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銅鍅

東周銅鍅

東周銅鍅,即方形壺,青銅製作,用以盛酒漿或糧食。鹹陽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周時期秦國小銅鍅,似為明器。它是在鹹陽市古渡鄉任家嘴出土的,底部殘缺。該銅鍅器壁較薄,器身有幾處小洞,但製作很認真。此鍅無蓋,無耳。

簡介

銅鍅即方形壺,青銅製作,用以盛酒漿或糧食。鹹陽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周時期秦國
東周銅鍅東周銅鍅
銅鍅,似為明器。它是在鹹陽市古渡鄉任家嘴出土的,底部殘缺。銅鍅方體四棱式,直口方唇,壺口微侈;四棱腹,腹四面鼓出,分界線很清楚,有折棱,小平方底;通高12.5厘米,腹最大徑為75厘米,上口邊長4厘米,底邊長5厘米。該銅鍅器壁較薄(器壁薄是冶鑄技術進步的表現),器身有幾處小洞,但製作很認真。此鍅無蓋,無耳

外觀形態

該銅鍅周身紋飾繁縟華麗,以核脊為界線分為四部分,紋飾相同。口沿下飾勾連紋一周,腹部以勾連紋為界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四組兩兩相對而立的鳳鳥紋,其形象如雞,昂首而立,鳥喙是閉合的彎鉤形,頭上有角,周身裝飾很華麗。下部是四組兩兩相背而站的鳥形紋樣,每組中間夾以半人半獸的怪神。這四組鳥形紋與上部之鳳烏紋造型迥然不同,鳥長頸,長腿,長尾下垂,口半張。怪神頭上長有兩角,兩邊有爪子,有人形。

銅鍅由來

秦立國於西周王畿故地,春秋以來秦國大量接受周文化的影響。秦國的青銅器是從西周的傳統發展而來的,秦器裝飾也就繼承了西周銅器的裝飾風格。關於商周青銅器上動物紋樣的意義,張光直先生曾作過論述:認為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記錄了當時巫覡祭祀做法的場面,“而在他們通神的過程中,各種動物常常做為他們的工具或是使者……巫覡在祭祀做法時,具體地說,是使用占卜術而能知道神與祖先的意旨的;是使用歌舞和飲食而迎神的;是使用酒精或其它興奮藥劑,達到昏迷狀態而與神交往的。”(《續論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由此看來,這件小銅鍅上的動物紋樣,其中半人半獸的怪神就是巫覡,而站在它兩邊的長頸大鳥就是它的助手或使者,而且巫覡手拿法器,神態興奮作舞蹈狀,似乎正在做法。
勾連紋在春秋及戰國早期是比較典型的,於銅器裝飾中常見。該鋼鍅上的勾連紋只是作為一種界紋。東周時期花紋的特點多是採用組合的形式,即一種器物由幾種不同題材的花紋共同組成。此銅鍅紋飾就是由對峙的鳳鳥、鳥形紋、怪神為主紋,與勾連紋為界紋組合而成,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