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紫陽國小

杭州紫陽國小

杭州紫陽國小,前身為建於康熙四十二年的紫陽書院,1970年始稱紫陽國小,為原江乾區重點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嘗試教育先進集體、全國優秀無煙學校;省先進學校、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省綠色學校、省衛生先進集體;市家長滿意學校、市體育傳統項目優秀學校、市青年文明號、市先進圖書室;區文明單位、區優秀學校、區民樂特色學校、區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升旗儀式學校升旗儀式

杭州紫陽國小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紫陽國小歷史悠久,前身為建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的紫陽書院,是清代浙江四大書院之一。三百年來,傅王露盧文紹龔麗正及子龔自珍孫衣言夏同善等名師宿儒在紫陽開展了各種著書、講書、傳書等活動,對浙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今天的紫陽山上,尚留有活潑飄灑、清秀俊逸的“紫陽書院” 摩崖石刻,校內還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通玄觀造像。學校依山而建,占地7630平方米,校內綠色簇擁、古蹟眾多、鍾靈毓秀,是一所精緻的盆景式校園。
1902年學校改名為仁和縣高等國小堂,成為杭城第一所官辦學堂,1970年始稱紫陽國小,為原江乾區重點學,1997年劃歸上城區,成為上城區的實驗學校。一所古代書院,歷經三百年歲月,弦歌未輟,校址不變,一直演繹成今天的紫陽學,這在杭城教育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學校通過歷任校長和教師的努力,成為杭州市的文化名校,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先後被評為全國嘗試教育先進集體、全國優秀無煙學校;省先進學校、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省綠色學校、省衛生先進集體;市家長滿意學校、市體育傳統項目優秀學校、市青年文明號、市先進圖書室;區文明單位、區優秀學校、區民樂特色學校、區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2005年,由美國華特迪斯尼電影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還在本校拍攝了電影《寶葫蘆的秘密》。學校先後湧現出全國級先進教師4人,省級先進教師4人,市級先進教師15人,其中科研成果獲全國教育實驗研究會一等獎,少先隊“十三中隊”評為省先進集體,學生吳強被評為全國百名好孩子。
學校現任校長傅頌九,帶領全校教師積極創建書香校園,以“文化立校,書香育人”為辦學理念,致力於“書香冶情,情景交融;書香益智,智慧型相長;書香明理,內外兼修”的育人模式構建,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家長的廣泛認同,成為孩子開心的樂園、家長放心的學園、教師知心的家園、社會舒心的花園。

學校歷史

紫 陽 書 院 始 末
紫陽國小古代禮儀大會紫陽國小古代禮儀大會
浙江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文化發達,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歷來重視興辦教育事業。清代浙江教育事業更趨發達,當時,浙江的教育中心在杭州。杭州除官辦的府學和錢塘、仁和的縣學外,還有聞名遐邇的敷文書院、崇文書院、紫陽書院和詁經精舍等浙江四大書院。
