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先生曾經參與抗擊聯軍,在城中與聯軍周旋。後被聯軍士兵包圍於一四合院內,院內有水井一眼,時天色已晚,先生施展絕技“縮身法”入井中,(因水井口小,先生身體胖大)貼身於井壁,聯軍進入院中向井底放了一陣亂槍後離去,先生奇蹟般生還。
兩宮迴鑾後,先生與弟子李進修辭職回武清。從此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學,所謂李派太極拳就是在這時所創。
李瑞東先生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之精華融會貫通,熔冶於一爐,創造出自家一派拳學,武林中人稱李派太極拳。李派太極拳從總體上按“天”、“地”、“人”三才,分為“天盤拳”三十六式,“地盤拳”七十二式,“人盤拳”一百零八式。
天盤拳是最高拳學,拳和器械都在上盤。
練習該拳需要有良好的輕功基礎,所以李瑞東先生的弟子中僅有少數幾位得到該拳的傳授,而且只傳到第二代,到第三代便已失傳;
地盤拳即“太極八法奇門拳”和地趟拳七十二式,
現存七十二路“太極八法奇門拳”,該拳是李瑞東先生將甘淡然先師所傳的內容結合岳青山的岳氏心意拳創編的,過去武林中說李派有“文太極”和“武太極”兩種太極拳法,奇門拳即是所謂“武太極”。之所以稱之為武太極,其原因是該拳發勁動作多,剛柔相濟,講“離奇閃轉”,演練時要“放勁放氣”,結合釣蟾功中的“吞氣法”進行,演練此拳猶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頗具氣勢。步法、進法走八卦之奇門,因而也有人稱為“太極八卦奇門拳”,此拳在實戰中講究“離”、“粘”、“隨”的打法,專克一般太極拳的“沾”的打法。一般太極拳側重於柔中剛,而奇門拳則是側重於剛中柔。
“人盤拳”即是流傳較廣的“太極五行捶”(不應作太極五星椎)一百零八式。
李瑞東先生在多年的太極拳實踐中,看到了傳統太極拳套路存在著架子單的弊端,即拳勢有左無右,或有右無左,有上無下,有前無後,人們稱傳統太極拳套路為“半架太極拳”。而李瑞東先生博採眾家太極拳之所長,結合岳氏心意十二形創編的太極五行捶則因拳勢對稱而被稱之為“整架太極拳”。
所謂“五行”是根據傳統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而定名的,並不是搬攔捶、指襠捶等五種捶法,該拳也遠不止這五種捶法。太極五行捶是李派太極拳的基本套路,凡李派傳人都練該套路。向全國乃至海外推廣,所以說流傳較廣。
該套路將大、小、松、緊、剛、柔、快、慢、中平九種架子融為一體,講八種剛勁、十二種柔勁。
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
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綿軟、金柔、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平準。
剛勁猶如箭之中的,必透七孔而後已;如炮之燃火,務求穿山透壁之功;如牆倒山塌,欲躲而不能;如迅雷之猛烈,無掩耳之功夫;如大風之強猛,草石俱偃矣。柔勁猶如功圓箭遠、隨風使船、順水推舟、水中漂木、磁石吸鐵。
太極五行捶在練法上有“初練”、“單練”、“雙練”和“練理”、“練勢”、“練氣”、“練機”的步驟和方法,李瑞東先生在《單練四要》中說道:
“夫單練者,乃一身獨練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理;或酌式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機,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
“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根據初練、單練、雙練和理、勢、氣、機的次序進行太極拳的練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練習者能少走彎路,儘快地登堂入室。練到一定程度時,還要老師給弟子“安手、安眼”,這樣才能運用於技擊實戰中。
現狀
總之,太極五行捶是李瑞東先生的傑作,是各派精華的凝練,尤其暗藏著心意十二形,倘若有明師指點,練習純熟,是完全可以滿足於實戰需求的。
太極五行捶在理法上講內外五行,外五行為:
“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
內五行即人之五臟而生五氣,內外相通,即可逐步達到“返先天”,人體本有諸多先天的良能良知,返先天就是將人體的潛在功能開發出來,太極拳功夫的高低並不僅僅在於一掌能發人多遠,而在於其高超的反應能力。
真正的太極高手為什麼不怕別人偷襲?因為在有人偷襲時,他的大腦還沒有反應,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樣的高手甚至在睡夢中也能將偷襲者制約,不用大腦作出反映。這也就是所謂“化境”,或者說“神明”的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