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舟楫

李舟楫

中國山水畫家。 字笠父,號寒山居士。 生於浙江,現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自幼習山水。從“清四王”入門,師“元四家”,築基於黃公望、倪瓚,以沈周、董其昌,及清“四僧”為友。後上溯兩宋,冶筆墨丘壑一體,自成一家。 書法初師顏魯公、楊凝式,後師黃山谷。

南象北骨——李舟楫山水畫藝術

南象北骨 南象北骨

李舟楫山水畫藝術的核心,可概括為“南象北骨”四字。以南宗的筆墨氣象,寫北派的丘壑風骨;以性靈的自由抒發,與嚴謹的山水空間營造結合。這四個字,就是山水畫中,宋、元高度的一體化。

這是清代畫聖王石谷之路,也是20世紀山水畫大師張大千之路。與畫史中各家不同,李舟楫一變其“書卷氣”而為“金石氣”,以“蒼、厚、朴、拙”的筆墨,書寫中國山水畫雄渾博大的審美內涵。

李舟楫的努力,得益於清末碑學興盛以來,何紹基、吳昌碩、于右任等在書法成就上的啟示;也與吳昌碩、黃賓虹在繪畫上的努力一脈相承。李舟楫並不滿足於民國以來山水畫家的已有成就,他沒有選擇站在巨人的腳掌上,而是站在了他們的肩膀上。

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李舟楫展開了自己的課題研究。他拒絕了西方現代藝術思想下,中國山水畫的形式變革之路;遠離當代膚淺的藝術語言的符號化嫁接之路;而致力於在中華文化體系內部,創造出具有時代高度的山水畫藝術,彰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摘自《千載寒山一舟楫·李舟楫山水畫巡迴展·序》

千載寒山一舟楫——李舟楫山水畫巡迴展

千載寒山一舟楫 千載寒山一舟楫

《千載寒山一舟楫——李舟楫山水畫巡迴展》,自2010年始,在各地藝術機構巡迴展出。

李舟楫的畫史觀

我的畫史觀

文/李舟楫

李舟楫 李舟楫

兩宋山水畫,丘壑由繁至簡,後代再無超越。我去秦嶺,體會猶深。不好的地方在於刻畫,元人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所以我說元代繪畫,是中國藝術自覺時代的開端。所謂筆墨,就是個人心性在藝術語言上的體現。明清兩代,一個多元化的時期,經撥亂反正,元人系統——士大夫藝術——文人畫一枝獨秀,800年間,筆墨語言積累無比豐富。

其實清人,比如王石谷,就意識到元人系統,特別是董其昌確定的文人畫系統的毛病,所以明確提出實踐宋人丘壑加元人筆墨路線。但歷史的局限性,使王石谷融而不合,這與當時重“古人腳氣”的風氣使然,與個人才識無關。可見,個人是無法超越所處的具體時代的。

今天時代當然不一樣了,再無“南北派”門戶之爭,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融筆墨丘壑於一體。關鍵是什麼樣的筆墨?我以為乾嘉碑學興盛,是中國書法史中重要的分水嶺。吳昌碩的工作,是將碑派書法的筆墨審美和花鳥畫相結合。和山水畫相結合,吳昌碩也做了,做得很業餘;虛谷也做過一些,做得簡單了。黃賓虹以草書入畫,尚有相通處。儘管黃賓虹多言及宋人,但更多的還是築基於王原祁、龔野遺兩家。

和花鳥畫比,山水畫確實難度要大得多。我的工作,和吳昌碩有思想上的一致性,明確以金石入畫,融宋入元。就此項工作可能觸及的深度和廣度來說,時代顯然已經有了這樣做的條件。

今人已絕少從文化系統內部實行突破的。大多數人的工作,無論學問實踐,全是西方的方法論,以做符號來定風格。有風格已不錯,何論其它?我這樣說,無非表明我個人的工作思想而已。

李舟楫作品欣賞

焦墨設色山水

關山秋色,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關山秋色,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樹色隨山回,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樹色隨山回,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桃花盡日隨流水,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桃花盡日隨流水,66x138cm,紙本焦墨設色
秋山斂余照,66x138cm,紙本水墨設色 秋山斂余照,66x138cm,紙本水墨設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