基本概況
壤口藏語意為“銅鍋”,因遠古時期西藏阿里地區一支遊牧部落落戶於此而得名。這裡文化源遠、底蘊厚重、山泉潺潺、人傑地靈,被稱讚為“多麥嘉絨牧區”腹地。壤口鄉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轄鄉,距縣城87公里,省道209線及省道302線分別貫穿全鄉,是紅原大草原國家公園入口,是大九環黃金旅遊線上重要節點。全鄉國土面積78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0.1萬。
地理位置
壤口鄉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轄鄉,地處紅原縣東南緣,毗鄰刷經寺鎮,與本縣龍日鄉、江茸鄉相鄰,與黑水縣沙石多鄉、松潘縣下八寨鄉、馬爾康縣大藏鄉、梭磨鄉交界。自然氣候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呈現高山地貌和高平原地貌,為高山峽谷型草地。年均氣溫1.4攝氏度,顯著特點是寒冷半濕潤,空氣稀薄,常年日照充足。全鄉國土面積787平方公里,天然草場總面積69萬畝,道路總計82公里,其中省道44公里,鄉道6公里、牧道32公里。人口狀況
總人口為0.1萬,有藏、羌、漢等民族,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轄區康瑪爾寺院,註冊僧侶68人。鄉轄1個行政村,自然形成360居民點和374居民點兩個集中居住點,共256戶982人。其中:360居民點103戶397人,374居民點153戶585人;牧業人口218戶929人,居民人口38戶53人。五保戶17人,城市低保2戶2人,農村低保135戶211人,殘疾人口43人;大骨節病患者140人,其中一度患者122人,二度患者16人,三度患者2人。鄉政府機關幹部職工21人。其中行政編制幹部16人,事業幹部4人,一村一大1人。全鄉黨員66人。其中女性黨員23人,少數民族黨員63人,預備黨員17人;機關支部正式黨員21人,預備黨員4人;村黨支部正式黨員28人,預備黨員13人。村“兩委”幹部8人,“三老”幹部3人,離任村幹部5人。村級組織後備幹部5人。自然資源
轄區資源豐富,有松貝、蟲草、甘松、麝香等名貴中藥材,境內棲息著黑頸鶴、雪豹、水獺、黑熊等珍稀動物,有雪瑪格勒冰川遺蹟、措瓊海子、草原花海等旅遊資源,有姜莫石灰岩及蘊藏豐富的康瑪爾金礦等等。歷史改革
1960年劃歸紅原縣。同年與紅岩鄉合併仍稱壤口鄉1958年置壤口鄉屬理縣。
1973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旅遊景區
(一)壤口壤口,藏語“銅鍋”之意,分上壤口(龍日曲一帶)、中壤口(374居民點)、下壤口(360居民點)。相傳西藏阿里地區壤口部落於唐朝末期受藏王澤松德真的指意,向安多方向移居,到壤口有七家人定居於文波溝,境內有個小海子(湖泊)圓得象銅鍋,裡邊有三顆元寶石順著水花閃著光,與西藏阿里地區壤口部落定居地形相似,此地雪山環繞,森林茂密,山泉潺潺,五穀豐登,牛羊成群,象徵發祥之地,故被人們美意為“多麥嘉絨牧區”腹地——壤口。先屬馬爾康梭磨土司,後屬黑水土司當康管轄藏族牧民,信奉佛教,屬格魯教派又稱黃教派的康瑪爾寺廟。解放後屬馬爾康梭磨行政委員會,1958年民改建壤口鄉屬理縣,1960年劃歸紅原縣,同年與紅岩鄉合併仍稱壤口鄉,轄兩個合作社。1973年成立壤口人民公社,轄兩個大隊。1974年將二大隊(原屬紅岩鄉)劃出成立龍日人民公社,保留壤口人民公社建制,轄1個大隊,3個自然村,2個牧業點。1983年更名為壤口鄉人民政府至今。
(二)壤口曲
壤口曲發源於壤口鄉文波溝,由東北向南經紅原縣刷經寺鎮注入馬爾康縣境內的梭磨河。壤口曲是大渡河的上游,屬長江水系,在紅原縣境內,流長68公里,有大小支流30條,終年水流不斷。最大流量79立方米/秒,平均比降7‰,流域面積1049平方公里,該曲植被完好,無水土流失。沿曲兩岸生長沙草科和禾本科牧草,是我國優良的天然草場。兩岸山坡上生長著灌木林和大面積的高原杉、松、樺等優質成材森林。
(三)紅原壤口——最美的草原花海
壤口俄木塘草原花海,距紅原縣城73公里,位於省道209線374公里處,坐落於著名的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山麓,沿牧道進溝10公里,各類小型車輛均可通行。
