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img/2/4ff/nBnauM3X3EDMzUzN1EjNzADMwITM1ADOyIDMwADMwAzMxAzLx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伽蘭德,1888年1月1日生於加拿大,自幼渴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射手,九歲時去了美國,從此開始了對機械設計的迷戀。儘管伽蘭德只受過初等教育,但這並不能掩蓋他與生俱來的設計天賦,20歲時,伽蘭德設計的一挺機槍就已經引起了美國軍方的注意。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伽蘭德的代表作,但是這支槍從提出到立項,再到裝備部隊歷經了漫長的幾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上空戰雲密布,美國陸軍再一次感受到了步槍的短缺,於是美國軍方開始討論新式步槍的可行方案。1919年,伽蘭德到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擔任槍械設計師,1923年,他與其他設計師開始受命研製新式半自動步槍。由於軍事委員會要求採用7mm口徑,所以其他設計師老老實實地按要求設計,只有伽蘭德注意到了美國陸軍部對7.62mm口徑的堅持意見,於是他又另外悄悄地設計了一個7.62mm口徑的樣槍。
樣槍在工廠做了多次試驗,最終於1929年送交阿伯丁試驗場進行選型試驗。當時參加角逐的還有湯普森的半自由槍機式步槍、柯爾特的槍管短後坐白朗寧步槍、捷克的ZB29式步槍和德國的導氣式步槍等。通過對比試驗,評審組認為伽蘭德設計的7mm步槍性能最佳。試驗一結束,評審組就向陸軍部推薦此槍。但陸軍部不認可這個口徑,要求仍採用7.62mm口徑。關於這兩種口徑的爭論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最後由當時的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將軍出面作了決定:採用7mm口徑是為了減輕步槍的質量,但是輕易地改變口徑並花費大量的資金是得不償失的。於是7mm口徑就這樣被麥克阿瑟"槍斃"了。由於伽蘭德事先留了一手,所以其設計的7.62mm口徑樣槍就順理成章地過關了。
1936年1月9日,軍方正式宣布伽蘭德設計的7.62mm步槍為制式武器,定型為M1 7.62mm步槍。1937年,M1正式投產,但直到1939年才少量裝備部隊。由於美國遠離歐亞戰場,而且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最初的幾年只生產了4萬支左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被迫捲入二戰的漩渦,而此時軍隊中裝備的M1步槍數量仍舊不多。M1第一次投入戰鬥是在菲律賓群島,其強大的火力給日軍留下了可怕的記憶。後來隨著經濟的復甦和戰爭的發展,M1 的生產數量猛增,到了1945年,美國各軍工廠的生產總數達到了400萬支。
剖視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img/a/2c4/nBnauM3X4YTN3EjN3EjNzADMwITM1ADOyIDMwADMwAzMxAzLxY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M1半自動步槍主要由槍管-機匣組件、活塞-槍機框組件、槍托、彈倉、前後護木以及擊發發射機構等組成,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
自動機運動過程
槍彈被擊發後,槍機框在火藥燃氣的作用下,首先獨自後坐8mm的自由行程,之後,槍機框繼續後坐,帶動槍機逆時針轉動,使得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實現開鎖。因為有槍機框的自由行程,所以使槍機開鎖時間延遲,也正是由於這段延遲時間,使得槍彈在槍機開鎖前就已飛出了槍口,而使得槍管內的壓力降至安全值範圍內才抽殼,避免了炸殼現象的發生。
在隨後的槍機後坐過程中,抽殼鉤、拋殼挺完成抽殼、拋殼動作,彈殼從槍的右側拋出。與此同時,槍機後端壓倒擊錘,擊錘簧被壓縮,擊錘呈待擊狀態。
當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面時,復進簧開始驅使自動機前進。當槍機快復進到位時,槍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向下轉動,帶動槍機順時針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而後,槍機框繼續復進,走完8mm自由行程。此時槍又呈待擊狀態。
探究發射機構
該槍有兩個阻鐵,形為鉤狀的是第一阻鐵;帶有阻鐵簧、裝在扳機連桿上的是第二阻鐵。擊錘上有兩個鉤,當擊錘被完全壓倒時,兩鉤呈水平位置,朝前的稱為主鉤,朝後的稱為輔鉤。
擊錘呈待擊狀態時,第一阻鐵扣住擊錘前面的鉤,扣壓扳機,第一阻鐵向前,解脫擊錘。擊錘擊打擊針尾端,擊針向前擊發底火。槍彈擊發後,當擊錘被槍機壓倒時,由於扳機仍被扣住,故主鉤移到第一阻鐵的後面,而輔鉤卻為第二阻鐵所扣住,使擊錘停留在後方。欲再次發射,必須先鬆開扳機,使第二阻鐵解脫,擊錘向前轉動時被正在向後運動的第一阻鐵所扣住。至此,擊錘便重新呈待髮狀態。
