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範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占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魯台望道為黃陂十景之一。魯台山椒的雙鳳亭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長子狗”銅鼎和“公大史”銅方鼎等重點文物。

簡介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長子狗”銅鼎和“公大史”銅方鼎等重點文物。

魯台山古墓葬: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整個墓葬群範圍: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共有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占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群屬周時期古墓葬,由灄水河繞墓葬西邊流過,原318國道將其分為二部分,一是魯台山南緣,以伍家港為中心的一片地勢較平緩的崗地;一是魯台山南部、灄水大橋東南30米的魯台灣為中心地勢較高的坡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1977、1978年發掘35座墓葬。西周墓5座,每座面積3~18平方米,為豎穴土坑墓,有單槨單棺和單棺兩種形制,出土銅器有圓鼎、方鼎、簋、爵、觶、甗、尊、錛、鈴、戈、鏃、鏡等,陶器有鬲、簋、罐、爵、碗、缸等,原始瓷器有豆,玉器有璦、戈、串珠、璇璣、戚、蠶蛹、雛鳥、魚等,東周墓30座,每座面積4平方米左右,均為豎穴土坑墓,出土銅器有劍、戈、鏃、帶鉤等,陶器有鼎、鬲、敦、豆、壺、罐、罍、鍅等。魯台山墓葬群的發現,對研究長江流域西周、東周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魯台山椒的雙鳳亭,臨灄水,眺區城。相傳宋仁宗時,黃陂縣尉程王向之妻夜夢雙鳳投懷,後生二子,取名程顥、程頤。二程崇尚儒學,尊奉孔子,乃築台以望魯,並取名望魯台,魯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學識淵博,詩文出眾,為宋代大理學家,譽滿國中。為緬懷先賢,宋代始建“清遠亭”於魯台山。南宋時取雙鳳齊飛之意,改稱“雙鳳亭”。其間幾經坍塌,幾經修復。建國後,黨和政府於1962年和1984年兩次撥專款、聘巧匠精心維修。今日雙鳳亭,琉璃碧瓦,斗拱飛檐,造型嚴謹,氣勢恢宏。正面懸掛郭沫若題寫的“雙鳳亭”金字匾額,光彩奪目。199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魯台山,踞黃陂灄水左岸,海拔45米。魯台山,山名來由撲朔迷離,文物考古奧秘無窮,山不高卻頗神奇。還出土了“長子狗”銅鼎和“公大史”銅方鼎等重點文物。

陂邑舊志均稱魯台山以二程在此築台望魯而得名,又如清同治《黃陂縣誌》云:“魯台山在治東僅越城河數十武,昔二程夫子築台以望魯因名,為黃陂十景之一。”然《太平寰宇記》(第一百三十一卷)之“黃陂縣”篇目下有文:“鴉翅山、魯台山、木蘭山皆在縣境”。《太平寰宇記》乃自南唐入仕,入宋後歷任知州、三館編修、水部員外郎等職的樂史撰著,是繼唐朝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後,又一部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為現今研究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

樂史生於五代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卒於宋景德四年(1007年),而程顥生於宋明道元年(1032年)、程頤生於宋明道二年(1033年)。二程兄弟出生前,地理學家樂史早己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將“魯台山”載入了《太平寰宇記》,故可斷,魯台山“昔二程夫子築台以望魯因名”之說為錯,而其錯因《太平寰宇記》初刻本極少,明代海內刊本已殘缺不全所致也。嘉慶《大清一統志》曰:“魯台山在縣東一里,宋二程讀書處。”明嘉靖《黃陂縣誌》等明清舊志也稱,邑人仰懷北宋理學宗師程顥、程頤兄弟,自明景泰年間在魯台山麓建二程祠,爾後又陸續擴建了書院殿堂及雙鳳亭、涵虛亭、聰明池等。據明清方誌,可知魯台山曾乃儒學聖山之盛況。但歷盡兵燹和天災,魯台山麓紀念二程之建築,今僅有重建於清道光年間的雙鳳亭屹立山椒(1992年,雙鳳亭已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陂古屬西陵,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的白話小說《東周列國志》,在第一百七回“獻地圖荊軻鬧秦庭 論兵法王翦代李信”就說及西陵和魯台山:“楚自李園殺春申君黃歇,立幽王捍,捍即黃歇與李氏所生之子也。幽王立十年而薨,無子,其時李園亦卒,群臣乃立宗人公子猶,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而其庶兄負芻襲殺哀王,遂自立為王。負芻在位三年,聞秦兵深入楚地,乃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餘萬,水陸並進,探知李信兵出申城,自率大軍迎於西陵,使副將屈定設七伏於魯台山諸處。”《東周列國志》所有情節、人物均從《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史籍中汲取。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就言:“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說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萬南伐楚,楚國大將軍項燕臨危受命抗秦,西陵魯台山便是項燕伏兵破李信軍的戰場。若以《東周列國志》的說法,以尊崇儒學之“文”著稱的魯台山,乃脫胎於先秦前的山之“武”風了。

