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影響
在政治上,封貢體系內國家間的基本關係是冊封和被冊封,朝貢和被朝貢的關係,同時也有同盟的性質。在本質上,這種關係雖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國家關係,但是,這種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礎上的。封貢體系中的雙方承擔一種雙向的權利和義務。中國皇帝負有在周邊國家中維持正當秩序的職責,並通過向藩屬國王派遣使節主持其冊封儀式和頒發皇帝詔書來承認這些國王的合法地位。當這些藩屬遭受外來人侵時中國要給予他們援助,當他們遭遇災難時中國皇帝應派遣宣慰使節和頒布安撫詔令。在藩屬國一方,向中國皇帝表示臣服的具體形式是按時向中國皇帝“進貢”、請求冊封其國王並奉中國為正朔——即按中國皇帝的年號及日月來記錄歷史。
經濟上的影響
在經濟上,封貢體系下的東亞諸國,都從中國獲得了貿易的實惠,其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封貢體系下的進貢,主要是一種禮儀上的形式。而經濟上的封貢貿易往來,才是維繫封貢關係的一個重要紐帶,並因此而形成了一個東亞貿易圈。封貢貿易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由於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以至封貢各國,只能在封貢體系下與中國進行貿易;另一個是由於前一個原因,封貢貿易是政府間的貿易,在伴隨著海禁政策的封貢體系下,民間貿易難以開展。
文化影響
在文化上,封貢體系促進了中國向東亞諸國的文化輸出,並進而形成了東亞文化圈。
封貢體系兼備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三重意義。封貢制度,是一種以經濟、文化交流達成政治目的的特殊體制。政治上,中華正朔得到了東亞諸國的承認,經濟上,東亞諸國從富庶的中國那裡獲取了貿易的實惠。文化上,在儒家文化的教化下,東亞諸國紛紛從奴隸制國家進入封建制國家的序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這是東亞國家交往的一種常態。
這種封貢體系下的常態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840年才開始有所鬆動,而封貢體系的徹底崩潰,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