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北宋末南宋初畫家]

李唐[北宋末南宋初畫家]

李唐,1066年生,1150年逝世,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字晞古。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臨安,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圖)李唐作品李唐作品

李唐原供奉宋徽宗的畫院,精於山水畫和人物畫,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授成忠郎職務。

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誌。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並以畫牛著稱。李唐的畫風為劉松年、馬遠、夏圭、蕭照等師法,在南宋一代傳流很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清溪漁隱》、《長夏江寺》、《採薇》等圖。《採薇圖》,絹本,淡設色,縱27.2厘米,橫90.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於首陽山採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藉以頌揚民族氣節,間接地表達了他反對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場,有的題跋也指出此畫是“為南渡降臣發”。

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陰,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其間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兩位主人公畫得筆墨勁秀,衣紋簡勁爽利,神態生動,殷殷淒淒,若聲出絹素。樹石筆墨粗簡,墨色濕潤,已開馬遠、夏圭法門。畫中石壁上有“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題款兩行。畫後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阮元、吳榮光等題記。

人物作品

(圖)李唐作品李唐作品

臨李唐古山水
李唐(款)蹦薇圖鏡心
唐飛天四屏
李唐觀音鏡心
李唐無量壽佛鏡心
李唐觀音
李唐觀音鏡心
仿李唐山水圖手卷設色紙本
李唐佛教故事(二件)鏡心
李唐(傳)漢王遵巡河圖立軸
李唐飛天對屏鏡心

《虎溪三笑圖》《虎溪三笑圖》

仿李唐山水立軸設色絹本
仿李唐立軸設色絹本
李唐鄉間道上的女孩
李唐人物立軸設色絹本
李唐飛天(二幅)鏡心
李唐海天旭日圖手卷
李唐(款)松林同語圖立軸
李唐牧牛圖鏡心
李唐松下高逸圖鏡心
李唐行書七言聯對聯
李唐觀音鏡心
李唐觀音鏡心
李唐竹石翠鳥鏡心
李唐荷花蜻蜓鏡心
李唐(款)溪山仙逸圖手卷
謝臨風仿李唐立軸
李唐祈禱
李唐麻姑獻壽圖鏡心

代表作品

李唐《採薇圖》李唐《採薇圖》

《採薇圖》卷,宋,李唐作,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7.2cm,橫90.5cm。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司馬遷所著之《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兒子姬發(即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飢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臨死前還作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劃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