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介紹
廈門、漳州、泉州被稱為“閩南金三角”。通行閩南語(河洛語,即福建話)。
行政區劃
廈門市:思明區、湖裡區、同安區、集美區、海滄區、翔安區,轄6區。
泉州市:豐澤區、鯉城區、洛江區、泉港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待統一),轄4區3市5縣。
漳州市:薌城區、龍文區、龍海市、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轄2區1市8縣。
概述
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金三角”、“遼東半島”(大連)、“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閩南金三角”即“閩南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呈現出來的城市競爭格局,如今正在讓位於區域協作與競爭。閩南三角區只有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形成城市走廊產業的調整、分工與協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綜合競爭力。隨著閩南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共享、產業互補的實現,這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並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台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閩南金三角它包括中國福建省東南南部沿海的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閩南金三角方言以閩南語為主。廈漳泉三市人口約1400餘萬人,2013年廈漳泉三市財政收入1665億元,約占福建省48.28%;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757億美元,占全省總量的70%。
廈漳泉三市工業產業集群聚集,集約發展優勢凸顯。2010年,廈漳泉三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87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54%。服裝、計算機、電子器件、建材、石化是龍頭產業,已形成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台完備的現代產業集群,如廈門光電產業、廈門計算機及通信產業、廈門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漳州金屬及深加工、漳州石化產業、漳州農副產品加工產業、泉州石化產業、泉州紡織服裝產業、泉州體育用品產業等。
此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閩南金三角因為獨特地理位置、語言環境和風俗習慣,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資,是大陸台商投資較密集的區域。
作為閩南金三角的著名旅遊中心城市廈門市,代表著閩南金三角最發達的旅遊資產,最整潔的旅遊環境,和最乾淨整潔的城市形象;
作為閩南金三角和福建經濟龍頭城市泉州市,帶領著閩南金三角民營經濟發展,也是聞名世界的東亞文化之都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作為福建的生態名城、全國現代農業基地漳州市保留較好的態底色外,在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產業、金屬及深加工產業等產業領域有較大優勢。
閩南地區正崛起三大特色經濟群落,成為福建乃至中國東部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被海內外稱為“閩南金三角”。
具體地區
廈漳泉(閩南)大都市,跨島發展,是廈門今後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字。2013
地區方言
閩南指--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龍巖新羅區與漳平等大部分地區.,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還有一些客家鎮、客家村,有幾十萬客家人。閩南語有很多音節是國語里沒有的。所以無法用國語的字來為閩南話注音,要學習閩南話就要學習閩南話的注音方法。這就像我們學習國語要先學習漢語拼音一樣。閩南話的聲調在不同縣市區別很大。比較占優勢的是廈門話的聲調。台灣島上大部分人的閩南話的聲調也與廈門話一致。閩南話共有8個聲調,依次叫做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我們平時一般按這個順序,分別叫做第1聲、第2聲、第3聲、第4聲、第5聲、第6聲、第7聲、第8聲。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驅趕黃巢軍隊,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閩南語”的基礎。主要分布在九龍江流域,含漳州、龍巖新羅區與漳平部分等地區。
特色產業鏈
2015年,廈漳泉將形成8條特色產業鏈、7個產值超千億、6個產值超500億產業集群以及35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企業(集團)。
8條特色產業鏈條分別是廈門計算機及通信設備、廈門工程機械、廈門光電產業、泉州石化、泉州體育用品、泉州紡織服裝、漳州金屬及深加工、漳州古雷石化。
7個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基地)是廈門光電產業集群、廈門計算機及通信產業集群、湄洲灣南岸石化產業基地、漳州古雷石化產業基地、漳州金屬及深加工產業基地、泉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泉州體育用品產業集群。
6個產值500億-1000億元產業集群(基地),為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產業基地、漳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廈門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泉州機械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泉州休閒食品產業集群、泉州建陶及水暖器材產業集群。
而在35家年銷售額超百億元企業中,廈門13家、泉州14家、漳州8家。
閩南美食
廈門美食
炸棗: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
