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式加蘭德步槍(正式名稱: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加蘭德,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加蘭德近1000萬支。該槍是本世紀軍用步槍研製發展中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大量裝備部隊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

基本信息

研發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伽蘭德,1888年1月1日生於加拿大,自幼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射手,九歲時去了美國,從此開始了對機械設計的迷戀。儘管伽蘭德只受過初等教育,但這並不能掩蓋他與生俱來的設計天賦,20歲時,伽蘭德設計的一挺機槍就已經引起了美國軍方的注意。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伽蘭德的代表作,但是這支槍從提出到立項,再到裝備部隊歷經了漫長的幾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上空戰雲密布,美國陸軍再一次感受到了步槍的短缺,於是美國軍方開始討論新式步槍的可行方案。1919年,伽蘭德到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擔任槍械設計師,1923年,他與其他設計師開始受命研製新式半自動步槍。由於軍事委員會要求採用7mm口徑,所以其他設計師老老實實地按要求設計,只有伽蘭德注意到了美國陸軍部對7.62mm口徑的堅持意見,於是他又另外悄悄地設計了一個7.62mm口徑的樣槍。

樣槍在工廠做了多次試驗,最終於1929年送交阿伯丁試驗場進行選型試驗。當時參加角逐的還有湯普森的半自由槍機式步槍、柯爾特的槍管短後坐白朗寧步槍、捷克的ZB29式步槍和德國的導氣式步槍等。通過對比試驗,評審組認為伽蘭德設計的7mm步槍性能最佳。試驗一結束,評審組就向陸軍部推薦此槍。但陸軍部不認可這個口徑,要求仍採用7.62mm口徑。關於這兩種口徑的爭論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最後由當時的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將軍出面作了決定:採用7mm口徑是為了減輕步槍的質量,但是輕易地改變口徑並花費大量的資金是得不償失的。於是7mm口徑就這樣被麥克阿瑟"槍斃"了。由於伽蘭德事先留了一手,所以其設計的7.62mm口徑樣槍就順理成章地過關了。

1936年1月9日,軍方正式宣布伽蘭德設計的7.62mm步槍為制式武器,定型為M1 7.62mm步槍。1937年,M1正式投產,但直到1939年才少量裝備部隊。由於美國遠離歐亞戰場,而且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最初的幾年只生產了4萬支左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被迫捲入二戰的漩渦,而此時軍隊中裝備的M1步槍數量仍舊不多。M1第一次投入戰鬥是在菲律賓群島,其強大的火力給日軍留下了可怕的記憶。後來隨著經濟的復甦和戰爭的發展,M1 的生產數量猛增,到了1945年,美國各軍工廠的生產總數達到了400萬支。

剖視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半自動步槍主要由槍管-機匣組件、活塞-槍機框組件、槍托彈倉、前後護木以及擊發發射機構等組成,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

自動機運動過程
槍彈被擊發後,槍機框在火藥燃氣的作用下,首先獨自後坐8mm的自由行程,之後,槍機框繼續後坐,帶動槍機逆時針轉動,使得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實現開鎖。因為有槍機框的自由行程,所以使槍機開鎖時間延遲,也正是由於這段延遲時間,使得槍彈在槍機開鎖前就已飛出了槍口,而使得槍管內的壓力降至安全值範圍內才抽殼,避免了炸殼現象的發生。

在隨後的槍機後坐過程中,抽殼鉤、拋殼挺完成抽殼、拋殼動作,彈殼從槍的右側拋出。與此同時,槍機後端壓倒擊錘,擊錘簧被壓縮,擊錘呈待擊狀態。

當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面時,復進簧開始驅使自動機前進。當槍機快復進到位時,槍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向下轉動,帶動槍機順時針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而後,槍機框繼續復進,走完8mm自由行程。此時槍又呈待擊狀態。

探究發射機構
該槍有兩個阻鐵,形為鉤狀的是第一阻鐵;帶有阻鐵簧、裝在扳機連桿上的是第二阻鐵。擊錘上有兩個鉤,當擊錘被完全壓倒時,兩鉤呈水平位置,朝前的稱為主鉤,朝後的稱為輔鉤。

擊錘呈待擊狀態時,第一阻鐵扣住擊錘前面的鉤,扣壓扳機,第一阻鐵向前,解脫擊錘。擊錘擊打擊針尾端,擊針向前擊發底火。槍彈擊發後,當擊錘被槍機壓倒時,由於扳機仍被扣住,故主鉤移到第一阻鐵的後面,而輔鉤卻為第二阻鐵所扣住,使擊錘停留在後方。欲再次發射,必須先鬆開扳機,使第二阻鐵解脫,擊錘向前轉動時被正在向後運動的第一阻鐵所扣住。至此,擊錘便重新呈待髮狀態。

