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裕

被譽為“ 齊魯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標本”的朱家峪。古村大小古建築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三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處。康熙立交橋、文昌閣、魁星樓、關帝廟、朱氏家祠、雙軌古道、壇井七橋、東領朝霞、古柏亭立、團山瀑布,碧塘倒影、獅子洞、雲霧洞、朝陽洞、仙人桌、仙人橋等人文、自然景觀數不勝數。自理午餐後自由活動,下午乘車返濟南,結束愉快行程。

概述

濟南郊區朱家裕古村落被譽為“ 齊魯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標本”,位於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位於明水城東南五公里處,胡山東北腳下,距省會濟南市約 45 公里,從 309 國道(濟王路) ,南行 2。5 公里便到該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後改名富山峪,朱氏於明洪武四年(1371) 入村,因朱系國姓,即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將富山峪改名為朱家峪。
2002 年8月,據省內專家考證古村 土台子出土陶器殘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時期有廬於此,距今 3800 年以上,自明代至今,雖經六百餘年滄 桑之變,但仍較完整的保留著原 來的古門,古哨,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築格局。 古村為梯形聚落,上下 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該村三面環山,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村南 頭,文峰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筆架山偎依著村西首;東崖下,清泉長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頭, 這風光此處獨有。 朱家峪大小建築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處,自然景觀 數不勝數,該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自明代至建國前,私熟星羅祺布,近二十處,先後有文峰國小, 女子學校,山陰國小各一處,故人才輩出,可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自明代以來,雖經六百年的風吹雨打,但朱家峪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和古泉。朱家峪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村子三面環山,北依平原,南達胡山與聖水靈泉,東依長流泉,西連半井龍泉與胡山森林公園。村南頭,文峰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危聳;筆架山偎依著村西首,低聲吟唱著一曲古老的歌。朱家峪大小古建築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一百餘處,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雙軌古道始建於明代,清朝時進行重修。椐朱氏宗譜記載,朱氏第十世朱志臣“倡議舉修石道”。為了方便交通,村人規定,走道須靠右行,這於現代交通則不謀而合。

