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農民

末代農民

末代農民,指的是城市的理念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滲透到農村的每個角落,城市化正在加速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城市化像個黑洞,吸走農村的年輕人。隨著青年棄鄉投城,留在村裡的農民日漸衰老,種田面臨沒人接班的境況。

概述

末代農民末代農民
末代農民,現在村里就剩下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了,當一個個青年奔向打工的城市時,類似的“空心村”現象,城市化正在加速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城市化像個黑洞,吸走農村的年輕人,這一代新生代農民來說他們既不熟悉傳統農業技術、不會使用傳統農具,又不熟悉現代農業技術。雖然如今很多農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卻又戴上了“農盲”的標識,上世紀80年代農村出生的人不會種地,也不願種地,有人戲稱之為“末代農民”。

種田無人

1、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農作物的耕種,這讓一些村民感到力不從心,現在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在農忙時不能提供他任何幫助,請人栽種每天需要60元成本又增高,本來還想種點水稻,但是乾不動,已是滿頭白髮的許多農民只是村上衰邁老農中的一員,因為缺少青年人,村莊顯得冷冷清清。
2、種田少了接班人,在一些農村絕大部分青年像在外打工,剩下一支386199部隊——38代指婦女,61代指兒童,99代指老人,這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大量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後,在中國農村自然形成的最龐大的隊伍。
3、城市化像個黑洞,吸走農村的年輕人。隨著青年棄鄉投城,留在村裡的農民日漸衰老,種田面臨沒人接班的境況,兒女們不願意回來種田,說不定我們成了末代農民,在農業部組織開展的“百鄉萬戶調查”活動中,就有農民發出這樣的擔憂。

問題凸顯

末代農民末代農民
1、農業部發展計畫司調查發現這個問題確實越來越突出,好在現在種田不需要長時間守在田邊,農業已成為產前產後“兩頭在外”的產業,種子、肥料、農藥、農田翻耕、收割、灌溉(小型以上灌區)等環節依靠花錢購買,產品大部分外銷,除了育苗、移栽、日常管護等由農戶自理外,其餘的產前、產後環節,一手拿電話、一手拿錢,就有人上門服務。
2、用資本替代勞力,機械替代人力畜力,卻又出現另一個問題——農資上漲,尤其是糧價長時間停滯不前進一步削弱農民種田的意願。儘管國家早已取消農業稅、並且每年給農田實現一定的糧食補貼政策,但是農資價格上漲的速度和幅度遠大於惠農補貼,種糧無利可圖甚至存有風險時,導致拋荒成為不少農民的選擇。
3、由於種糧收入低、種田風險高,一些過去視土地如命根的老農,如今視土地為雞肋,能進城的都進了城,就算是在一個縣城的工廠里打工,一個月也能拿到一千來塊錢,一年隨便也能賺萬把多塊錢。但是像我們種棉花這類的經濟作物,夫妻兩個人種10畝田才能賺到一萬七八千塊錢,吃的苦完全不一樣,而且還要趕上好年景。
4、這些50歲以上的種田人,分為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在本地城鄉就業者,農忙時回鄉兼營耕作,占20%。二是留在鄉下帶有孫子女的“蹣跚老人”,占60%。三是少數外出無門的準老年人,約占10%。四是一些回鄉建房或短期照顧病痛的在村老年人,順便耕種,占5%。五是一些在城鎮公共部門就業的“半邊戶”,退休後回到生養之地,經營田園,養老歸山,占5%。近年回流的農民工中,45歲以下的,在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幾乎沒有。

現象剖析

1、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不無擔憂地表示,年輕人極少搞農業了,這是一個大問題。這不僅會影響糧食安全,會加速農村社會的凋敝,
2、現在村里就剩下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了,當一個個青年奔向打工的城市時,類似的“空心村”現象讓人感到心寒,許多家的大門都是鐵將軍把門,偌大的一個村子,大白天的,冷冷清清,除了偶爾見到幾個老人,聽不到孩子的遊戲的笑聲,聽不到婦女的歌聲。
3、處於頹敗狀態的鄉村,其內在精神和倫理道德一樣面臨著深刻的危機,這一代農村青年與鄉村、土地是隔離的,這是一種內在精神的脫離。他們對土地對鄉村對自身的文化都沒有興趣,沒有完整感知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存在,即使出生在農村,這些孩子長大後還是不願意當農民。
4、城市的理念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滲透到農村的每個角落。每逢春節返鄉的人們都在談論著在哪打工、賺多少錢,這會給滯留在村裡的年輕人以心理壓力,呆在家裡是沒有出息的,出去打工吧,鄰里鄉親的議論給年輕人外出提供著心理支持。
5、過完年新增和已經外出打工青年一起離開家鄉,隨波逐流。從一個城市漂流到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工廠轉移到另一個工廠。即使是不外出打工,他們也會就近選擇縣城,縣城是否有房也成了農村女孩找對象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青年逃離農村成了一種發自內心的逃離。

逃離農村

末代農民末代農民
1、新一代的農村青年包括80後、90後農民可能真正是農民的終結,他們更像是末代農民。這是幾千年來農村不曾有的景象,不僅是社會生活逼他們,而是內在成長或情感與農村都沒有聯繫。
2、青年人完全拒絕當農民,年輕人已經不再認可農民這個身份,即使不出去打工,他們也不願作農活,他們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出去打工,青年認為自己與農民這個職業無關,不再認可這個職業和身份。究其原因自古以來,農民地位就低,而打工是一個逃避農民身份的出路,只要工業化城市化道路不逆轉,年輕人是不會回來當農民的。
3、儘管未來農村的經營方式和模式會改變,中國未來也許會湧現更多年輕的職業型農民,那時農民的概念已經變了,至少不會再像上世紀80年代的農民那樣,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代農民可能真是末代農民了。

應對措施

1、這一代新生代農民來說,他們既不熟悉傳統農業技術、不會使用傳統農具,又不熟悉現代農業技術。雖然如今很多農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卻又戴上了“農盲”的標識,上世紀80年代農村出生的人不會種地,也不願種地,有人戲稱之為“末代農民”。
末代農民末代農民

2、中國土地上耕作的勞動力現在至少還有1.5億人,儘管其中的大部分人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但“末代農民”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第一,中國現在不是農民少了,依然還是農民多了;第二,80後不做農民了,不是絕對的,只要農業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不僅80後會返回農業,90後也會搞農業。
3、中國只要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是不會缺人種田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當提高糧食價格。日本政府要以11至12元人民幣/斤的價格收購,否則日本農民就不願生產稻穀。而中國水稻價格從1990年至今,只漲了大約5倍;同期生產資料漲價超20倍。農民工工資二十年來漲了5倍,同期公務員工資漲了40至60倍不等。
4、解決“將來誰來種田”的問題,關鍵是在加強農業生產力建設的同時,開發和利用好農村的人力資源,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一是要培養種養大戶,二是大力推進人才強農戰略,培養農村的實用人才,尤其是農業技術人才,三是多種途徑、多種渠道開展農民培訓,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雙語解讀

Lastgenerationoffarmers 末代農民(mòdàinóngmín):
Becauseoflaborflowstocitiesandsubsequenturbanization,manyyoung

migrants,despitebeingborninthecountryside,arebothunableandunwilling

todofarmwork.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