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陳來·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碼:230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108029690
·市場價:¥19.80
·裝幀:平裝
·開本:32
·中文:中文
·叢書名:“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二十幾位理學思想家為主,敘述了宋明理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學的基本人物、學術派別、概念命題和理論特色,著力揭示宋明理學發展的固有脈絡和內在討論。
作者簡介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哲學史家。祖籍浙江溫州,哲學博士。1976年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哲學碩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師從張岱年先生、馮友蘭先生。
現擔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教育部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以及首都師範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大學兼任教授。1986-1988年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魯斯學人、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 1995-1996年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1997年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1999年任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特聘研究員,1999-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2002年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客座教授,2003年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人。2006-2007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合作研究訪問學人。2008-2009任台灣中央大學客座教授。學術領域為中國哲學史,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宋元明清理學、現代儒家哲學,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領域的領先水平。
學術專著
《朱熹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
《宋明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哲學與傳統: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台灣允晨出版公司,1994)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書店,1996)
《陳來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國宋元明哲學史》(香港公開大學,1999)
《朱子哲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聯書店,2002)
《東亞儒學九論》《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
《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增訂本)(三聯書店,2007)
《燕園問學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東亞儒學九論》(三聯書店,2008)
《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2008) 《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三聯書店,2009)
另編有: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馮友蘭卷》上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十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等。
媒體推薦
中國學者往往缺少對“東亞”清晰的、有分析的意識。
我們當意識到,“理學”不僅是中國的思想,也是韓國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韓國以及日本的新儒學都曾在理學思想上做出創造性的貢獻。應當把這些貢獻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把理學體系所有的邏輯環節的思想發展的可能性儘可能地揭示出來,也可以把理學和不同地域文化傳統相結合所形成的各種特色呈現出來。
——陳來
目錄
前言
李退溪對朱子的繼承和發展
李退溪與奇高峰的四七理氣之辯
李退溪心學之研究
李退溪性理學的再研究
宋尤庵與李朝中期的朱子學
李牧隱理學思想簡論
林羅山的理學思想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歷史文化特色
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東亞傳統
(《德川宗教》讀後)
……
序言
在出版了幾部有關朱子學與陽明學的著作之後,1992年我出版了《宋明理學》,此書以二十幾位理學思想家為主,敘述了宋明理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學的基本人物、學術派別、概念命題和理論特色,著力揭示宋明理學發展的固有脈絡和內在討論。在該書的結尾我寫道:“事實上,把文化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來看,則理學不僅是11世紀以後主導中國的思想體系,而且是前近代東亞各國占主導地位或有重要影響的思想體系。因而,說宋明理學是近世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是不算誇張的。從而,要展現理學體系所有的邏輯環節的展開、所有實現了的可能性,就需要把整個東亞地區的理學綜合地加以考察。遺憾的是,限於篇幅和學識,本書還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只在明代理學中設了李退溪一節,對讀者了解朝鮮朝的朱子學發展可能略有幫助。真正站在東亞文明的角度了解理學,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我在當時寫下這些話時,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不妥之處,似乎以為是理所當然的。這個不妥之處,就是中國學者往往不自覺地把“宋明理學”等同於“新儒學”(Neo—Confucianism)。這種意識在中國研究的範圍內並無疑問,但超出中國研究的範圍就會發生明顯的問題。如果我的書名為《新儒學》或《朱子學與陽明學》,我自然可以在其中敘述韓國和日本的朱子學及陽明學。但是“宋明”不僅是某種時間的標尺,而且是中國歷史的朝代。在這個意義上,把李退溪列在宋明理學中敘述是不合理的。從這裡可以看出,“新儒學”的概念是有其優越性的,因為它對整個東亞文明更具有普遍的涵蓋性。也由於此,我們可以說“新儒學是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但不宜說“宋明理學是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
把上面所引的那段話中的“宋明”兩字去掉,這一段文字應該是沒有問題了。但這個問題說明,中國學者往往缺少對“東亞”的清晰的、有分辨的意識。
文摘
李退溪對朱子的繼承和發展
李混,字景浩,號退溪,朝鮮時代著名的理學思想家,生於燕山君七年(1501,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卒於宣祖三年(1570,明穆宗隆慶四年)。李混生七月喪父,幼從叔父問學。早年曾任弘文館修撰、成鈞館司成,明宗初任丹陽、豐基郡守,中歲卜居退溪之上,因以自號,學者都稱他為退溪先生。此後雖曾受任成鈞館大司成、工曹判書、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中樞府事等職,但始終一意歸退,以恬退名節。他晚年築合於陶山之麓,潛心味道,優遊山水,自號陶翁。
發源於中國大陸的程朱“理學”於高麗後期已傳人朝鮮半島,李朝建國後朝鮮理學逐步發展起來。李退溪曾說:“吾東方理學以鄭圃隱(夢周)為祖,而以金寒暄(宏弼)、趙靜庵(光祖)為首,但此三先生表述無征,今不可考其學之深淺。”[1]朝鮮位於中國之東,故其學者以東方自稱。“理學”在麗末鮮初已在東方奠定了基礎,但當時“程朱之書稍稍東來”[2],學者尚少,亦無以發明。明朝崇奉朱學,頒四書、五經、性理大全,李朝受此影響,亦“設科取士以通《四書》《五經》者得與其選,由是士之誦習無非孔孟程朱之言。”[3]在理學普及的基礎上,16世紀中葉後,與明初心學運動興起相對照,李朝則陸續出現了一大批以朱學為主的理學家,形成了李朝時代罕見的學術繁榮,並開始了朝鮮理學自身的學派發展。李退溪是這一時期理學發展中的劃時代的代表。
當李退溪時,陽明學盛行於中國大陸,朱子學作為明王朝正統哲學面臨危機,退溪以繼承、捍衛程朱道統為己任,一生學問“以朱子為宗”[4],“一以朱子為的”[5]。他一方面批評陽明心學,認為“今者中原人舉皆為頓超之說”[6];一方面又極力抨擊羅欽順等的主氣學說。所以他的弟子說他因“中原道學之失傳,流而為白沙之禪、會陽明之頗僻,則亦皆披根拔本,極言竭論以斥其非”[7],又“以整庵之學自謂闡異端而陽非陰助、左遮右攔,實程朱之罪人”[8]。他死後,門人稱他“其學得朱子嫡統”,為“海東朱子”,可以由此看出他作為朱學思想家的特點。
李退溪的思想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早年以《心經》(真德秀著)為宗,注重心地的實踐功夫。南宋真德秀採摭古先聖賢論心格言,彙編成《心經》,其書以十六字心傳為首,以朱子尊德性銘為終。後來明人程敏政又以程朱諸說為之附註,著成《心經附註》。退溪“少時遊學漢中,始見此書(《心經》)於逆旅而求得之。雖中以病廢,而有晚悟難成之嘆,然其初感發興起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