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俊

1954年11月出生,漢族,籍貫台灣台北。1982年廈門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畢業後,在集美航海專科學校任教, 1985年到日本大阪大學留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廈門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畢業後,在集美航海專科學校任教,

·1985年到日本大阪大學留學,先後取得日本學專業 ( 日本文化學)碩士學位,芸術學專業(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學習期間以及畢業後還長時間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立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作過研究。

·1995年起先後在日本滋賀縣立大學、大阪經濟大學、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大阪音樂大學任教,

·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在日本學習、工作期間曾任福建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會會長、大阪府豐中市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日本民族藝術學會庶務委員等社會、學會職務。

·1978/3---1982/2 廈門大學外文系日語專業畢業

· 1982/3---1985/3 交通部集美航海專科學校、助教

· 1985/4---1993/3 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研究生,獲得 日本學專業 ( 日本文化學)碩士學位,芸術學專業(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 (1996/3)。

· 1995/4---日本滋賀縣立大學、大阪經濟大學講師

· 1996/4---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助手、

· 1999/10---大阪音樂大學講師

· 2001/3---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在日本學習、工作期間曾任福建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會會長、大阪府豐中市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日本民族藝術學會庶務委員等社會、學會職務。

研究方向

在學術上率先提出漢字文化記號論,注重漢字作為文化記號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對西方起源的人類學、民族學、以及民族音樂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在東方高文化民族和地域的套用,對於它們如何納入和繼承漢等東方文化遺產的問題等作了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相關研究及成果先後獲得日本外務大臣獎,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獎以及產經新聞的表彰,並多次得到文部省科學研究費補助金、豐田財團、松下國際財團、富士施樂小林節太郎紀念基金、日本科學協會笹川科學研究助成金及其它多數機構的支持和資助。

目前,除承擔日常的科研、教學任務以外,積極推進中日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多次邀請並接待日本學者來廈門大學作演講、報告、講座及調查等。並主持譯叢《東瀛採石》的編譯工作,將日本有關中國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紹到中國來,為中國的現代化和新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主要貢獻

· 專著《神霊の音づれ ― 太鼓と鉦の祭祀儀禮音楽論》(神靈的音訊 ― 鼓與鉦的祭祀儀禮音樂論)日本京都:思文閣出版, 2001 年。

· 編譯著《中國北方農村的口傳文化 ― 說唱的書、文本、表演》(〔日〕井口淳子原著)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3年。

· 譯著《出自積淤的水中》(〔日〕山口修原著)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

· 譯著《漢字》三卷(〔日〕白川靜原著)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論文:

· 1983 「鄭和下西洋在福建的史跡調查」(陳延杭?朱家駿共著)、『航海』(集美航海專科學校)

1983,Vol.3:108~120頁。

·1985『航海史研究論文集』廈門:集美航海專科學校:77~89頁(重新收錄)。

·1985『鄭和下西洋論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308~326頁(重新收錄)。

· 1988 「柳田國男の思想研究 ― その民主主義的思想を中心として」(柳田國男的思想研究

― 以其民主主義思想為中心)(大阪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 1988 「國際社會における日本の果すべき役割 ― 世界の楽壇に東洋的なオーケストラを」

(日本在國際社會應盡的責任 ― 把東方的交響樂奉獻給世界)

日本外務省?日本外交協會(編)『ザ?フォーラム '88 入賞者論文集』: 130 ~ 134 頁。

(日本外務大臣獎 ·日本外交協會獎獲獎論文)

· 1988 「楽器にみる中國文化の一貫性と革新性」(透過樂器來看中國文化的一貫性與革新性)、

藤井知昭?山口修?月溪恆子(編)『楽の器』東京:弘文堂: 150 ~ 163 頁。

·1989 「文化大革命以後の中國における民族管弦楽 ― 文化混淆、融合による新しい動き」

·(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民族管弦樂 ― 超越文化混合、融合的新動向)

『民族藝術』(民族藝術學會)第五號:113~119頁。

· 1990 「神霊の音づれ ― 能登の音探索」 ( 神靈的音訊 ― 能登的音的探索 )

『 News Letter No.16 』(京都國際文化協會): 23 ~ 28 頁。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獎獲獎論文)

· 1990 “ The raptures of divinity and men: a case of Danziri in Osaka Tenzin festival ”

Tanimura, K?/Yamaguti, Osamu (eds.), Music beyond cultural boundaries

T?ky?/Osaka: Mita press:177 ~ 182.

· 1991 「天神祭に於ける音楽空間の生成と意味 ― 鉦と太鼓の文化的象徴性と意味解釈へ

の試み」(天神祭音樂空間的形成與意義 ― 鉦與鼓的文化象徵性與意義解釋的嘗試)

『待兼山論叢?美學篇』(大阪大學文學會) 1991. 第 25 號: 25 ~ 48 頁。

·1993 「音楽への『漢字文化記號論』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 東アジア祭祀儀禮音楽研究の

場合」(從『漢字文化記號論』的觀點來考察音樂 ― 東亞祭祀儀禮音樂研究的場合)

(東洋音楽學會)『東洋音楽研究』第 58號:57~65頁。

· 1993 「銅鼓のコスモロジー ― 中國広西省壯族に伝承される粵系銅鼓の場合」

(銅鼓的宇宙觀 ― 傳承於中國廣西省壯族的粵系銅鼓)

『音と言葉 ― 谷村晃先生退官記念論文集』東京:音楽之友社: 354 ~ 367 頁。

· 1994 “ Reception of Western music and stylistic changes of national music: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Mabuchi, Usaburo/Yamaguti, Osamu(eds.),

Music cultures in interaction: cases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Tokyo: Academia Music Ltd: 138 ~ 145.

· 1996 「神霊の音づれ ― 太鼓と鉦の祭祀儀禮音楽論」 ( 神靈的音訊 ―鼓與鉦的祭祀儀禮音

樂論 )(大阪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 1998 「音楽の『器』考」(音樂之“器”考)『民族藝術』(民族藝術學會)第 14 號: 142 ~ 147

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