炸五香、碗仔粿)之一。作法: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里,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五香條:“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肴之一,所以拿來招待親朋好友是最好不過,這已成了廈門同安的傳統風俗之一。“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五香條作法:豆腐皮【豆膜】、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素、砂糖、五香粉、乾扁魚、馬蹄、花生油。
馬蹄酥: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於同安。用麵粉制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作法:用精麵粉、白糖、精生油、麥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製作工序。
封肉:廈門同安傳統小吃。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乾淨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素、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碗仔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漿,配上肉泥、油蔥等佐料,經過蒸炊便可。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盛行於同安新店鎮一帶。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涼在“敢壺”里。煮的時候,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
進士芋:廈門同安汀溪褒美的檳榔芋,久負盛名。有“褒美進士芋”的美稱。
文昌魚:廈門同安區特產。這種魚沒有頭,也無鰭無鱗無脊根,甚至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沒有,心臟是一個能跳動的腹血管,血無色,全身半透明,除口和咽喉外,就是一條直腸和肛門,構造較簡單。
魚皮花生:廈門同安素有盛譽
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
作法:採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麵粉混合烘製而成。具有香郁酥糖、鹹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燒肉粽: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以上等q、香菇、蝦仁、栗子、豬肉(或雞肉)為主,精工烹製。
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金黃閃亮,再配上沙茶醬、蒜絨、辣醬、蕪菜等調料,更加美味可口。
桔紅糕:廈門同安傳統食品。外觀光滑如玉,潤澤細膩。入口鬆軟耐嚼,清香爽口。產品暢銷各地,馳名海內外。
龍眼:廈門同安一大特產。現有多個品味,具有粒大、皮薄、汁多、味美等特點。龍眼曾為上奉帝王的貢品。
黃金桂:廈門同安名茶,又名黃,是烏龍茶中的珍貴品種,曾獲全國優質名茶之冠。黃金桂具有萌芽早,採制早,上市早,外形細、勾黃,肉質香、醇、鮮的特點,使其成為烏龍茶中的珍品。
米酒:廈門同安傳統名酒,產於竹壩酒廠。選用清純甘甜的石壠泉水和優質上乘的糧食、酒麴釀造的,工藝原始淳樸,釀出米酒、沉缸老酒、桂圓大補酒三個系列10多種酒。其中竹壩38度米酒曾被拿到法國波爾多試驗室去檢測,發現米酒各項指標均屬上乘。
印尼風味小吃:廈門同安竹壩華僑農場最具特色的東南亞美食。最常見的有黃飯、咖喱雞、海蠣片、什菜湯、印尼肉串、印尼春卷、美果魚絲、加多加多、土豆肉丸、豆腐肉丸、酸甜牛百、椰城牛肉、萬隆冬粉、巴東牛肉、苦瓜肉丸、海南白斬雞、索托牛肉湯等。每一款均帶有濃烈的東南亞蕉風椰海風情,熱辣辣地挑逗客人的味蕾。
:產於廈門同安竹壩百味果酒莊。該酒莊聘請著名釀酒專家熱拉爾?高林先生擔任總技師,同時引進全套發醇設備和醋化設備。生產出高品質的果酒、果醋系列產品。其中部分產品經過法國有關部門檢測,完全達到法國同類產品標準,並獲註冊登記。竹壩百味果酒把高品味的法國飲食文化奉獻給遊人。
壕:壕的書名叫牡蠣。它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乾肉中含有45-75%的蛋白質,7-11%的脂肪,19-38%的糖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海中牛奶”,同安壕的產地主要有大嶝鎮的陽塘、小嶝、新店的歐厝、馬巷的瓊頭、西柯的後田、丙州等地。
壕仔煎:廈門同安最具家鄉風味的小吃。原料主要用韭菜、海蠣、拌點地瓜粉、油放到鍋里煎即可。
泉州美食
:鹹飯,蘿蔔飯,芥菜飯,花菜飯,滷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滷麵,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麵。
特色湯類: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加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蔔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安溪水瓮菜,潤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洪瀨雞爪,土筍凍,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烘豬腳,燜豬肘,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蚵仔煎(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鮪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石花膏,茜草粿(仙草蜜),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
漳州美食
【漳州
絹、漆器和首飾為著名工藝品。片仔黃、八寶印泥、漳紗、漳絨是歷代貢品。漳南文旦柚、園山水仙花為名產。其他還有漳州蘆柑、天寶香蕉、福建砂仁、龍文區雲洞岩鹽雞、白水貢糖、金定鴨、八卦蘆柑、八月荔枝、文旦柚、玳瑁烏龍茶、白礁牡蠣、角美縊蟶、宜春水仙花、本港魷魚、土筍凍、麥芽糖等。
輝綠石石雕、琯溪蜜柚、九峰白芽奇蘭茶、南勝麻棗、蘆溪曬煙、鹹菜、大芹烏龍茶、香蕉餅、白皮餅、黃皮果、平和香蕉等各種特殊美食。
【南靖縣】
巴戟、靖城夏橙、肉園荔枝、船場冬筍、薇菜乾、梧宅鼎等。
詔安鹹金棗、太平鳳梨、走馬塘蘆柑、走馬柑橘、雙華李、烏葉荔枝、汀洋柿、厚徑鳳梨、脂眼鯡、沈嘗興鹹金棗、八仙茶、白葉柿餅、紫羽毛筆等。
【漳浦縣】
沙西紅鱘、烏葉荔枝、深土紫菜、剪紙工藝品、“狀元紅”(俗稱貢荔)、麥芽糖、杜潯酥糖、十二月龍眼等。
【華安縣】
珍山烏龍茶、鐵觀音、文旦柚、坪山柚、烏皮豆腐、“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華安玉。
【長泰縣】
砂仁、明姜、香茅油、長泰蘆柑、龍鬚菜等。
福建泥蚶、“將軍山”梔子等。
【東山縣】
柑橘、鮑魚、龍蝦、石斑魚、魷魚等。
小吃