紫陽書院是紫陽國小的前身。2003年,是紫陽書院創建三百周年,一所古代書院,能夠歷經清朝、民國、新中國等不同的歷史時期,弦歌未輟,校址不變,一直延續演繹成今天的紫陽國小,這在杭城教育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歷 史 沿 革

吳山,作為“三面雲山” 入杭州市區唯一的山巒,它左挹錢江,右攬西湖,既是西湖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能體現杭州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地區。紫陽山,乃吳山的分支,紫陽山之巔有江湖江觀亭(清代為大觀台),登亭四眺,錢江如帶,平湖鏡浮。前則市廛櫛比,煙火萬家;後則繡嶺如屏,堆青潑黛,。“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確有洋洋大觀氣象。清乾隆時錢塘(今杭州)人柴傑,有《吳山大觀》詩,描述這裡的風光:
山實東吳秀,江湖滿座看。
煙霞交隱映,城闕郁盤桓。
律應三陽首,心知萬井歡。
會當凌絕頂,玉輦步雲端。
著名的紫陽書院就座落在紫陽山的東南麓。至今,在紫陽山摩崖上,尚留有活潑飄灑、清秀俊逸的“紫陽書院”題刻。
書院或稱別墅、精舍、書堂、學廬。書院是中國文化一個十分重要的機構,也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個有重大意義的制度。書院這個名詞成為私人講學的代表是朱熹建立起來的,但用來稱呼私人創辦的學校則起自唐代。它是中國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曾對古代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和政治、思想、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紫陽書院舊址,原為鳳山門內馨如坊清代周雯之故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兩浙都轉運鹽使高熊徵,捐錢購地,增築書院。鹽商汪鳴瑞,與同業者,醵財以襄厥成。據《康熙錢塘志》記載,高熊徵“公號渭南,廣西岑溪人”。他是一個尊師重教的人,“由明經令井陘,超擢蒞浙,恤商愛民,暇即優接生徒,特建書院以為課士會文之所,延師以餼,月必躬率校藝,吸引成材者,指不勝屈,士林戴德。”
紫陽書院“因其地為紫陽山麓,適與朱氏(朱熹)之紫陽字同名”(《杭都雜詠》),初定名為“紫陽別墅”,又稱紫陽祠或朱子祠。紫陽別墅的開辦費,以及其後一段時期的經常歲費,都出自當時在杭取得商籍的安徽鹽商們的集資捐款。因為鹽商們取得了商籍,其子弟可以進杭城書院讀書和參加各項考試,獲取功名,入仕做官,所以肯破私囊,來輸財於書院。未幾,紫陽別墅正名為紫陽書院,為生童肄業之所。全國以“紫陽”名書院者,除浙江外,還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山西、貴州等地,幾乎都與紀念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有關。
紫陽書院初建時,書院“中為樂育堂、奉考享朱子(朱熹)位。後有五雲深處、簪花閣、近水樓諸勝處,凡十有二景,皆極岩泉之美”(《杭都雜詠》)。張泰交在《紫陽別墅碑記》中極狀書院建築景觀之清幽:“枕山面江,中有層樓,樓旁有池,池有泉水,清漣可愛。後有花廳,紅綠參差,掩映階砌。再折而此,漸登吳山高處,憑而遠眺,錢江、聖湖悉在幾席間。又有石門天成,石徑迂折,古木森陰,花香鳥語,饒山林之趣,而無城市之囂。”
雍正三年(1725),寧紹副使徐有緯捐俸重修。乾隆年間,紫陽書院費用增加,單靠商捐是不夠開支,才在兩浙鹽務項下撥下官款,以資套用。乾隆二十四年(1759),浙江鹽驛道原衷戴,捐資佐膏火,嚴訂課程,開設監院,經理諸務。乾隆三十八年(1773),護巡撫布政使王站桂重修之。嘉慶八年(1803),因生徒日增,達328人,席不敷坐。於是,巡視鹽政延豐,復於看潮台故址,建高樓五楹。浙江巡撫阮元作《紫陽書院觀瀾樓記》,曰:“生徒之登斯樓者,莫不志於大道,成章乃達。”觀瀾樓楹聯集朱子(朱熹)句云: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任杭嘉湖道,對杭州敷文、崇文、紫陽等書院,貫徹“隨課升降發津貼”的制度,使士風為之一變。鹹豐五年(1855),監院陳其泰,謀修院宇,杭州知府王有齡,蠲廉任之,並建昭忠祠於書院後山巔,別建昭忠於院左。既落成,王有齡為紫陽書院題寫楹聯:
