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杭州八卦田](/img/8/bf9/nBnauM3X1gDNyUDMzUTO5c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1k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八卦田中有土丘、田塍、水溝排列整齊,面積約90餘畝。據說這八卦田是南宋年間開闢的“籍田”,皇帝在此“躬耕”以示“勸農”。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對農事的尊重,並祈禱來年五穀豐登。也有人認為這是南宋郊壇遺址,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我個人的看法應該兩者都具備,皇帝在此“躬耕”,不過是象徵性的,有上告皇天、下撫黎民的雙重意義。在北京也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就是現位於宣武區的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藉田典禮的場所。
現在,眾多媒體報導杭州八卦田將複種南宋七種農作物。據考證,當時這裡種植的共有九種農作物: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前七種現在都能找到,可歷史上關於黍和稷兩種農作物的爭論非常多,有的記載稱黍和稷是同一品種,有的稱稷可能是紅高粱,也可能是小米。
目前,八卦田的種植區域主要分為環核心區、中心區和外圍區三塊(見圖示)。核心是八卦中心的陰陽太極圖,以保留遺址為主,補種一些植物,如四季桂、石楠和紅葉李等。
歷史沿革
![杭州八卦田](/img/a/fd3/nBnauM3X2QDO5gTN5UTMwg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1E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趙構為表示對農事的尊重和對豐收的祈禱,採納了禮部官員的提議,開闢籍田於國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遺址處),在每年春耕開犁時,皇親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禮”,執犁三推一撥,以祭先農。明代八卦田逐漸成為杭城著名的景點,著名文人高濂在其著作《四時幽賞錄》中有《八卦田看菜花》一文,記錄當時的美麗景象。明嘉靖年間,提學使阮鄂建太極亭於宋郊丘故址阜上(中阜規圓)。明萬曆年間,知縣聶正湯重修太極亭,今已不存。明以後,籍田一直作為良田由附近居民耕作。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八卦田的處境逐漸不容樂觀,周圍灰暗的建築、嘈雜的市場以及污染嚴重的倉儲加工場所等等構築起的髒亂差環境將這方原為聖地的沃土湮沒在市井之中,環境整治勢在必行。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啟動玉皇山南綜合整治工程。工程占地面積為98178㎡,整治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設施修繕、綠化充實調整及農作物配置和文化陳設展示三部分。
基礎設施修繕包括全場土地平整、修築4座木橋和300㎡建築、鋪設園路和木棧道6400㎡、建設駁坎和擋牆約4200㎡、以及安裝弱電、給排水和監控等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工程整治立足於保護遺址,整治環境,挖掘文化旅遊休閒資源為原則,在維持原有的中間土埠陰陽魚和外圍八邊形平面格局的基礎上對八卦田進行保護性修繕,以此來恢復其作為南宋時期皇帝躬耕以示勸農“藉田”的自然風貌,打造成一個展現農耕文化的農業科普園地和歷史文化遺址公園。整治後的八卦田遺址公園分為四大板塊區域:主入口廣場區,古遺址保護區,農耕文化體驗區,農耕文化展示區。
故事傳說