每年6月上旬至8月上旬,方圓30000畝的草原,便成為一片鮮花的海洋、紛香的天堂。花海規模之大,密度之高,均為高原草原地區所罕見,被遊客稱為“最美的草原花海”。景區內各種顏色的小花,黃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紅色的、藍色的、橙色的、粉紅的……漫山遍野,一望無際。湛藍的天空,高聳入雲的雪峰,空曠的草原,浩瀚的花海,相互輝映,融為一體,讓人心馳神往。
紅原壤口草原花海,花期為兩個月(6月上旬至8月上旬),花海在此綻放,花海在此紛芳;最佳觀賞期為40天(6月上旬至7月中旬),花海在風中搖拽;黃金觀賞期為30天(6月上旬至7月上旬),花海向人們詠頌著高原情愫,花海向人們講述著草原傳奇。7月中下旬,牧民們的牛羊就將進入草原花海,這裡的美景將被漫山遍野的氂牛所取代。從發展畜牧的角度來分析,花多致雜草多,影響草場質量。牧民們趕著牛群進去踐踏花草,有助於讓來年的草長得茂盛,更加適合放牧。
(四)神仙居住的地方——高原湖泊措瓊海子
措瓊海子位於紅原縣壤口鄉境內的冬春牧場,距省道209線20公里,海拔4200米左右,是一塊尚未被旅遊開發的處女地,適合自駕遊客探險旅遊及高端旅遊開發。
從紅原縣壤口鄉政府駐地往景點一路前行,需駕乘車輛途經14公里油路,10公里牧道,再策馬揚鞭10公里山路,歷經不同景致,方可見措瓊海子的美麗容顏。措瓊海子方圓十公里,附近大小高原湖泊11個,最大的海子3平方公里,創川西北高原湖泊群之最,為海拔最高之高原湖泊,分布最廣之高原湖泊,最年青之高原湖泊。相傳,每個海子裡都有無數顆元寶石,是上天孕育寶藏的地方。
(五)長江黃河分水嶺——查真梁子
查真梁子位於紅原縣壤口鄉以北、省道209線379公里處,是成都通往川西北高原的交通要道,東經102°26′,北緯32°26′,海拔4345米。向南走向則山溝逐漸狹窄,山勢漸陡,水流漸急,高山柳沿河谷生長,杉木林逐漸茂密,甚至氣候也漸暖;向北走向則是川西北高原的自然景觀。因此它不但是丘狀高原過度到高山峽谷的銜接地段,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在紅原縣境的分水嶺,山勢雖無奇絕之處,卻充滿著“才飲長江水,又食黃河魚”的詩情畫意。
一水發源於北坡山麓,名曰壤口曲(藏語意為“銅鍋河”)。由東北向南流至紅原縣刷經寺鎮刷馬路口約40公里匯入梭磨河,再注入大渡河,為長江水系支流;另一水發源於南坡山麓,名曰嘠曲(白河),流長400公里,流至若爾蓋縣唐克鄉索格藏寺院附近注入黃河,為黃河水系支流。
“查真”譯成漢語,意思是連綿起伏的灌木柳林,灌木鋪蓋山巒,像藏族婦女編織的毛氆氌。藏族人民中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相傳有一位俊俏仙姑,著五彩衣,像早晨的朝霞一樣美麗,在山頂忙碌地布置經線,手擲金梭,腳踏織機,不停的編織緯線,終於給山坡織上一幅巨大的毛氆氌,天上降下來的甘露兩邊分流,於是北邊水草豐茂,南邊農田豐美,一為牧區,一為農區。每當雨後彩虹升起,查真梁子簡直象織氈仙姑的七色腰帶,嫵媚無比。
盛夏季節,在查真梁子上,極目瞭望。牛羊成群點綴在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頗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秀麗風光。
(六)康瑪爾寺院簡介
康瑪爾寺院位於省道209線347公里處(薩木隆溝),距紅原縣城100公里。原地址在康樂鄉老康貓村(現紅原縣刷經寺鎮老康貓村),因火燒毀遷現地址壤口鄉薩木隆溝。近年來進行了修復,現有註冊僧侶68名,寺院管理人員5名,寺院有3名經師和堪布,1名鐵棒喇嘛。“康瑪爾”系藏語音譯,意譯為“紅房子”。該寺因修煉時輪金剛,故將寺院命名為“智空具樂寺”,康瑪爾寺是“康瑪爾智空具樂寺”的簡稱。寺院主要建築有大經堂、活佛寢宮、藏醫院、護法神殿、辯經院、禪院和轉經房等。大型法會主要有新年祈願法會、莫朗節、坐夏修煉、燃燈節等。其信教民眾主要分布在阿壩、馬爾康、黑水、紅原等地,有熱格沖及甲爾卡兩個佛事活動點。康瑪爾寺系格魯教派又稱黃教派,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紅原縣的主要佛事活動地點之一。該寺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森林環抱,景色秀麗。