不過,魯台山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似印證了《東周列國志》的說法,也漸漸撩起這裡的歷史記憶。1977至1978年,為配合灄水改道工程,考古工作者在魯台山南緣長1625米、寬775米的範圍內,搶救性發掘西周灰坑1個、西周古墓5座、東周古墓30座,出土了一大批陶器、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隨葬品。198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墓葬群周圍和西周墓葬填土中發現了商代二里崗期的紅陶、灰陶鬲足及西周時期的紅陶豆柄等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魯台山古墓葬群的考古研究,在全國考古歷史學界成為了“熱點”。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顧問、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劉啟益《黃陂魯台山M30與西周康王時期銅器墓》一文說,黃陂魯台山發掘的五座西周墓,有三座(M28、M34、M36)為成王時期,一座(M30)為康王時,一座(M31)為昭穆之際,這些墓的隨葬品與中原地區同類器物風格一致,墓主為西周王朝的高等級聚落。

劉啟益之文還說,M30墓出土的鼎、觚、甗、簋、卣、爵等14件青銅禮器有8件銅器銘文,這8件有銘文的銅器按銘文可分為2組,一組包括銘“長子狗乍父乙尊彝”的圓鼎和一件器主不明的銅卣,其受器者均為父乙,另一組為銘“公大史乍姬□寶尊彝”的4件方鼎和2件銅簋,是公大史為女兒“姬□”製作的媵器(註:媵器為周代王室、諸侯及其他貴族的女子出嫁時,其父母兄長等為該女子鑄造青銅器,供該女子在夫家作祭祀用器或生活用器)。劉啟益還據載於《考古學報》1955年第十冊的《西周銅器斷代》,謂器銘“公太史”即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異母弟畢公,因有文獻記載畢公在周康王時任職作冊,作冊就是太史,“公”則為尊稱。

至於器銘“長子狗”,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劉玉堂和李安清《西周時期湖北地區的封國和方國》一文言,“長子狗”之“長子”,即商代甲骨文“長子惟龜至”之“長子”,“長子”曾向商王朝貢龜,說明它是商代建立於長江、漢水匯合處並臣服於商的一個方國。而“長子狗”圓鼎與“公太史”方鼎又同出一墓,則表明周滅商後“長子”又臣服於周。

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張軫200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話說古都群》一書,《話說古都群》則與劉玉堂、李安清的說法大同而有小異。張軫稱圓鼎銘文“長子狗”之“長”為國名,“子”是爵稱,“狗”是國君名,M30墓應是長國的國君墓。張軫也說,方鼎銘文之“公太史”就是西周康王時的大臣“畢公”,以此證明長國封於西周初,距今有3000餘年。張軫還認為,魯台山古墓葬之春秋墓個性明顯,說明長國仍然存在,而戰國時已屬楚墓,又說明楚已滅長國,故長國存在近500年。張軫並認為,與魯台山隔河相望的椅子山遺址(註:位於今前川大南街之黃陂區檔案局一帶),也屬於周代聚落,中心區面積3萬平方米,有可能是長國都城遺址。

根據魯台山古墓葬群的出土文物,歷史考古學界對魯台山的歷史還有好多推測分析,如有學者說魯台山是周昭王南征伐楚控制南國南夷的軍事據點;也有學者說周昭王南征以後,漢東地區成為“漢陽諸姬”所在,魯台山一帶是“漢陽諸姬”中的一國;還有學者大膽把商高宗武丁征荊的歷史與魯台山相銜接,根據甲骨文“乙末卜,貞:立事於南,右比我,中比輿(舉),左比曾。”說商王武丁親臨南方,在“我”、“舉”、“曾”三個方國的配合下征伐荊。而“曾”為今隨州一帶,“舉”在今新洲舉水流域,說明魯台山是武丁征荊的荊之政治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