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子曲

本子曲

本子曲屬“白曲”中的長歌,是流行於劍川的獨特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

曲藝介紹

白族民樂傳承人姜中德白族民樂傳承人姜中德

本子曲屬“白曲”中的長歌,是流行於劍川的獨特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於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

《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

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蒐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

本子曲《母雞抱鴨》、《谷雞子的歌》、《出門調》等在一、二、三屆省文學藝術創作評獎中曾獲獎。本子曲藝人張明德(已故)曾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文代會,並受到毛主席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近年來,一批新的白曲歌手已經茁壯成長,他們勤學苦練,大量收集整理民間白曲,並不斷繼承與發揚。目前,楊順花、蘇貴、黃四代、李寶妹、姜宗德、李根繁等已成為在國內外傳播白曲的優秀歌手。

白族民歌

樂器樂器

本子曲屬“白曲”中的長歌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源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面廣而著稱於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體”,四句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牡羊皮斜披,白米白面吃不盡,無聊白話莫再提,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石寶山歌會上演唱的“白曲”已載入國際民歌歌目。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工藤隆等編纂的《現代調查報告——中國雲南省劍川白族歌垣》在日本東京出版後引起轟動,該書採用國際音標記音,中、日文對譯的形式,對石寶山白曲作了忠實記錄。

白族的民間歌唱藝術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間,既流傳著大量的山歌小調,也有各種體裁、形式的敘事歌曲。歌詞大都有較嚴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詩”體歌詞占有較為突出的地位。

白曲白曲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民眾喜愛而又流傳最廣的當屬“白族調”,其中又以大理、劍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調”最有代表性。這類民歌多在山野、田間演唱,既可伴隨栽秧、打柴、放牧等生產活動,亦可用於男女相互傾訴愛情,並大都節奏自由、曲調悠揚、氣質粗放,有著濃郁的山野風味,故屬山歌類民歌。而其中的劍川“白族調”,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長篇敘事詩,故又具有敘事歌曲的特點。
主要流行於劍川的“泥鰍調”屬於較古老的小調類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貫穿以緊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發了波翻浪滾、難以遏制的憤懣之情,流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反抗壓迫的傳統戰鬥精神。其他如“麻雀調”之類的白族小調,則活潑輕快,幽默風趣,亦頗受民眾喜愛。
在白族民間,還流傳著幾種敘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區和劍川東山區的《打歌調》,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調》雖在“打歌”這一歌舞活動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則以組歌形式,詠唱了青姑娘的悲慘命運,是一首深深打動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專在白族傳統風習“繞三靈”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於劍川,大都以單一的曲調演唱長篇敘事詩。這些演唱形式運用的曲調均屬敘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則初具曲藝形式的特點。
因白族接受漢文化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漢族民歌,白族民眾慣稱這為“漢調”。如“鄧川漢調”既屬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漢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深愛白族人民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