新地重儒風,教秉新安,趨步定知歧轍少;
名臣留講舍,政傳渤海,補苴當念善成堆。
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在兩軍激烈的攻防戰中,敷文書院、崇文書院和紫陽書院均毀於兵燹。
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蔣益澧,撥用官款,重修紫陽書院。監院陸宗翰,拆去昭忠祠 ,改揭紫陽書院額。同治五年(1866),按察使楊昌浚,以俸錢買地,與運使高卿培,請於巡撫兼管兩浙鹽政馬新貽,出公帑,增屋二十楹。同治七年(1868),布政使蔣益澧,請於鹽耗項下,提款拓造樓廳齋房共三十八間。至此,紫陽書院設施日臻完善,成為當時的一流書院。徐恕在《重修紫陽書院記》中無不自豪地說:“武林(杭州)三書院,皆踞湖山之勝,代鍾偉人傑士。紫陽獨在城南山之麓,為地較近,士之秀而能文肄業其中者亦較盛。”
光陰荏苒,2001年春,紫陽國小出土了刻有“紫陽書院”四字祭祀活動用的石香爐,為全國書院所罕見。中央電視台和省市媒體均作了報導,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鄧洪波教授,曾專程來紫陽國小考察。

院 景 攬 勝

書院選址,必擇形勝之區,書院建築講究“善美同意”,它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書院環境優美,建築典雅,具有它的特點。紫陽書院,地臨吳山,環境幽雅,旁多名勝。書院依山而築,建築古樸,風光秀麗,樓台亭閣,點綴其間,富有江南庭園特色。山坡上桃李成片,梅竹成林;山坡下假山水池,綠樹掩映。傍山循徑而入,為層梯疊 ,俯視城市,萬屋鱗次,遠眺錢江西湖,如在襟帶之間。
書院內有樂育堂、南宮舫、五雲深處、春草池凌虛閣、簪花閣、別有天、尋詩徑、巢翠亭、螺泉、鸚鵡石、筆架峰、垂釣磯、校經亭、觀瀾樓、景徽堂、看潮台、聽經岩等景觀。至今,部分勝跡仍依稀可辨。“紫陽別墅”為清代杭州“西湖百景”之一,也是清代杭州“城中十景”之一。清代著名的西湖十八景“吳山大觀”之“吳山十景”,其中“瑤台萬玉”(通玄觀竹)和“鹿過曲水”(通玄觀鹿泉)都在紫陽書院內。清代詩人柴傑《西湖百詠》有《紫陽別墅》五律詩,描述書院風光和人文之盛:
連峰青嶂合,志向紫陽君。
飛閣臨芳樹,高窗度白雲。
清襟蘊秀氣,淳意發高文。
一一思樂育,儒風藹典墳
兩浙都轉運鹽使高熊徵有《紫陽別墅十二詠》歌之:
《樂育堂》
登堂肅冠紳,前修緬矩 。俯仰盡君徒,吾豈忘吾樂。
《南宮舫》
不踏計然舟,來就蕭然艇。一幅米家山,仿佛春帆影。
《五雲深處》
矯首望三台,奎光映斗北。 身至五層,青雲繞人足。
《別有天》
一逕入青山,四面青無數。舉頭雲漢律,別有桃源路。
《尋詩徑》
行行不數武,詩思乍相親。此徑亦常有,來尋得幾人。
《看潮台》
白水卷青天,不辨天與水。陸海接潘海, 洞原如此。
《巢翠亭》
夕陽明星角,飛翠映山拗。坐擁鳥皮兒,真同太古巢。
《螺泉》
群山若螺髻,勺水滴螺涎。先生正渴飲,紅螺酌自便。
《鸚鵡石》
古人日晤語,舌本陰而腐。石果代人言,空山調鸚鵡。
《筆架峰》
飛夢繞三山,飄然天外落。醒來詩已成,宜把吟毫閣。
《垂釣磯》
左手把修綸,右手攤書卷。拈絲百尺長,會心不在遠。
《簪花閣》
山閣玉蘭開,恍疑坐玉署。看爾閣中人,簪花上林去。
(《兩浙鹽法志》)
1985年,吳山範圍的名勝古蹟,又被列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吳山天風”。時人戴盟有《吳山天風》詩云:
立足吳山頂上頭,天風拂雨晚來秋。
錢塘涌潮聲如吼,萬壑生雷葉滿樓
