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俊

朱之俊

曾任明清兩代國子監司業,為傅山好友,倡議修建汾陽文峰塔,這就是明清時代的汾陽文人朱之俊。

基本信息

簡介

朱之俊(1596—1671),,字擢秀,號滄起,又號羼攝居士,山西省汾陽市大向善村人。明天啟元年(1621)中舉,天啟二年會試,殿試賜同進土出身,入翰林院供職。不久遷國子監司業。

當時魏忠賢擅權,生祠遍建於國中,自朝臣到庶人言忤閹意,或人生祠不拜,即遭殺身滅族之禍。天啟七年(1627)五月,監生陸萬齡請祀魏忠賢於國子監與孔子並尊,持疏呈國子監司業林釺,林認為荒唐至極,提筆抹其疏,掛冠而去。朱為奏請從之,為時人所不齒。逢熹宗崩逝,遂罷。

明崇禎元年(1628),充會試分校,後轉翰林院侍講。四年(1632),思宗發落魏閹奸黨,朱受牽連,被罷官歸故里。

甲申(1644)二月初二日,李自成義軍攻陷汾州府。義軍請他出仕,朱逃避於介休綿山。清順治二年(1645)夏四月,詔前朝才子,起用為秘書院侍講,兼修國史副總裁。八月受命順天鄉試後,朱感到仕途艱險,前程莫測,於十月辭官,退歸林泉,回到故里。

順治六年(1649),大同總兵姜壤舉兵反清,部將王顯名占領汾州府城,姜壤遣書於朱,敦請人城助理,朱經綿山逃避到武鄉女婿家中未應召。同年六月,清端重王博洛統兵到交城。奉博洛令擬《招安城內謁》,投入汾州府城內,無一人應者。七月九日,城破。清兵屠城。

之後,朱一直在籍,多著力於捐資籌建道觀寺院,學道信佛。興建了“峪園”,整修了先輩所遺的“解脫園”,又築“樓山園”於蘆家莊,起“匯清園”於張家堡。寄情于山水林泉之中,經常與傅山、王覺斯等憩息其間,以詩文唱和自娛 。

人物故事

朱之俊與文峰塔

朱之俊倡建的汾陽文峰塔 朱之俊倡建的汾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汾陽市城區以東2公里的建昌村,199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文峰塔建於康熙年間,由明末進士汾陽人朱之俊(曾任明清兩代國子監司業)倡議集資而建。塔高13層,每層中有12生肖塑像,現已毀。民國13年一次地震中第13層東北角毀壞。1998年汾陽市人民政府組織維修,社會各界捐資,於2000年12月竣工。原塔高80.12米,現增加至84.93米,成為全國第一高塔。

據康熙《志·寺觀》載:“獅子庵在城東5里魏家鹼場,庵後有文峰塔。順治間,朱沱起(朱之俊號沱起,是建塔的發起人)曰:“汾西山聳直,而異地(東南方)無文峰塔以應之,為缺憾事”。兩癢(府學、縣學)士子具牒學憲樓公,公克日舉事鳩工,閱數歲而告竣。因子玄山人(張子玄,風水先生)謂:“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數,乃合西方(佛家)塔之圖說也。”朱之俊相信“風水”之說,認為汾陽縣境西高而東南低,不利文脈,出於期望家鄉日後多出人才,建塔補救。

朱之俊與介休綿山

朱之俊遇仙之綿山蓮花峰 朱之俊遇仙之綿山蓮花峰

蓮花峰:當年,明代汾陽人朱之俊上綿山朝拜介公,行至此地,突見有麒麟、鳳凰降於石上,又隱約見兩位僧人從天而降。朱之俊遂隱身觀之。只聽兩老者互相談禪。從談話中得知他們是鳥可大師和法融大師。朱之俊上前參拜,一僧言之:“在此聽文殊菩薩講經。”朱之俊見山頂蓮花上端坐著一位身著綾紗的仙人正俯視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飄然而去,而蓮花卻永遠留在這裡,形成了蓮花峰。朱之俊回去後不久,便官至國子監司業。朱之俊認為這是與佛有緣,便在此塑像;並題寫《抱腹岩》、《說法台》等詩留傳於世。

傅山與文友朱之俊

傅山 傅山

朱之俊,字擢秀,號滄起,別號羼攝居士。朱之俊生於1586年,長傅山十一歲。朱學識淵博,文采飛揚,且自負孤峻,憤世嫉俗,他也是明朝遺老,壯年辭官,不願仕清。這些人格特徵不免於傅山有共同之處,二人乃成為彼此仰慕惺惺相惜的至交。傅山常居住在朱之俊的汾陽家中,二人或追憶前朝,互吐心跡,或飲酒品茗,唱和詩文,或築廟禮佛,廣積善緣。傅山曾為朱之俊所作《汾陽八景》詩書寫條幅,為朱之俊所撰《西頂新建玄天上帝廟碑記》執筆豪書,二人文墨雙絕,珠聯璧合。朱之俊則為戴廷栻編寫的傅山等四人的《晉四人詩》作序,還寫有《贈傅青主》、《傅青主繪陽泉四景圖各題詩於左,時稱三絕,授筆答謝,輒成二十四韻》、《春夕懷傅青主觀壁上書如或見之》三首詩,表達對傅山的景仰和思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