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菲爾德步槍
提起李-恩菲爾德步槍,相信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的“槍庫”里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本刊近來曾刊登了《李氏步槍未被美軍採用之淵源》、《澳大利亞李-恩菲爾德“叢林步槍”》等文章,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該槍的經歷。然而,本文冠以“全傳”之名,試圖全面審視該槍,以期給讀者一份豐厚的閱讀體驗。
恩菲爾德鎮位於英國倫敦的北郊,英國政府於1804年在那裡建了一家兵工廠——恩菲爾德兵工廠。最初,恩菲爾德兵工廠只是負責組裝布朗-貝絲(BrownBess)燧發槍,後來逐步發展成設施完善、具有研發能力的輕武器研究與生產廠。雖然英國皇家擁有不只一家輕武器兵工廠,但恩菲爾德兵工廠是其主要的研發中心,在那裡研製的步槍均被冠以恩菲爾德步槍的名稱。
李-恩菲爾德步槍
(JamesParisLee,1831~1904,參見本刊2007年5月上半月刊《李氏步槍未被美軍採用之淵源》),一個出生於蘇格蘭的武器發明家(後移民美國),
李-恩菲爾德步槍
本文在此展現龐大的李氏步槍家族。
李氏長步槍(LongLees)
自金屬定裝槍彈出現後,英國軍隊一直使用的是馬蒂尼-亨利單發步槍。1888年12月,英國正式採用了他們的第一種連發步槍——李-梅特福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Lee-Metford),簡稱為mlm步槍。在這個名稱中,包含了兩個發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自然是指詹姆斯·帕利思·李,他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彈匣被李-梅特福德步槍所採用。此後數十年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均是對這個系統的改進,因此李-梅特福德與李-恩菲爾德步槍也常常被統稱為“李氏步槍”。至於“梅特福德”則是指威廉·艾里斯·梅特福德(WilliamEllisMetford,1824~1899),一個精通機械的英國土木工程師,他發明了0.303英寸口徑的黑火藥全被甲彈及相應的膛線。這是一種稍帶圓角的淺陰線,被稱為“梅特福德膛線”,在黑火藥時代廣泛套用於英制步槍上。由於早期槍彈所用的黑火藥燃燒殘渣比較多,故淺圓陰線的設計可以減少槍膛內的殘留物,類似的設計在黑火藥時代相當流行。
李-梅特福德步槍第一個被正式採用的型號命名為MLMMkI步槍,該槍長度與馬蒂尼-亨利步槍相同,但採用8發單排彈匣供彈,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射擊速度。英國於1892年又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MMkI*步槍(註:英國國防部在步槍命名中用加“*”的後綴表示該型號只是在原有型號上稍作改變,且變化不大)。1893年,又定型了MLMMkII步槍,MLMMkII步槍的其中一項變化是改用10發雙排彈匣,此後,10發雙排彈匣一直成為李氏步槍的標準配置。1895年,英國又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MMkII*步槍。另外,還有一種長1013mm的卡賓槍在1894年被正式定型為李-梅特福德1型騎兵卡賓槍(Lee-MetfordCavalryCarbineMarkI,簡稱LMCMkI)。
李-恩菲爾德步槍
1890年代初期,當0.303英寸步槍彈的發射藥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發射藥後,該彈就不適合李-梅特福德步槍使用了。因為無煙發射藥的燃燒溫度非常高,對槍管的燒蝕比較嚴重,射彈不多就會把淺陰線損壞,為此這種步槍的膛線被改為5條較深的左旋膛線。這種膛線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所設計,被稱為恩菲爾德膛線,因而這種步槍也在1895年11月被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Lee-Enfield),簡稱MLE步槍,這是定型的第一個李-恩菲爾德型號,簡稱MLEMkI步槍。1896年定型了李-恩菲爾德的卡賓槍型LECMkI卡賓槍(Lee-EnfieldCavalryCarbineMarkI)。1899年定型了稍作改進的MLEMkI*步槍和LECMkI*卡賓槍。
