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中學

基本信息

民國培養抗日骨幹的搖籃

東北中學 董事會成員:張學良王卓然高崇民閻寶航杜重遠李孟興崔笠堂盧廣績王化一孫恩元於毅夫楊大光霍維周車向忱寧恩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瀋陽一夜之間淪陷,大批身無分文的東北學生流亡到北平。北平社會局撥款(每天兩角錢),並發被子和衣物解決衣食住。不久成立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商請張學良在北京社會局於西單皮庫胡同設立的難民收容所(原京師習藝所內)成立東北學院。1931年10月18日,在張學良的鼎力支持下,東北學院正式成立。雖然校舍破舊,但面積並不小,可容納幾百人上課,還有一處小操場。學院分為大學部和中學部,由張學良任董事長兼校長,王卓然為副董事長。後因大學部遷走,於1932年將東北學院更名為東北中學,全稱“私立東北中學校”,首任校長王化一。學校設教務處、訓育處、總務處,總務主任李孟興,訓育主任譚克實,教務主任魏日新。學生全部住校並免收一切費用。

每月18日,全體師生舉行國恥紀念會,升旗、默哀,唱校歌並敲響警鐘,還經常邀請東北名士如高崇民、閻寶航、盧廣績、苗可秀烈士等來校,講解東北抗日義勇軍英勇殺敵的事跡,使學生們倍受鼓舞。

學校設有文化課和軍事課。學生按文化程度編班,共十餘班,學生總計四百餘人。軍事教官有4、5名,多為“東北講武堂”畢業的校尉級軍官。張學良給學校配備了九七步槍600多支,重機槍6挺,輕機槍11挺,手槍若干支,子彈10餘萬發。每人在軍訓時可領一支步槍,操練時都是真槍實彈演練。學校採用十分嚴格的全封閉軍事化管理,每天早六點起床,晚九點熄燈。服裝也是東北義勇軍撥來的統一舊軍裝,男女學生一律穿著灰色軍裝,戴大沿軍帽,扎皮帶,打綁腿。後來改為淺黃色軍裝和軍帽。男生一律剃光頭。全校師生感情融洽,每逢“九一八”同吃高粱米飯,共飲黃連水,臥薪嘗膽,誓報國讎。

1932年春夏之交,國民黨爭奪學校領導權,遭到眾多同學反對,無果。

1933年,張學良出國考察前,曾委託同行們繼續在京辦好東北中學。但經費越來越困難。只能靠北平社會局和慈善家捐助。儘管條件艱苦,張學良的下屬們還是不負眾望,盡職盡責。

1934年5月9日,東北中學創辦了校刊-《東北中學校刊》。校刊由東北校刊社編輯,社長金日宣。該刊物為旬刊,每月逢八出版,從1935年6月第二十五期起改為半月刊,至1935年11月停刊為止共出版了二十七期。

1935年7月,北平形勢吃緊,已於1934年1月8日考察回國的張學良,為照顧流亡的東北學生學習,遂將東北中學由北平遷往河南省境內的雞公山。在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國民黨收繳了學校的武裝。1938年暑期,東北中學遷往湖南桃花江畔的桃花坪。半年後,因戰爭吃緊,又從桃花坪水陸兼行,經貴陽而入四川,到達自流井。

從1931年的建校到1941年東北中學解體,共培養出約一千五百餘名學生,其中大部分學生之後投入到了滾滾的抗日洪流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