自格魯教派高僧宗喀巴的首要弟子,察柯·阿旺扎巴向大士宗喀巴發誓為安多南下嘉絨地區創建一個珠數(108個)寺院以來,察柯·阿旺扎巴嘔心瀝血,花數十年時間於1399年在嘉莫俄爾曲上游建齊如數寺院。梭磨土王散悶之地稱:在“嘉德”(現紅原縣刷經寺鎮三家寨村)山包前建立了格魯教派小廟,故名“夏珠彩旦郎”,寺院的護法神為六臂護法大神,寺院屬梭磨土王直接管轄。嗣後;冉外地土兵入侵,梭磨土王的勢力發生變化,部分僧侶跟隨梭磨土王的兒子移到哈爾加郎(現紅原縣刷經寺鎮)為土王祈禱的活動點,另一部份僧侶分散到山中自修發傳子弟直到重建寺院。
瓊察活佛熱江巴格登扎巴從西藏回來受梭磨土王指意,經過多年的資金積籌,組織原寺院門徒於1727年在康樂鄉老康貓村(現紅原縣刷經寺鎮老康貓村)修建第一個神殿,牆上粉刷紅土。當地百姓稱“紅房子”寺院,故名“格旦夏州達爾基郎”。
贊拉四世活佛尕爾桑旦真江措同黑水土司與壤口土管協商後在現壤口鄉薩木隆溝修建新康瑪爾寺院,原贊拉四世活佛神僧山寺,稱讚拉四世活佛山寺,贊拉四世活佛把該寺院歸為拉卜楞寺,甲央夏巴所屬第十三寺院,後統稱“額王德旦郎”寺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紅原縣政府劃撥經費對康瑪爾寺院進行修復,現裝飾一新。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於1982年開始恢復其宗教內容的活動。2000年之後,國家對寺院的民生政策極大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尤為突出,該寺院成為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現代新型寺院。紅原縣委、縣政府為規範寺院管理,成立了康瑪爾寺工作組及警寺聯防隊,大力推進寺院宣傳教育常態化、服務民眾奉獻化、寺院管理法制化、宗教活動規範化、宗教關係和諧化的“五化”建設。對寺院特殊困難僧侶給予關愛,將其納入社會各項保障體系,並開展“愛國愛教、持戒守法、助民為樂”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寺院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成為紅原縣一座管理有序、愛國愛教、景色秀麗、設施完備的宗教佛事活動之地,滿足了廣大信教民眾的宗教佛事活動需求,實現了宗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要求。
狀經濟況
壤口鄉以牧業生產為主,產品主要有牛羊肉,牛羊皮,牛羊毛,牛奶及其加工產品酥油、奶渣等。現在沿著“戶外自駕露營地、優酪乳美食享受地、民風民俗體驗地”的思路發展旅遊業。特色產業為壤口“措瓊”牌氂牛酸2011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5萬元。實施牧民定居行動計畫8戶,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提升改造16戶,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移民搬遷安置建房13戶,住房解困工程30戶,精品牧民定居點住房建設4戶(邛溪鎮元寶山定居點3戶,刷經寺鎮定居點1戶)。完成村容村貌整治80萬元,幸福美麗家園建設20萬元。建設牧道8公里,暖棚5個,板橋2座。2011年完成牧業總產值2800萬元。各類牲畜存欄達到27701混合頭。牲畜出欄率19.48%,商品率18%,肉總產量376噸,鮮奶產量946噸。引進氂牛優良品種14頭,完成畜種改良組群125頭。完成冬季貯草530.233萬公斤。草原生態補償涉及213戶928人,國家兌現草原生態獎補資金達到230萬元。全鄉實現人均增收817元,達到56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