MLEMkI步槍的外觀與MLMMkII步槍相同,全長均為1257mm。當時為了節約成本,有許多李-恩菲爾德步槍是直接將李-梅特福德步槍更換槍管而成的。為了能夠能區分開來,避免裝錯彈藥,採用恩菲爾德膛線的槍管外表都打上了一個“E”字標記。
李-恩菲爾德步槍
前文提到,由詹姆斯·帕利思·李設計的李氏彈匣步槍,其彈匣是可拆卸的。但當時設計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維護或損壞時更換,步槍在正常使用期間士兵是不通過更換彈匣來裝填的。槍彈的裝填是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彈口)裝進去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固定彈倉的連發步槍相同。英軍的每名李氏步槍射手都會多配發一個彈匣,但只是留作備用,在原有彈匣損壞時進行替換。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人想到利用可卸式彈匣提高裝填速度,即使是這種“前衛”的可卸式彈匣設計,也只是把彈匣卡筍設計在扳機護圈內,放在這個隱蔽的位置是為了防止誤操作而掉丟彈匣。事實上,當時的軍官們還擔心連發步槍的射速過快,士兵們會在敵人還很遠時就拚命開槍而浪費槍彈,所以那時候許多連發步槍往往都配有一個稱為“彈匣隔斷器”(MagazineCutoff)的裝置,其實就是一塊用來隔斷彈倉/彈匣的插板。李氏步槍上也有這個裝置,把它從機匣右側插入,這樣就無法從彈匣供彈,士兵每發射完一發槍彈後,必須從身上的彈藥袋中取出另一發來裝填,這樣就可以起到降低射速、節約槍彈的作用。當敵人靠近而戰況激烈時,再把隔斷器抽出,改由彈匣供彈,以提高射速。在經歷了一戰後,彈匣隔斷器被證實不符合實戰的需要,所以到二戰前,許多步槍都取消了這個裝置。
李-恩菲爾德步槍
詹姆斯·帕利思·李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其後部有兩個與機匣內壁的閉鎖面配合的閉鎖突筍,機頭和抽殼鉤與機體是獨立的,不隨機體迴轉。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典型的毛瑟步槍)相比,李氏步槍的後端閉鎖方式可以縮短槍機行程。因為前端閉鎖的機匣需在彈膛後(彈底緣後)留出閉鎖用凹槽所需空間,凹槽後還要為安全閉鎖留出空間,再加上彈倉出彈口則要設在這個空間之後,增加了槍機行程;而中後端閉鎖方式則沒有這么長的槍機行程。因此李氏步槍的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時代的步槍多了一倍容彈量的彈匣,使李氏步槍成為同時代設計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
早期的李氏步槍在護木左側的中部有一個帶刻度的轉盤裝置,並在機匣左後部有一個長桿形的摺疊覘孔照門,這是李氏步槍的齊射瞄具(Volleysight,也稱為“排放瞄具”),其作用是向1800~3550m的射程內提供曲射的間接火力。使用時,根據需要把刻度盤上的轉臂設定在指定射程刻度上,並把後面的摺疊照門豎起,通過覘孔與轉臂頭上的一個小粒形準星構成一線來瞄準目標,然後在指揮人員的命令下進行射擊。
李-恩菲爾德步槍
這樣的瞄準方式實際上難以命中任何單兵目標,但是當一支大型部隊用這種方式向遠處一隊集群目標(如密集的步兵或騎兵隊形)打排槍時,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在布爾戰爭中有這樣一個實例,一隊英軍士兵在接近一個布爾人的兵營時,在軍官的指揮下對這個未進入視線範圍內的兵營方位打了幾輪齊射,然而他們衝到兵營時,發現這個兵營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但這種間接齊射的方法實際殺傷效果並不太好,更多的是起到壓制和擾亂的作用,而且在機槍和輕型步兵火炮普及後,齊射瞄準具的作用就顯得過時了,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簡化生產程式,提高生產效率,齊射瞄具首當其衝就被取消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