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憶祖

李憶祖

1961年,李憶祖從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畢業,被分配在了北京。可他兩次打報告,堅決要求到當時比較落後的新疆來工作,這個舉動緣於他的一個願望:“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所以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更好地回報祖國。”

基本信息

簡介

李憶祖在天津出生。

人物生平

眼窩深陷、鼻樑挺直、白髮微卷———李憶祖長著外國面孔,卻有一顆地地道道的中國心,甚至,他比其他人更熱 愛 自 己 的 祖國——— 中國。 稱自己為外裔中國人的李憶祖,退了休也沒有閒著,他知道求知的路沒有盡頭,可生命有限,恨不能把畢生所學都教給“孩子們”。

於是,9年間他輾轉南北疆56個縣市義務講課,超過27萬人聽過他講的課。李憶祖很介意別人稱他“老外”,每逢這種情況,他就會說:“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國人!”

他多次給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是“老外”。

1938年,,當年,他與生身父母斷了音信,一對中國夫婦收養了他,視同己出。

“養父給我起名李憶祖。小時候,有一個外國老太太想領養我,養母沒捨得給。儘管我是外國人的後代,卻有一顆永遠不會改變的中國心。養父母就是我的親人,我怎么可能是‘老外’呢?”李憶祖說。

有趣的是,在養父母家,李憶祖的兄弟姐妹後來全都定居美國了,惟獨他一直留在中國。他曾先後在山東濟南和首都北京生活過。

愛上新疆

到了新疆,李憶祖被分配到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156煤田地質隊,從事煤田地質普查工作。他常和同事乘著越野車進行野外作業。20多年間,他跑遍了天山南北,還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

出一次野外,歷時一年半載是常有的事。風吹日曬、風餐露宿是野外工作者慣常的生活狀態,一頂帳篷、一件皮襖是野外工作者的隨身之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新疆的煤礦資料逐漸拓印在了李憶祖的腦海里。

上世紀8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李憶祖曾在156隊子校、原自治區煤炭廳子校(現在的烏魯木齊市41中)當校長,後來又調到烏魯木齊市教育局工作。

1998年,他退休了,卻閒不住,從事起了關心下一代的工作,任烏魯木齊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烏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又被聘為自治區青少年科技講師團講師。從此,他踏上了關心下一代的義務講學之路。

一晃,李憶祖已經在新疆呆了46年了。46年裡,他從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變成了年近古稀的和藹老人。他說:“在新疆呆慣了,到哪兒都感覺不如新疆好!”

醉心講學

廢舊的變壓器、磁鐵、易拉罐在李憶祖的手中三兩下,就變身成了“旋轉娃娃”、“磁懸浮飛機”、“侏羅紀時代”等玩具,孩子們對“廢品”居然能動起來百思不解,於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打翻了罐的“糖豆豆”,爭先恐後地蹦出來。

李憶祖就借這些自製教具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發明創造,運用什麼原理可以做出來,有了發明創造,人類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對李憶祖的講課反響很好,每年自治區科協、政法委、烏市關工委等都要請他去講學。他是學地質的,可講起課來卻不拘泥於專業,涉及天文、地理、環境和法制等的課題有20多個,其中科普是他的強項。

他講的《發明創造並不神秘》、《人人都能成為發明家》等課題深受歡迎。他給中國小從事科技輔導員工作的老師講《走進創造之門》,光講稿他就編寫了近14萬字。

李憶祖認真上課 李憶祖認真上課

“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李憶祖靈活套用的一個講課原則。

在牧區,他給哈薩克族孩子講為什麼新疆羊的腸衣上經常會出現小孔,用什麼方法解決;在夏令營,他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孩子們講野外求生方法,遇到危險怎么辦,如何進行自救;在學校,遇到家長專場,他講《親職教育的基本原則》……

9年間,最多的一年,李憶祖講了120多堂課,有時一天要講3次課。9年,李憶祖提著錄像機,帶著自己製作的講課教具,進社區、下基層、到學校,輾轉南北疆56個縣市講課,行程萬餘公里,義務講課533場,聽課人數超過27萬人,編寫了近80萬字的講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