![杭州八卦田效果圖](/img/7/ac0/nBnauM3X3MTMwYzNwADMwg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wA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那年,南宋沒出息的皇帝丟掉了汴梁京城,帶著一大群皇親國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們看看西湖這地方風景好,便留下來,在鳳凰山腳下建造起宮殿和花苑,仍舊是吃、喝、玩、樂,過著奢侈的生活。杭州的老百姓,見皇帝這樣昏庸無道,都大為不滿,街上巷尾議論紛紛。風聲一傳兩傳,傳到皇帝的耳朵進里。他怕老百姓要作亂,心裡有點慌,便召集文武百官來商量。文武百官商量來商量去,一時想不出一個應付的辦法。
後來,有一個文官想出一個主意:只要皇上開闢一塊籍田,說是親自耕種,百姓就會心服口服了,皇帝立刻飄下一道聖旨:寡人深念民間疾苦,開闢籍田躬耕,與庶民共嘗甘苦,過不幾天,在玉皇山下,果然開出一塊籍田。旁邊,整整齊齊地打下八個大樁,堅起八根粗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張起厚厚的牛皮帷幕。——因為皇帝在裡面耕田種地,平民百姓是不許偷看的。過了一些日子,牛皮帷幕揭開了。裡面共有八丘田地,種著稻、麥、黍、稷、豆八種莊稼。
在八丘田當中,留著圓圓的一個土墩。老百姓看見皇帝也和他們一樣耕田種地,議論就慢慢少下去了。到了莊稼鋤草澆肥的季節,皇帝又要出宮來“躬耕籍田”。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張起了牛皮帷幕,方圓十里路上,都有御林軍把住,不準老百姓走近。當時,有個種莊稼的老漢,他不相信皇帝真的會親自耕田種地。
這天,他半夜三更起來,乘著天黑,悄悄避過御林軍,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來洞裡。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老漢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幹活啦,可是牛皮帷幕里卻空無一人。一直等到太陽升到三竹竽高,才看見一群人從皇宮裡出來,走進牛皮帷幕里去。老漢睜大眼睛仔細一看,嗨。原來是幾個太監在那裡鋤草,皇帝和妃子們卻坐在中間的土墩上飲酒取樂哩。老漢憋著一肚皮悶氣,好不容易耐到天黑,仍舊悄悄地摸下山來。第二天,他就把自己親眼看到的情形說給別人聽。一傳十,十傳百,一下子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皇帝見自己的把戲已經被人戳穿。以後就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這塊整整齊齊的“八卦田”,卻一直保留到現在。
論證建議
![八卦田農作物示意圖](/img/1/6d5/nBnauM3XzgTN2QDN1UDMwg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1A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07年7月17日,經過專家的反覆論證和農科部門的實地勘查,八卦田農作物種植和綠化配置方案出爐,根據農科院專家的建議,改變了今年年初複種“九穀”的方案,打算保留“七谷”,並加入其他品種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換季輪作。
杭州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所長陳文岳介紹,據考證,當時皇帝在這裡種的共有9種農作物: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前七種現在都能找到,可歷史上關於黍和稷兩種農作物的爭論非常多,有的記載稱黍和稷是同一品種,有的稱稷可能是紅高粱,也可能是小米。大家都吃不準。
“這兩種作物很有可能已經消失,即使保留下來的七谷,我們也是種現代品種,和以前的大有差別。”陳所長說。另外,考慮到八卦田的土壤板結嚴重,保水性差,最近農科院的專家忙著給土壤施肥改良。光一塊5畝大的區域,就倒了四五車菌渣以增加有機肥。
周圍還要配上茶葉和時花
八卦田的種植區域主要分為環核心區、中心區和外圍區三塊(見八卦田農作物示意圖示)。核心是八卦中心的陰陽圖,以保留遺址為主,補種一些植物,如四季桂、石楠和紅葉李等。