紫陽書院舊址,系南宋“通玄觀”所在地。至今在紫陽國小內,尚存有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通玄觀造像”。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紹興二十九年(1159),內侍劉敖,入道修真,結庵於此,(宋)高宗御書‘通玄’二字榜之,賜名能真。內有壽域樓、萬玉軒、望鶴亭、謁斗壇、白鶴泉、鹿泉。”“觀中修竹蔭庭,赤日無暑。”故通玄觀又名“通玄避暑”。
明代虞伯生有詩描寫通玄觀的旖旎景色:
仙壇遙接上真宮,楚越閩洋一望中。
南北高峰雲杳靄,東西天目雨溟濛。
金輪鏇動仙音作,樓閣縈迴復道通。
雲鶴仙人無定跡,飆輪時轉望三峰。
紫陽書院的對面,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臨安城遺址之一的“南宋太廟遺址”。紫陽書院的左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寶成寺麻曷葛刺造像”和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感花岩詩刻”。紫陽書院的後面,是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代石佛院造像”。這些勝跡,都是杭城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紫陽書院學府勝景,風光明秀,山水宜人,氣象無限,儒雅雍容,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其雋永的文化品味和不朽的人文精神,令人傾倒。漫步書院,那飄溢書香的石碑、匾額、楹聯,使人陶醉。如今,當我們走進紫陽書院舊址庭園,見那歷盡滄桑、飽受風霜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石一池,一物一景,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對人的陶冶之力。因此,這裡確實是士子講肄會文的理想地,讀書養性的絕佳處。
為弘揚中國書院文化,繼承和發揚紫陽書院的優良傳統。2001年冬,趁校舍整修之際,特延請著名書法家劉江、呂國璋、朱關田、郭仲選等名家,為紫陽國小教學樓題額“景徽堂”、“凌虛閣”、“觀瀾樓”、“樂育堂”,以教育學生知國知鄉、愛國愛校。
書 院 教 學
紫陽書院,歲延耆宿主講席,朝稽夕改,日有課,月有程,一秉朱熹親自製訂的白鹿洞規則。形成一套完整、嚴密的書院教育制度,包括辦學宗旨、教學方式、院長和教師的選聘、經費來源、組織管理、圖書收藏等,皆有明確規定。管理嚴格,是書院的又一特點。
紫陽書院的規章制度和對生員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如清朝乾隆年間,陳宏謀有《紫陽書院約言》:“一、學者之心思,日用則日出,不行札記,必致遺忘”。“一、凡晏游交際,不但有妨正業,亦且漸長浮誇”。“一、凡人之品望,由乎素養,偶有失足,物議隨之,殊可畏懼。”並指出:“以上數條,粗立綱紀。若夫立志省身、居敬窮理、應事接物之惟寸陰是惜”(《中國書院史資料》)。此類約言,也作學觀,內容包羅甚廣,約略而言,則有三端。一是確立辦學、講會之宗旨,宣示書院教育的方針,為諸生樹立鵠的,為同仁確立目標,意期立志高遠,養成正確的人生理想。二是規定進德立品、修身養性的程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與規勸,更重日用倫常規定的建立,言者諄諄,無非是想為學者提供更多至善達德的幫助。三是指示讀書、治學的門徑和方法,多為山長半生攀登書山,暢遊學海經驗的總結,出言肺腑,語凝心血,無論是正面的引導,還是反面的戒飭,皆得視作書院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結晶。此類學規,不僅當年奉為院規、校訓,至今尚有高揭吟誦以警學子者,其影響既深且遠。
