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國民黨將領]

李延年[國民黨將領]

李延年(1904年3月11日-1974年11月17日),字吉甫,中國山東樂安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1924年入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排長,後累功升遷,北伐時任團長。1928年國民革命軍整編後,任第2師副師長。1931年任總司令部直屬攻城旅旅長。1974年,李在台北去世。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延年

國民黨著名將領 李延年
姓名: 李延年
學籍: 黃埔軍校一期
字號: 吉甫
黨派: 中國國民黨
籍貫: 山東省樂安縣大王橋鎮
軍銜: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生卒: 一九○四~一九七四
軍職: 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六兵團司令官

個人生平

李延年,字吉甫。1904年3月11日(清光緒三十年正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廣饒縣大王鎮王西村(原樂安縣大王橋鎮大王橋村)一個富裕的耕讀家庭。國民黨著名將領、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6歲入本村私塾,14歲考入劉集村振華高小,17歲考入濟南省立商業專門學校,20歲經鄧天一等人介紹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同年11月畢業後,任教導團排長。1925年跟隨蔣介石參加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叛軍,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四團營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後,22歲的李延年已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五團團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所進行的北伐已失去了革命的意義,成了新舊軍閥權力之爭。這年8月,北伐軍主力沿長江而下,打垮五省聯軍孫傳芳的部隊,南京轉危為安。在龍潭與孫的嫡系部隊決戰中,李延年因作戰不力,受撤職留任處分。

1928年初,北伐軍受阻於臨淮關,因數攻不下,總部正欲命部隊轉移,但李延年堅不撤離,自告奮勇,包打守軍,即率全團發起猛攻。戰前,師長徐庭瑤曾電示李延年:如果戰鬥吃力,部隊宜早撤退。李延年回答說:“要我撤回廣州嗎?打仗可不能婆婆媽媽。”隨之與守軍奮戰多時,守軍不支,棄城而逃,臨淮關為北伐軍占領。此役因李延年攻城有功,被撤銷處分,官復原職,並記功一次。

李延年
李延年將軍的書信同年4月底,北伐軍各路軍隊取齊,向濟南發起總攻。奉系山東督辦張宗昌棄城而逃,日本帝國主義藉口保護在濟日僑,又派重兵由青島登入,乘機搶占濟南普利門外商埠地區,構築工事,架設電網,斷絕交通,蓄意挑釁,企圖阻撓蔣軍北進。5月1日拂曉,北伐第一集團軍第四軍方振武部和四十軍賀耀祖部,首先進入濟南。後續蔣軍在向城內集結時,不斷遭到日軍的殺害和留難,特別是5月3日一天之內,日軍就殺害我中國軍民4000餘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5月7日,蔣介石召開秘密軍事會議,議決繼續“北伐”,並命李延年和鄧殷藩兩個團留守濟南西門南北兩段,狙擊和牽制日軍,以掩護北伐軍北進。李延年受命後,立誓決一死戰。戰爭打得十分殘酷,血戰48個小時,終於按蔣的部署完成了狙擊和牽制任務,使李宗仁部順利渡過黃河。對此,蔣大為讚賞,曾當眾說道:李延年見危受命,臨難不懼,令人欽佩。

1929年,李延年被升任為國民黨軍少將旅長,駐軍漢口;1930年在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時,李延年以一旅的兵力,抵擋住了馮部一個師的強攻,隨後被調升為八十八師副師長,駐軍杭州。此後經徐州整編,奉命征討白崇禧、李宗仁,轉戰於河南民權一帶。

1931年李延年奉調徐州任第九師師長兼徐州警備司令。不久即奉命率師參加了對江西中共蘇區的三、四次“圍剿”。國民黨軍從鷹潭沿南城、南丰南下,在廣昌、寧都—線與紅軍展開運動戰。紅軍集中兵力以袋鼠戰術接連吃掉國民黨軍三個多師。最後黃陂一戰,國民黨軍死傷慘重,被迫撤離戰場。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原在上海抗擊日軍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因對國民黨政府與日本 簽訂賣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不滿,與蔣介石分裂,向浙閩方向開拔。蔣介石即急調李延年、李玉堂兩師星夜疾馳閩北,沿建甌、古田公路追擊、堵截蔡廷鍇部。結果十九路軍團以上官員及其家屬從廈門乘船去香港,余皆四散。李延年部駐漳州待命。

1933年夏、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於是集中主力組建四路“剿共”總部。李延年任東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官兼九師師長,指揮四縱所屬第九、三十六、三十九、八十、八十三共5個師,為東路軍主力,參加對中共蘇區的第五次“圍剿”。是年冬,四縱奉命從漳州西進,分兵兩路,在華安以西與工農紅軍拉開戰幕。龍巖州之戰,紅軍頑強苦戰,予來犯之敵以有力回擊,堅持到最後,因寡不敵眾,始作戰略撤退。國民黨軍占領龍巖城後,李延年命三十六師防守,其他部隊在四圍清查和“掃蕩”。隨之又率部向古田鎮進逼。該鎮四面環山,不宜防守,紅軍再作戰略撤退。文房大戰,紅軍在山嶺陡坡處築有堅固地堡、掩體,陣前坡地里設有路障,暗埋地雷,居高臨下,防守嚴密。國民黨軍三師師長李玉堂率3個團幾經衝殺,死傷慘重,所剩無幾,便向李延年告急。李延年即命第九師增援,用俄制直射山炮轟擊紅軍陣地。紅軍暫時放棄了文房和長汀,向瑞金作戰略轉移。