有四果湯、榜山豆皮和豆枝、石碼肉粽、長泰砂仁、香菇肉粥、長泰滷麵、手抓面、粉粿、牛肉火鍋、大腸鹹菜火鍋、沙鍋粥、麥熟、貓仔粥、當歸鴨面線、鹼粽、鹹肉粽等。
閩南風俗
南音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話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又稱“南曲”、“南管”、“南樂”、“弦管”、“郎君樂”、“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
晉唐、兩宋時期,幾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到閩南地區,並與閩南本土音樂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著“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盛行,南音也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流傳到東南亞,遠達歐美。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高甲戲
高甲戲,發源於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所以也稱為“宋江戲”。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仔戲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台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
源於漳州的傳統戲曲,故亦稱之為薌劇,後傳到台灣並得到進一步發揚。“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國語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閩南地區和台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
中秋博餅
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特有的餅文化外延的一種民俗活動。是在中秋節時用於娛樂的一種遊戲,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
正月初三忌拜年
閩南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閩南名人
歐陽詹(755年-800年),字行周,福建泉州市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代表作品:《歐陽行周文集》8卷
蘇頌(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先後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為官清廉,他創造的水運儀象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鐘。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
李贄(1527年一1602年),字宏甫,號卓晉,又號溫陵居士。泉州人,明末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鏇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施琅(1621年-1697年),字尊侯,號琢公,泉州晉江衙口人,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鎮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和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夾輔高風”》《“謨明弼諧”》,表彰其功。李光地生平著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榕村文集》《榕村別集》等。
陳化成(1776年-1842年),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人。官至江南水師提督。鴉片戰爭期間率部在吳淞口抗擊來犯的英國艦隊時犧牲。
馬約翰(1882年-1966年),福建廈門人。清華大學體育教授、柏林奧運會中國隊的領隊、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中國代表團總教練、第十一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田徑隊總教練。解放後曾任中華中國體育總會主席。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人,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併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當代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婦聯副主席等職。
黃仲鹹(1920年01月-2008年07月30日)福建泉州市南安碼頭鎮仙都村人。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黃仲鹹身在異邦,情系故土。五十年代始,黃仲鹹先生便熱心捐資家鄉公益事業,改革開放後,他深諳科教興國的重要,慨然捐資2000餘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國小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40幢,又創設福建省“黃仲鹹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1990年首建“南安市黃仲鹹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16500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560多萬元。1993年捐資2000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12層,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養雞生蛋”,以確保基金會的基金源源不斷,生生不息。1994年又投資近1.5億元在廈門市建造35層,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運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鹹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2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1995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1999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