又如清代康熙年間,張伯行的《紫陽書院示諸生》記載:“爰設紫陽書院,俾有志之士講求正學,今四方向學者接踵而至,意亦轉移風化之一機歟?余維:所以教導諸生者,不出經義、治事二者之外,惜乎安定遺規僅存大略,其中節目,不可盡考。今謹師其意而增益之,立為課程八則,具列於左,願諸生遵守力行,潛修勿怠……”(《中國書院史資料》)。此類章程,不同於學規的遠大追求,強調細密的做法和可操作性,內容多是山長的擇聘、待遇、責任;生徒的甄別、錄取、分級、考課,以及考課的日期、內容、獎罰;教材的選擇、教學組織的課時安排;經費的籌措、管理與開支;圖書的徵集、整理、編目、借閱等等,皆是具體而硬性的規定,意在從各個方面去維繫書院的正常運作。它是書院制度具體而生動的反映,體現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紫陽書院的課藝也相當完備,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至光緒十八年(1892)間,刊行《浙江紫陽書院課藝》八集。據光緒十七年(1891)浙江巡撫葉赫崧駿作序的《紫陽書院課藝八集》中說:“今復裒已醜以來,課藝將拜八集,監院事者朱吟棣(文炳)許子社(郊),兩廣文援故事,索序於予,夫予所望於院中,生者豈能於結朱子外,更置一詞哉,惟即朱子之教後世。”學生們讀些什麼書呢?從課藝目錄內容來看,為儒家尊為經典的《十三經》之類,即《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此外,還有唐詩,宋詞和元曲等。
書院之制起於唐,所以名書院者,以其中多聚書,可供士子博覽也。紫陽書院十分重視圖書的蒐集整理,匯印許多有學術價值的書籍,曾連續刻印《鐵橋志書》二卷,《文嘻堂書集》三卷,《婺源山水記》二卷,都是清刻本中的善本,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獻。
紫陽書院和敷文書院、崇文書院性質相同,不特秀才可以考之,即未入學之童生,寄可應考肄業,名日童卷。紫陽書院院長,由官廳聘請翰林、進士或有名之文人主之。其下有監院,以司院事。院中多設齋舍,以供肄業者之寄宿。杭州本城人寄宿者雖少,而外府外縣之寄宿者則多。凡本省之人,皆可來投考肄業而寄宿也。院長例須住校。生徒優秀者之獎賞,名日膏火。每年二月至十一月為考試之期。月考二次。初二日朔課,由撫、藩、臬、運四署輪流命題。仍為二文一詩,限一日一夜繳卷。十六日曰望課,由院長命題,兩日繳卷。二月二日之朔課,名曰甄別。書院皆有一定的名額,而應考者多,必須有所淘汰。
考試等第高者曰超等,次日特等,再次曰一等。超等所得之膏火多,前十名優多,特等次之,一等則無膏火矣。朔課由官廳主考者,於超等前十名別有加贈,名曰加獎。其數遠較膏火為多。
2001年9月,紫陽國小校史編寫組徐守成和王旭華一行二人,到浙江圖書館孤山分館古籍部,在圖書館資料庫房裡,查找有關紫陽書院資料,意外發現兩幀紫陽書院童生和生員課試原卷。課卷,考課試捲紙。明清尤其是清代書院多行考課,每課發試捲紙。課試原卷存世不多,僅湖南圖書館館藏清代嶽麓書院的課試原卷外,浙江圖書館藏清代紫陽書院的課試原卷,彌足珍貴。紫陽書院童生徐履莊和生員王雲卿之朔課、望課試卷,系土紙,淡黃色。卷長106厘米,闊26厘米,共九折。每卷皆有封頁,上填生徒姓名、類別、等第名次,蓋有“紫陽書院”監院印鈐圖記。考其“紫陽書院”的字與紫陽國小最近出土之石香爐的“紫陽書院”的四字楷書,竟完全相同。課試卷中有教席圈點和眉批、評語。封面上還刻印對考生的要求:遵奉蓋喻,“割換卷面,塗改姓名”者,必須除名的圖記。說明當時紫陽書院對考試制度的管理,是相當規範的。
紫 陽 師 生
書院院長,是古代書院的主持人,又稱山長,也謂掌教、主講,是主持教學工作的。紫陽書院,“適當都會之中,觀江山之壯麗,足以壯其文瀾,浸淫恣肆。”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書院重視“尊師重教”、“尊師愛生”。書院的教授多為“崇正學,黜異端,通高德厚,明體達用”的學者擔任,受到學生的愛戴,百姓的尊敬。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紫陽書院歷來的院長,大都是名士宿儒,學者名流。如雍正時的傅王露,為康熙已未進士第三人,授編修。是西湖古來今往第一書《西湖志》和《雍正浙江通志》的主編和總纂,清代著名的史學家。乾隆時的盧文弨,為清代著名校勘學家,僅據趙吉士《盧抱經先生手校本拾遺》所載,達210多種,所校勘、注釋的經子諸書匯刻為《抱經堂叢書》。