景點構成

2002年6月6日,章丘市人民政府將朱家峪譽為“歷史文化名村” ” ,並將其方碑立於“禮門” 跟前,以此激勵朱家峪人,承前啟後,不斷進取。另外,遊客可入村“訪古,探幽,歸真, ”一飽眼福,或 許感受一到種種啟迪。
一、禮門、圩牆的來歷: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盜匪四起,朱家峪時遭匪患之苦,全村諸姓氏 族長,防患未然,確保村民平安,決議修圩門(禮門) ,築圩牆,建哨門,修更屋,並組織民丁,日夜輪班 站崗放哨,在圩牆每箭垛處,布下土槍土炮,手持大刀,長矛,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痛擊來犯的敵寇,結 果,眾匪望而卻步,不敢肆意冒犯,遠逃而去,此後村民得以安寧。 古村治安防禦設施,共分為南北里兩 道防線,其一,從村北禮門起,東至東山,西至雁落山,築起了一道長約一公里余,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 小長城,牆頂部設有箭垛,其二,朱氏家祠北首設中哨門(已拆除) ,東西兩哨門依舊尚存,三處哨門基本 連成一線,在古村內均勻設有八個打更屋,全用石料築成,多處保留完好,由此足見,古人為保衛家鄉之 用心良苦。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朱家峪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儒教,舊時,當官者每到禮門跟前, 便下馬,下轎,步行入村,以示做官放架子,視鄉民為衣食父母,故將圩門取名“禮門” 文昌閣前後石 。 路,建於明代,復修於清代,領袖朱志臣倡義舉復修此路,故取名“義路” ,每當我們走在這光滑如鏡的石 板路上,便油然產生對古人的無限敬仰之情。 圩門系古村八景之一,名曰“圩門遠眺” ,遊人登臨禮門頂 部,可迎旭瞻霞,一覽山鄉之秀美,深秋季節,或賞漫山霜葉,大雪過後,玉樹瓊枝,群山玉峰,更招人 留戀。
二、雙軌故道(雙名義道) :北起禮門,南至匯泉小橋,長約三百米,雙軌,即指上行與下行,舊時, 不論出村或入村,人與車馬均靠右邊走,秩序井然,正與當今交通規則不謀而合,在數百年前,朱家峪古 人能意識到這一步,難能可貴。
三、登雲橋: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很古很古以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著海水的日漸東 移,群山畢露,有一條獨角大獸,脾氣極壞,吞雲吐霧,飛沙走石,天無寧日,如來駕雲而至,用滅妖鏡 除掉了此害,就在這河邊一大青石上登雲雨而回,後來,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橋,故取名登雲橋,登雲 橋,環山抱水,東鄰文昌閣,西依雁落山,是一處亮麗的景點。 另外,每當有志學子和忠臣良將祭拜文昌閣之後,登此橋以示平步青雲。
四、雙面無字碑:並非無字,東石碑乃文昌閣之原碑,西石碑乃登雲橋之 原碑,文革中,雙碑被村里人移去做了橋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跡人踏車碾,字跡磨滅,今將其碑復其 原位,以示不泯滅之意,這石碑記錄了一段慘遭蹂躪的歷史。
五、文昌閣:領袖朱志廣倡義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 ,系善起文運,精通風鑒的浙江紹興人朱 霞所設計,創建,文昌閣座北面南,正與文峰山頂魁星樓南北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昌主仕途,其內 涵融為一體,這種互應式道教建築,在全國實屬罕見。 文昌閣主體工程全用大青方石築成,上建閣樓,下 築閣洞,渾然一體,造形古樸而壯觀,令人注目的是,文昌閣屋脊是由十餘塊大形方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 珠,橫貫於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 ,建閣至今,160 年過去了,歷經滄桑,未修復一次,依然 堅固原貌。 文昌閣,景點名曰“危閣連雲” ,古村八景之一,每逢盛夏逢雨之時,雲霧纏繞,濃雲低垂, 1 濃霧不時從閣頂飄然而過,不時從閣洞穿越而行,文昌閣若隱若現,別有仙閣之意境。 文昌閣,系文曲星, 主宰讀書人功名祿位,舊時為世人所崇尚祭拜,文昌身前左右侍奉神童,一曰: “天聾, ”一曰: “地啞” , 用其以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得知” ,即天機不可泄露。文昌閣原有“德”一匹(傳說中的吉祥獸,其形 非馬非騾,文昌駕“德”出行,以示世人,什麼都可缺,就是不可缺德。 全國著名專家,經多次認真考 ) 察,一致認為“朱家峪地理風水結構良好。 ”是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山村型古村落。
六、山陰國小的建成: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章丘教育先師朱連厚(字敦夫) ,一向十分重視文化教育, 他常向學生講“要達強國富民之目的,若忽視教育則將一事無成” ,就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他積極敦 促頗有社會能力的朱連勛等人,大力發展募捐活動,不斷籌措建校資金,於民國三十年(1941)興工創建朱家峪山陰國小,竣工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先後由畢資傑、張子源任校長, (注,該校前院,系 1952 年淄博專區第六速師所建。 該校四進院落於一體,南北長,東西寬,占地 66 畝,建築格局完全相同,每 ) 院北屋為教室,東屋為儲蓄室或宿舍,西屋是辦公室,校門系仿黃埔軍校門而建,校門內一條筆直的中央 甬道直達後院,四進院落格局和諧對襯,構成一長方形整體,學校建築結構全是青石根基,磚鑲玻璃門窗, 小瓦屋面,白灰牆,繫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章丘一流學校。 自該校創辦以來,先後八九所學校在此辦學, 有的在此就讀國小,有的就讀師範,有的就讀中學,可謂莘莘學子,濟濟精美,層出而不盡然,從該校走 向社會的各類知名人士,已在此校布展。