環核心區面積很小,只有5畝,種植龍井茶、火棘、紅葉李以及部分時花,保證常年的基準色調。現在打算間隔地種下龍井43號和時花。
外圍區面積15畝,配置季節性觀花植被,春為油芥菜,夏為半支蓮,秋為杭白菊,冬為甘藍類。考慮到國慶時的最佳觀賞效果,這次種植甘藍類。
中心區為主區塊,面積25畝,種植8種農作物,根據卦位分種不同品種,首批種下:秈稻、糯稻、大豆、茄子、綠豆、粟、紅辣椒、四季豆。到了明年上半年,將換季輪作,種上蕎麥、大麥、蠶豆、紫雲英、春白菜、土豆、蘿蔔和小麥,保證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看。
景群規劃
![八卦田遺址](/img/8/36f/nBnauM3XxATO2ATM3ETMwg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xE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八卦田遺址:重新種上南宋九穀
八卦田是南宋時期皇帝躬耕以示勸農的藉田,體現了中國這個傳統農業大國的重農思想和“道之以德,齊以大禮”的政治文化。據《宋史》所載,宋高宗趙構曾在八卦田舉行隆重的親耕儀式。
但目前,八卦田一直都作為苗圃使用,種著四季桂、金絲桃、小葉黃楊等樹苗。外圍的池塘也成為了甲魚塘。附近工廠的污水對八卦田生態環境造成了威脅,還有大型市場喧鬧奪目的廣告也顯得與八卦田的悠悠風情格格不入。
根據保護規劃,八卦田遺址要整治周圍環境,拆除影響歷史風貌的建築。重新設計八卦田內道路,改現有水泥路面為體現田園特色的路面。八卦田中央的“土阜”,將種植上穀類和菜蔬以及小喬木。土阜周圍的八塊田地延續其古老功能,沿田埂種植南宋時藉田播種的“九穀”(稻、稷、黍、粟谷、糯谷、大豆、小豆、大麥、小麥),讓人們感受到千百年田園種植之美,形成美麗富裕的大地景觀。
還有專家進一步提出,不妨創立以“南宋九穀”命名的雜糧禮品品牌。通過與省內外優良雜糧基地的聯合,讓藉田成為九穀的樣板田。這裡推出的以優質雜糧為主的禮品型產品,能讓現代都市人感受到獨特的古老農耕文化氣息。
吳漢月墓、南觀音洞:整治環境,凸現文化
吳漢月是吳越國王錢元瓘的次妃、錢弘俶的生母。吳月漢墓中古樸生動精美的浮雕及其出土文物,代表了吳越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墓後室頂板刻有世界上最早的最精確的石刻天文圖。
根據保護方案,古墓將整治周圍環境,拆除影響風貌的建築,通過現代技術控制地宮濕度。設定小陳列廳讓人們更了解吳越墓葬文化。
南觀音洞位於玉皇山隧道南入口的山岩上,內部依山勢鑿造的造像始於南宋開禧年,風格寫實、雕琢精美、神態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根據規劃,將整治周邊環境,拆除有礙觀瞻的構築物,樹立保護說明標牌。重新設計周圍環境,增加旅遊服務展示設施。對洞內的造像進行維護和適當修復,整治洞內的環境。
天龍寺:建天龍寺遺址公園
“鳳凰山中多古寺,天龍之境何深幽。”古人很早就在讚揚天龍寺的優美景致。天龍寺由吳越王錢弘俶主持建造。寺後越王台崖壁間有宋代鐫刻的《般若心經》。該寺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建三毀。
現在,天龍寺遺址尚存有不少石刻造像:高2.11米的阿彌托佛像,1.76米的彌勒佛像,還有觀音造像,菩薩、金剛等。造像保留了晚唐的風格,是吳越造像藝術的代表。
專家表示,應該重新發掘整理天龍寺遺址,建議合理配置綠化,適當設定旅遊服務展示設施,建成天龍寺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旅遊新線路
![杭州八卦田](/img/a/b73/nBnauM3X4gzN5cDNxgTMwgDM3ITM5kjM3YTMwADMwAzMxAzL4E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俯瞰八卦田最好的位置在玉皇山上的紫來洞前,市民可乘坐12/K12路、Y3路、809路在絲綢博物館站下車,然後從玉皇山景區入口上紫來洞。
八卦田周圍,還分布著不少歷史文化遺蹟,譬如國家級文保單位吳漢月墓和天龍寺造像,省級文保單位吳越郊壇遺址,文保點杭縣公署171號令碑和南觀音洞等。八卦田二期、三期規劃中,這些景點將和八卦田一起,組成一條西湖南部重要的旅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