道光時的龔麗正,為清代著名文字家段玉裁之婿,著有《國語補註》;其子龔自珍,是近代我國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一生著作宏富,他和林則徐、魏源等人共同開後了抨擊時弊,抗禦外侮、經世致用的進步思潮。他倡言改革,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有清代著名數學家項名達,在幾何、三角函式領域功力尤深。他的關於“割圜術率”的論述,已具有初步的微積分思想。論著頗豐,今僅存《下學庵句股六術及圖解》一卷,另著《象數原始》,未成而卒。光緒時的夏同善,為翰林院編修,和內閣學士翁同和任毓慶宮授讀。曾為“楊乃武、小白菜”一案平反。同治時的孫衣言,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孫詒讓之父,官至太僕寺卿,為翰林院編修,參與《宣宗實錄》編纂,任國子監琉球官教習,是重振永嘉經世之學的巨子,著有《遜學齋文鈔》十卷。
這些儒學泰斗,一代鴻儒,以書院作為傳播學術觀點的基地,對浙江學術文化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故紫陽書院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桃李遍江南。時人有詩讚曰:
文藻平分星斗光,英才萃處盡圭璋。
鵝湖鹿洞千秋幟,正學何人繼紫陽。
(《西湖漁唱》)
江湖襟帶紫陽山,山麓亭台別墅間。
樂得英才宏教育,遠來多士共躋攀。
春風化雨陶成後,蘇海韓湖指顧間。
更讀晦翁題句在,觀瀾樓即聖賢關。
(《紫陽書院》)
紫陽祠內郁蔥蔥,秋祭齊嚴拜舞同。
常願武林賢弟子,清修能繼古人風。
(《紫陽秋祭》)
理學儒宗首紫陽,軒窗爽塏俯蘭塘。
花陰不減鵝湖灩,草色猶今鹿洞香。
九考退休甘著述,千秋俎豆重膠庠
我來底事生惆悵,為憶巋然崇道堂
(《紫陽別墅》)
孫延釗《浙江紫陽書院掌故徵存錄》(溫州圖書館稿本)關於“生徒名錄”的記載,紫陽書院莘莘學子中優秀者,有“鑑湖女俠”秋瑾烈士的父親,山陰(今紹興)秋壽南,於同治十二年(1879),“肄業於杭州紫陽山東南麓之紫陽書院,受業於宿儒朱端甫(《秋瑾年譜》)”。秋南壽對秋瑾革命的一生,有較大的影響。定海黃以周,是晚清著名經學家,他曾在一些府縣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曾執教江陰南菁書院。汪康年,錢塘(今杭州)人,甲午中日戰爭後,主張變法圖強,參加上海強學會,與夏曾佑辦《時務報》,約梁啓超為主編,宣傳變法,提出育人才、興商務、講武備,以及君主專制下“參用民權”等主張。
紫陽書院的學生究竟有多少?嘉慶八年(1803),浙江巡撫阮元《紫陽書院觀瀾樓記》有確切的數學記載,謂生徒有“三百二十八人”。同治六年(1867),山長孫衣言選刻課藝序說,“當時外郡學者,往來省垣,三書院(敷文、崇文、紫陽)學舍既不能容。紫陽在城內,尤為多士所輳,弦誦之聲徹 市,夜則林樾鐙火熒然;每朔望考校閱卷”,達“六七百篇”之多,它從側面說明紫陽書院學生之眾多。同治十二年(1873),山長沈墨莊選刻課藝三編序,稱“紫陽為浙垣人文淵藪,士人肄業其中者,較蕺山(書院)倍之。”山陰蕺山書院是明末劉宗周所創浙江著名書院,而紫陽書院的學生,竟是蕺山書院的一倍。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在浙江四大書院中,紫陽書院的生徒最眾,遠勝其它三書院。敷文書院(今萬松嶺)兩次毀於兵燹,重建後始終未能恢復舊觀。加之地處城外,去聽課的生童日少,屋宇漸次荒蕪。光緒年間,在杭城葵巷東面(今杭七中地),另築“敷文講學之廬”,因場地所囿,規模不大。崇文書院(今西湖跨虹橋旁),由於城 隔越,諸生以往返為艱,肄業者少。西湖孤山照膽台之西的詁經精舍(今西湖美術館),督學阮元聚諸士子於此輯《經籍纂詁》,所考者非八股試貼,而為經義、史學、詞賦,應者廖廖,生員不多。