七、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覽共分三個展館:一進院西屋(北)為第一展館,北屋(東)為第二展館,每 個展館均有前言,內壁均有大型人文照片,每幅照片下附有文字介紹,每展館靠四壁牆基,陳列著清代至 建國後古村人生產與生活之用具,面對古老的實物,不禁令人撫今昔,回味無窮(導遊員每進展館,首先 要讀“前言” ,因為前言正是對古村畫龍點晴式的概括介紹,最後要讀結束語,使遊客明確意識到:朱家峪 遊覽區,這僅僅是起步,未來前途更加燦爛。 )
八、黃石洞:系朱氏原野居之處,明洪武二年,始祖朱良盛,攜眷屬由河北棗強遷此洞暫居,家有一 頭棗紅色高頭大馬,傳說“一聲長鳴震山嶽,四蹄登空貫風雷, ”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絕好住家衛士,後 來,主人梳理並剪齊了馬鬃,卻失去了當日的威風,竟然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難忍,不得不遷入村 里,蓋了一座簡陋的石屋住下(位於今朱繼會北鄰) 。
九、戲台牆石:系該村明清至民國期間,古墓中出土文物,文革後期,該村掀起了一陣平墓運動,村 民將雕刻精美的墓石選出來,壘了這一戲台,浮雕古松,仙鶴,花鳥,栩栩如生,再現了古人技藝之精湛。
十、照壁畫像:文革初期(1966-1968)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這畢竟是紅海洋的印 記,此像系該村張景慧所畫,她現任章丘市美協主席和書畫院副院長。
十一、朱氏家祠: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 ,領袖朱士傑,朱秉忠和朱秉剛,建祠近六十年之後,復 修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 ,推拉式鐵質祠門別具一格,堅固,美觀大方,在祠門正上方,鑲嵌著一“七星 圖” ,其中有個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東方文化貴族的傑出代表,儒家學說的正宗繼 承者朱熹,他出世時,在臉部有七顆黑點,恰似北斗星,據說這是文運之標誌。 後來,同屬沛國世胄的朱氏宗祖,將朱熹臉上的七顆黑點組成一個“七星圖” ,懸於祠門,以此激勵後人,刻苦讀書,成為國家棟樑 之材。 在祠門最頂部,勻稱設有五個大白球狀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圖,即火星,土星,金星,水 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繼而相生,這五顆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 復始,五元相生,象徵人丁興旺。 光緒庚寅歲(1890) ,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欽命為“明經進士” ,癸已歲(1893) ,十六世朱鳳皋考中 五品舉人,遂於祠門立旗桿座,這是為官之標誌。 朱氏家祠共分為里外兩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 此正衣冠,方可入內,外院照壁(東牆)南北各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復修之志,南面石碑誌系民國年間章 丘著名文人,律師朱秉憲撰文,照壁中央鑲嵌一大圓形“進寶吉祥圖” ,此圖案系用青磚雕成的九個方孔銅 錢,組成一個圓形圖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線,喻示後人,生財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門斜道,方能“八方進 寶” ,面對“文運圖騰”“五元相生”和“八方進寶”吉祥圖,靜定深思,回味無窮。 里外兩院之間,設 , 有二道屏門,一進屏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次修復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自二次修復之後,又歷時六 十餘年,因歷史交故,祠門將傾,斷牆殘瓦,朱氏後人,面對旅遊開發區,不忍先祖偉業毀於一旦,便城 2 鄉同步發動募捐,於 2001 年夏,全面修復,再現原貌之壯觀,里院有建築古樸而壯觀的祠堂,前廈四柱等 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鑲嵌木雕龍首,面南而視,屋脊中央,寶鼎端立,屋脊東西兩首,二龍相視,正面東 西兩條屋哨上,分別勻稱布有九位鳥,獸,仙人, (和平鴿,天馬,麒麟,雄獅等) ,共守家祠,以示吉祥。 祠堂系細鑿大青方石,青磚,木椽,小瓦,翹檐,出廈之結構,祖傳,略仿岱廟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 四株,現只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勃。 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 “入 室思靜,肅然致哀, ”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根本追遠,以激勵後人,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十二,朱氏北樓:建於嘉慶初年,至今兩百年以上,除木檐腐朽外,整座樓房依然十分堅固,其樓 青石根基,紋理顯露,一看便給人歷史的滄桑感,樓房原主人,乃二百年前的朱訪,因牧羊發家,建樓是 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而賣樓則是朱家最痛苦的歷史。 北樓西院是清代的一處私塾。
十三、關帝廟:建於明代,修復於清嘉慶戊辰歲(1808) ,廟雖小,而建築獨特,三面盡用大青石扣 砌而成,楣石橫貫,精雕雙龍戲珠,左右石柱,細雕飛龍攀援。關帝即關公,文武兼備,忠義之士,歷代 為世人所敬仰。
十四、明進士朱逢寅的故居:宅門院,主屋院,私塾院,和藏書樓於一體,該院建築時間略晚於北 樓。 光緒庚寅歲(1890) ,朱逢寅被皇帝欽命“明經進士” 。相繼山東布政司贈鎦金大匾。懸掛宅門正上方, 以示光宗耀祖,感昭後人,朱逢寅光緒年間的著名私塾,他的得意門生當屬翰林編修主持劉元亮(章丘舊 城西南溫家莊人氏) ,和奉天總兵劉仲度(今官莊鄉劉家趙莊人) ,兩名學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十五、曲徑通幽:從曲徑之怪石走至關帝廟處,便可發現四條主脈道(東崖首,下崖溝,西崖首, 西北角, )呈扇狀通全村,在這四條主脈道之間,又有許多彎曲小徑,連通四條主脈道,可謂縱橫交錯,路 路相通,正如遊客所說,進入古村,簡直就像進入一座迷宮。