手動保險
該槍只有一個手動保險,設在扳機護圈前面。當把手動保險向後推至保險位置時,其上的缺口便與擊錘上的凸肩扣合,使擊錘無法解脫。當手動保險向後完全推到位時,它將阻止扳機運動,故不能扣動扳機。

其他

M1的機械瞄具為片狀準星,覘孔照門,表尺分劃為183~914m。

M1使用的0.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註:0.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又稱7.62×63mm槍彈、美國0.30英寸制式槍彈)是由0.30-03步槍彈改進而來,最初是為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設計的,並深受德國7×57mm以及8×75mm毛瑟槍彈的影響。1906年,圓頭彈改進為尖頭平底彈頭,保留原彈殼。 1954年,該彈被7.62×51mm北約(NATO)標準槍彈替換。該槍還可發射槍榴彈。

白璧微瑕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在二戰中被公認是設計最好的一支步槍,其擊發發射機構至今仍被許多步槍所採用。當然,也不能說M1步槍完美無缺。首當其衝的就是該槍的質量,其4.3kg的質量即使在當時也稍微顯得有些重,幾乎比毛瑟98K步槍多了近0.5kg。其次是該槍8發的彈倉容彈量不但偏少,而且裝填槍彈後不能中途更換彈夾,即在膛內槍彈打光前不能再次壓彈,只能等彈膛空倉掛機後藉助彈夾再次壓彈,而這將導致士兵在情況危急時無法保持足夠的火力。

還有一個潛在的更危險的問題,那就是當槍彈打光以後,金屬制彈夾會被托彈板的強大簧力彈出彈膛。彈夾如落到堅硬的地面時,會發出清脆的撞擊聲,這在近距離巷戰中,等於是向經驗豐富的敵人告知:我的槍沒彈了。德國人最先發現這個現象,所以德國士兵通常先耐心地潛伏,等到聽見對方彈夾落地的聲響後再衝出來,向正在重新裝填槍彈的士兵開火。一開始美國士兵吃盡了苦頭,後來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開戰前總是事先準備一些空彈夾,在戰鬥中射擊數發後故意拋出空彈夾來引誘敵人現身,然後再用剩餘的槍彈幹掉對方。

演進史

M1式加蘭德步槍M1式加蘭德步槍
M1E1 槍機及拉機柄有所改進,但該型號只少量生產。

M1E2 M1系列中最早加裝光學瞄準鏡的型號,但只是用於研製。

M1E3 槍機機構有所改進。

M1E4 試製型號,減小了後坐力,延長了槍機開鎖前的自由行程,槍機後坐能量有所降低。

M1E5 M1的槍管縮短型。配有摺疊槍托。

M1E6 試製型狙擊步槍,分離式光學瞄準鏡可扳到一側以便使用機械瞄具。

M1E7 這是最終定型的狙擊步槍型,1944年6月,美國陸軍部在對M1E7和 M1E8進行測試後,正式採用裝配有1.5倍或2倍瞄準鏡的7.62mm口徑M1E7,命名為M1C狙擊步槍。

M1E8 為狙擊步槍型。1944年6月,M1E8正式命名為M1D。但是M1D還沒等到大量生產,二戰就結束了。二戰後,大量的M1步槍按照M1D的結構進行了改造,採用改良後的t105型表尺作為新的標準。

M1E9 M1E4的改進型,主要改進之處是導氣系統的活塞及導氣桿,試圖改進M1E4長時間射擊後槍身過燙的缺陷。

功成名就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經歷了二戰血與火的洗禮,深得士兵的喜愛,被推崇為有史以來最為出色的步槍之一。智利義大利希臘丹麥菲律賓土耳其突尼西亞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正式裝備或改裝過該槍。其中義大利對M1的改裝最為成功,義大利陸軍裝備的BM59式自動步槍在保留M1優點的基礎上簡化了供彈機構,採用彈匣供彈方式,同時還更換了槍管,使其能夠發射7.62mmNATO槍彈,所有這些改進使得這支老槍再度煥發了生機。

日月交替,斗轉星移,在歷史的長河中M1步槍為伽蘭德帶來了無數的榮耀與讚譽。在這些榮譽面前,這位老人依然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寧靜心態,他說:"在我的心目中,M1是一支好槍。那些從前線回來的士兵給我寫信,他們讚譽M1,而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評價

麥克阿瑟將軍曾說過:"在戰場上,它幾乎不會出現機械故障,持續一周的作戰中它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並且不需要費力地保養擦拭。"
巴頓將軍曾說過:"在我看來,它是一支最偉大的步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