手動保險
該槍只有一個手動保險,設在扳機護圈前面。當把手動保險向後推至保險位置時,其上的缺口便與擊錘上的凸肩扣合,使擊錘無法解脫。當手動保險向後完全推到位時,它將阻止扳機運動,故不能扣動扳機。
其他
M1的機械瞄具為片狀準星,覘孔照門,表尺分劃為183~914m。
M1使用的0.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註:0.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又稱7.62×63mm槍彈、美國0.30英寸制式槍彈)是由0.30-03步槍彈改進而來,最初是為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設計的,並深受德國7×57mm以及8×75mm毛瑟槍彈的影響。1906年,圓頭彈改進為尖頭平底彈頭,保留原彈殼。 1954年,該彈被7.62×51mm北約(NATO)標準槍彈替換。該槍還可發射槍榴彈。
白璧微瑕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img/0/acd/nBnauM3XwUjN0kzM5EjNzADMwITM1ADOyIDMwADMwAzMxAzLxY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M1在二戰中被公認是設計最好的一支步槍,其擊發發射機構至今仍被許多步槍所採用。當然,也不能說M1步槍完美無缺。首當其衝的就是該槍的質量,其4.3kg的質量即使在當時也稍微顯得有些重,幾乎比毛瑟98K步槍多了近0.5kg。其次是該槍8發的彈倉容彈量不但偏少,而且裝填槍彈後不能中途更換彈夾,即在膛內槍彈打光前不能再次壓彈,只能等彈膛空倉掛機後藉助彈夾再次壓彈,而這將導致士兵在情況危急時無法保持足夠的火力。
還有一個潛在的更危險的問題,那就是當槍彈打光以後,金屬制彈夾會被托彈板的強大簧力彈出彈膛。彈夾如落到堅硬的地面時,會發出清脆的撞擊聲,這在近距離巷戰中,等於是向經驗豐富的敵人告知:我的槍沒彈了。德國人最先發現這個現象,所以德國士兵通常先耐心地潛伏,等到聽見對方彈夾落地的聲響後再衝出來,向正在重新裝填槍彈的士兵開火。一開始美國士兵吃盡了苦頭,後來他們總結了經驗教訓,開戰前總是事先準備一些空彈夾,在戰鬥中射擊數發後故意拋出空彈夾來引誘敵人現身,然後再用剩餘的槍彈幹掉對方。
演進史
![M1式加蘭德步槍](/img/5/203/nBnauM3X2YTOxAzM1gDNxIjM4QTMyIjM3UDM0QTNwAzMxAzL4Q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M1E2 M1系列中最早加裝光學瞄準鏡的型號,但只是用於研製。
M1E3 槍機機構有所改進。
M1E4 試製型號,減小了後坐力,延長了槍機開鎖前的自由行程,槍機後坐能量有所降低。
M1E5 M1的槍管縮短型。配有摺疊槍托。
M1E6 試製型狙擊步槍,分離式光學瞄準鏡可扳到一側以便使用機械瞄具。
M1E7 這是最終定型的狙擊步槍型,1944年6月,美國陸軍部在對M1E7和 M1E8進行測試後,正式採用裝配有1.5倍或2倍瞄準鏡的7.62mm口徑M1E7,命名為M1C狙擊步槍。
M1E8 為狙擊步槍型。1944年6月,M1E8正式命名為M1D。但是M1D還沒等到大量生產,二戰就結束了。二戰後,大量的M1步槍按照M1D的結構進行了改造,採用改良後的t105型表尺作為新的標準。
M1E9 M1E4的改進型,主要改進之處是導氣系統的活塞及導氣桿,試圖改進M1E4長時間射擊後槍身過燙的缺陷。
功成名就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img/c/bee/nBnauM3X3ETM4IDOxIjNzADMwITM1ADOyIDMwADMwAzMxAzLyY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M1經歷了二戰血與火的洗禮,深得士兵的喜愛,被推崇為有史以來最為出色的步槍之一。智利、義大利、希臘、丹麥、菲律賓、土耳其、突尼西亞、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正式裝備或改裝過該槍。其中義大利對M1的改裝最為成功,義大利陸軍裝備的BM59式自動步槍在保留M1優點的基礎上簡化了供彈機構,採用彈匣供彈方式,同時還更換了槍管,使其能夠發射7.62mmNATO槍彈,所有這些改進使得這支老槍再度煥發了生機。
日月交替,斗轉星移,在歷史的長河中M1步槍為伽蘭德帶來了無數的榮耀與讚譽。在這些榮譽面前,這位老人依然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寧靜心態,他說:"在我的心目中,M1是一支好槍。那些從前線回來的士兵給我寫信,他們讚譽M1,而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評價
麥克阿瑟將軍曾說過:"在戰場上,它幾乎不會出現機械故障,持續一周的作戰中它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並且不需要費力地保養擦拭。"巴頓將軍曾說過:"在我看來,它是一支最偉大的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