十六、海州長山:當地人稱“百日紅” ,又名臭梧桐,每年花期長達百日以上,開花之後,由白變黃, 由黃變紅,鮮艷奪目,只須供人賞目,不可隨意動手,一旦解及葉片,它即刻釋放一種異味,猶如君子荷 花,只可遠觀賞心悅目,不可近而褒玩焉,引花是全國稀有品種,也是一種中藥材,理應保護它。
十七、冤案驚天:考朱家峪“土地廟”山牆石刻記之, “清嘉慶十六年正月,井水封冰,冷至極點, ” 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冤案故事” ,曾在這裡發生。
十八、古老石牆:古村民宅全是青石築牆,不用灰泥,插縫壘牆,歷經數百年,依然十分堅固,但 願世上工匠能從這裡體悟建築的真諦。
十 九 、 朱 家 峪 女 子 學 校 ( 遺 址 ) 民 國 二 十 一 年 ( 1932 ) 本 ( 轉 載 自 第 一 范 文 網 : , 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 )村教育先師朱逢紱,字麟書(系明經進士朱逢寅的長孫) , 思想進步,倡導新教育,積極操辦大力支持開明人士朱連進等人,創辦女子學校,設一個班,三十餘名學 生,孫吉祥(女)為先生。 開學典禮時特邀著名文人朱秉憲題辭: 提倡女子教育 推動社會進化 利用 課餘時間,師生走門串戶,開展查放足活動,耐心勸說那些已經纏足,和正待纏足的少女,解纏放足,這 一活動深得民心,這是從肉體上解放婦女的一個重大舉措。 古老的朱家峪,在章丘首先提倡女子教育,在 全省也實屬罕見,難能可貴,反想極大。
二十、觀音屋與土地廟:位於女子學校東上院,北屋這觀音屋,西屋為土地廟,建於清康熙 48 年 (1709) ,廟東山外橋下,有石刻記之,領袖張和。 土地廟,即漿水廟,人死之後,男女孝子輪番為送漿 水,以示不當餓鬼。 廟南牆外,原設有十餘級台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台階被拆 除,沿南牆蓋了一排南屋,成了辦公室。現在為閒房,觀音屋和土地廟香火未斷。
二十一、康熙立交橋: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於康熙九年(1670) ,西橋建於康熙二十 七年(1688) ,距今三百餘年,上下行人,通車十分方便,橋身全用青石壘成,雖不用灰泥,歷經風雨滄桑, 依然堅固原樣,被專家譽為“現代歷交橋的雛形。 ”
二十二,影視基地:2001 年深冬,中央電視台 11 頻道,在朱家峪拍攝了《紅嫂》 ,李維村故居就是 紅嫂住家,電視劇《水滸》的一部分,和電視劇《章丘鐵匠》也是在本村拍攝。
二十三、西安國大代表,馮玉祥部副官,本村私塾李精一故居。
二十四、全國勞模李家治故居。
二十五、壇橋七折(該村八景之一) :建橋時間無從記載,壇井口小內闊,狀若壇,故名壇井,井水 系文峰山下潛流湧出,甘甜適口,從未乾涸,在壇井北東南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一 番別致,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古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壇橋七折,來源於民間傳 說,名曰七位懶漢入洞房,其梗概是:古時候,該村有七位不同姓氏的大懶漢,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 們借夏日納涼之際,竟然荒誕不經的向嫦娥求婚,一連乞求七七四十九個晚上,最後一晚嫦娥書詩應允, 變成七位仙女,於樓台上含笑迎接。七位懶漢分別步入七個繡房,香氣撲鼻,沁人心肺,剛剛躺於雅床, 便昏睡去,一覺醒來,七位懶漢赤裸裸的分別躺在七塊大平面青石上。衣服沒有了,低頭坐著,雙手捂著 下身,欲站不能,欲走不是,丟死人了。
二十六、觀音像:2002 年後新建,大乘菩薩之一,農曆二十九日為聖誕日,佛經云:此菩薩廣渡眾 生,示現種種形象,名為普門示現, 《法華經,普門品》 ,說有三十三身, 《楞華經》說有三十二應(即為化 身) ,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像。 總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為世人祭拜。
二十七、越龍門,登奎文門:有志學子拾級而上,步步攀登,不畏勞其筋骨,奮勇直上,直達文峰。
二十八、魁星樓: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 ,仍是朱霞所設計,文昌閣竣工後,繼修魁星樓,不料, 朱霞因故回歸,後有本村趙振常慨然領修魁星樓,此廟不大,系青石築牆,小瓦屋面,幾經修復,原廟尚 存。 魁星,系北斗星,是文神,主宰讀書人文章之興衰,亦有文星點狀元之說,舊時極為讀書人所崇祀。 文峰山西側,正是三山南北並列的筆架山,乃魁星放筆之具,文峰山東側,有一水窪處,名曰魁星硯池, 都是天然生成,協調絕妙,2002 年夏秋,在原魁星樓南側,官莊鄉政府投資新建魁星樓,一層魁星,二至 三層系福祿壽安四神。 文峰獨秀乃該村八景之一,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獨特,形如金字塔,鬱鬱蔥蔥, 常綠不減,每逢盛夏連雨之日,山下泉涌,人稱風水寶地。

濟南市的旅遊景點

自明朝以來,濟南一直是山東省省會。濟南位於魯中西部,是我國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批准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軟體名城、國家創新型城市之一。濟南是山東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旅遊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是中華文明中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是第11屆全國運動會和第7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主辦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