改 制 終 結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的封建社會日趨解體,一步步變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社會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反映在教育領域是各類新式學堂漸漸興起,逐步代替了儒學和書院,延續了千年的科舉取士制度,最終被廢除。中國近代教育的歷史從此開始。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將各州、縣書院改辦為學堂,兼習中學、西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廢止後,省、府、州、縣的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大、中、小三級學堂。使書院由古代邁向近代、現代,得以貫通中國教育的血脈。
近代杭州最早的一所官辦國小,就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八日(陰曆),由太廟巷的紫陽書院院長王同,稟經杭州仁和縣蕭治輝詳準,將紫陽書院改制為仁和縣學堂(縣屬官立國小堂)。它比西湖金沙港之崇文書院改制的錢塘縣學堂,還要早二個月。仁和縣學堂經費由原書院款項撥充,每年六千二百元。王同為首任堂長,招生一百三十名,分成四等,四年畢業。
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原在西湖金沙港的錢塘縣學堂(前身是崇文書院),遷至太廟巷與仁和縣學堂合併,成為仁錢縣學堂。翌年(1906)正月,錢塘縣學堂從中分出,至今惠民路附近的周公井民居,單獨設立,更名為錢塘縣高等國小堂。而仁和縣學堂則改名為仁和縣高等國小堂,經費同藩司統籌支配,每年約五千元。
從紫陽別墅的創建到紫陽書院的終結,共達199年之久,經歷了從商辦到官辦的過程。書院是文明進步的古代文化遺產,在近二個世紀內,紫陽書院,翰墨飄香,桃李芬芳,為浙江培養了大批人才,造福於民。杭人受書院薰陶,感其恩德,在紫陽書院內樹碑刻銘曰:
鳳山之門,有墅翼然。枕山之麓,江帶其前。清池涌地,古木參天。石門曲徑,屹立盤鏇。經之營之,以誦以弦。額題紫陽,志景前賢。匪辭是工,惟道之肩。日將月就,裁狂激猥。國之四民,士為首焉。型方善俗,風教所先。予實有心,往復勖哉後人,視此銘鐫
(《紫陽別墅碑記》)
中國的書院,興於中唐,晚唐至五代已具雛型,鼎盛於宋元,延續於明清,結束於清末。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書院隨著理學的興盛而發展,隨著外來文化的介入而結束其歷史使命。但它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原理,教學方法,辦學措施,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和文化來說,仍有所啟迪,值得借鑑。

紫陽十景

斷橋殘雪
平湖秋月
柳浪聞鶯
雙峰插雲
蘇堤春曉
三潭印月
花港觀魚
南屏晚鐘
雷峰夕照
曲院風荷

學校榮譽

全國嘗試教學先進單位 浙江省先進學校
浙江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浙江省綠色學校
浙江省無煙先進學校 杭州市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共青團杭州市青年文明號 杭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定點學校
杭州市綠色學校 杭州師範學院教育實習學校
上城區文明單位 上城區教育科研先進學校
上城區行為規範達標學校 上城區綠色學校
上城區盆景式學校 共青團上城區青年文明號
上城區安全文明校園 上城區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上城區衛生先進單位 上城區親職教育先進單位
上城區目標考核優秀學校 上城區民樂特色學校
上城區首批優秀學校 上城區巾幗文明示範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