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受騙

朱文公受騙

本文主要表達朱熹寬宏大度,有責任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的優良品質。原文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 (概述圖片來源: )

原文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②為施針灸③之術,旋⑽覺輕安。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藉瘦筇④,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詩徑去。未數日,足疾大作⑥,甚於未針時。亟⑦令人尋逐道人,已莫⑧知其所往矣。公嘆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詩誤⑨他人爾。”

注釋

⒈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學大師,諡號“文”,故稱朱文公。

朱文公像 朱文公像

⒉道人:道士。

⒊灸:中醫學名詞,俗稱“熱敷”。

⒋筇:竹名。

⒌勃窣:匍匐而行。(在句中可解釋為“蹣跚而著走”)

⒍作:發作。

⒎亟:立刻,立即。

⒏莫:沒有人。

⒐誤:耽誤、加害。嘗:曾經。去;離開

10.旋:一會兒

11.厚:重

12.謝:報答

13.徑:直接

14.甚:嚴重,厲害

15.作:發

16.於:比

17.持:拿著

18.爾:罷了

19.罪:懲處,判罪

20.恐:恐怕,擔心

21.安:舒服

22.去:離開

譯文

朱熹患有腳病,曾經有個道士給他用針灸熱敷的方法,一會兒便覺得輕鬆安適。朱熹非常高興,重重地感謝了他,並且送他一首詩說:“幾年來我憑藉著細竹棒扶著我行走,一針下去還覺得有奇特的功效。出門時放下拐杖笑得像個兒童,現在我已不再是以前那個蹣跚而行的老頭了。”道士拿到詩後就直接離開了。沒有幾天,腳病發作得非常厲害,比沒有針灸時更嚴重。朱熹急忙讓人尋找道士,(但這時)已經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去了。朱熹嘆氣說:“我不想懲處他,只想追回那首詩,擔心他拿著這首詩去害其他人罷了。”

作者介紹

羅大經(1196—1252後)字景綸,號儒林,又號鶴林,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歷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撫州推官。在撫州時,因為朝廷起起矛盾糾紛被株連,彈劾罷官。此後再未重返仕途,閉門讀書,博極群書,專事著作。大經有經邦濟世之志,對先秦、兩漢、六朝、唐、宋文學評論有精闢的見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爽氣金無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寫成筆記《鶴林玉露》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