1934年12月,“四縱”建制撤銷,東路“剿總”改為綏靖公署,李延年改任第三綏區司令兼九師師長,駐軍閩南泉州。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時李延年已升任第二軍軍長,奉命參加上海的八一三抗戰。日寇仗其海陸空優勢,氣焰十分囂張。中國軍隊以拉鋸式戰術與敵激戰3個多月,達到預期目的,遂作戰略轉移。李部奉命到武漢略事整編,歸屬二二集團軍。

1938年5月,李部奉命日夜兼程,趕赴徐州第五戰區,增援台兒莊會戰。李部的任務是截擊日軍由海州、魯南調來參戰的兩支援軍。此戰連克強敵,全殲日軍兩個號稱王牌的師團,名震中外。戰後,李延年所屬第二軍集體立功受獎,李延年升任第十一軍團長兼第二軍軍長。同年夏秋,李部又參加了保衛徐州、武漢等戰役,戰事皆不力。李延年因部署欠當,被撤軍團長職務,後經湖南衡陽整編,部隊取消了軍團制,李延年仍任第二軍軍長。

1939年李延年奉命移防四川秀山,一方面整補,一方面剿滅地方張少卿陳國良等小股土匪。同年秋,李延年部奉調廣西南寧,與第五軍合編為三十四集團軍,徐庭瑤任總司令,李延年任副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參加崑崙關抗日戰役,並打前鋒。戰鬥自始至終異常激烈,雙方死傷慘重,副軍長兼九師師長鄭作民壯烈陣亡。戰後的柳州

追悼會上,蔣特對李部頒發嘉獎令,表揚該部雖主將陣亡,陣容不亂,集結迅速,且能繼續堅守陣地。
李延年李延年將軍的書信

1940年李部進駐湖南省常德稍事整編,先後參加了湖北省宜昌江防守備戰和宜昌攻堅戰。此戰李部與日軍交戰四五個月之久,雙方互有傷亡損失,但直到日本投降,該地日軍終未能前進一步。同年8月李軍在湖北建始縣整補月余,擴編為加強軍,李仍為軍長。並配備了特務、通訊、搜尋、戰防炮等兵種,增加了工兵、輜重、山炮、重炮等兵團,還配備了3個步兵師、5個步兵團的兵員。二軍軍力之大,為抗戰三大加強軍之一。同年12月,李軍開往四川璧山、永川一帶駐紮。1941年3月,李軍進軍瀘州,驅逐了地方武裝周成虎部。8月李延年脫離二軍,去西安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為該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所左右,被安置在陝東河防指揮部。1942年鎮守前沿的第一軍軍長李鐵軍無視李延年的領導,私自離開前沿,李延年上書蔣介石,要求按軍法處置李鐵軍。蔣便乘機飛往西北戰場調解人事關係,命胡宗南接任朱少良的第一戰區司令官,李延年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李延年接任後,即對河防大軍另行整編。

1944年,日寇兵臨李延年所轄的潼關,企圖由關入蜀,先奪成都,後占重慶。李延年識破日寇的陰謀,利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採取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經多次激烈較量,雖傷亡慘重,但潼關仍堅如磐石。戰後,李延年受到蔣介石嘉獎。

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在重慶的一次緊急軍事會議上,李延年被升任為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總司令。同年8月李延年為山東地區受降長官,負責受理該區日本侵略軍的投降事宜。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破壞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革命進入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其間,李延年又參加了國共之戰。

1946年2月,戰區撤銷,李延年調徐州綏靖公署任副主任兼第九綏區司令。1947年徐州綏署改為徐州“剿總”,李延年改任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1948年劉峙總司令去職,李延年為代總司令。淮海戰役前夕,代總一職由杜聿明接任,李仍為副總司令兼第六兵團司令,駐軍蚌埠,負責預備隊任務。淮海戰役開始,李延年在蚌埠l小時內接到蔣3次電報:第一次前進,第二次後退,第三次整裝待命。結果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軍一敗塗地。眼看大勢已去,蔣介石便以和談為緩兵之計,趁機商定遷都台灣,委親信湯恩伯以守江重任,命李延年為京滬杭警備司令。1949年4月21日一聲令下,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勢如破竹,國民黨軍全線崩潰,李延年率其殘兵敗將向福建省逃竄,途中接到台北軍事當局電報:命李延年為泉州、福州兩綏區司令,指揮所有福建境內的國民黨軍,死守平潭島。同年8月末解放軍解放福州,進軍平潭。李延年指揮失靈,便把兵權交給參謀長任同堂,慌忙帶領綏靖公署主任朱少良、副司令梁棟新等人飛往台灣。

任同堂未及平潭島,就在福清縣率部投降。李延年抵台後,蔣介石以無令撤退問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0年。經國民黨元老蔣鼎文、劉峙及山東老鄉劉安琪等作保,念其有病,服刑1年出獄。後鬱郁成疾,於1974年11月17日病逝,終年70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