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是由未來論壇創始理事自願出資、定向邀約其他個人和機構共同出資的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該獎項設立於2016年1月,首屆大獎分為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獎金來源未由李彥宏、丁健、沈南鵬、張磊和鄧鋒、吳鷹、吳亞軍、徐小平等八位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總計捐贈的200萬美元,以捐贈款項授予前一年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華裔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主要專注於推動突破性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激發人們對科學的熱情,發揮民間的力量,作為國家引領和推動科學發展的一個有力的補充。2016年1月17日在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宣布成立。2016年9月19日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2017年1月14日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北京召開,並宣布設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獎”。根據2019年1月未來科學大獎官網顯示,未來科學大獎共設三個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截至2018年11月,該獎共組織3次評獎,12人獲獎。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
2016年1月17日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宣布成立。該獎項是由未來論壇理事自願出資、定向邀約其他個人和機構共同出資的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捐贈款項授予前一年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2014年,幾位知名科學家、企業家組織創辦了未來論壇,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聯想集團CEO楊元慶,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等都參與其中。他們試圖讓企業家群體和科學家群體能夠進一步合作。設立一個民間科學大獎的想法產生。
2016年9月19日,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分別榮獲“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
2017年1月15日,未來科學大獎首屆頒獎典禮將在北京舉行。

2017年1月14日—15日,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召開,並宣布設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獎”這一新獎項。

2017年9月9日,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公布,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2017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8年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獲獎 。

2019年01月15日,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新增評審:薛其坤、莊小威、張壽武。

主要獎項

獎勵類型
未來科學大獎設有: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由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捐贈)、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由鄧鋒、吳鷹、吳亞軍、徐小平捐贈)、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由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捐贈)三個年度獎項,獲獎人於每年年底前公布 。
獎勵金額
“生命科學獎”的獎勵金額為每年100萬美元,“物質科學獎”的獎勵金額為每年100萬美元,“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獎勵金額為每年100萬美元。
獎勵人數
每屆評獎時,獲獎人數根據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確定,原則上每個獎項的獲獎人數不超過五人。

組織流程

治理機構

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
為了保證大獎評選的客觀公正性,確保以上原則和宗旨得以有效施行,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以下簡稱捐贈人大會)、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科學委員會)、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監督委員會)、未來科學大獎籌款委員會(以下簡稱籌款委員會),全面負責對未來科學大獎的管理和指導,管理委員會下轄秘書處負責該獎項評審的組織工作及日常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 治理機構未來科學大獎 治理機構
捐贈人大會
捐贈人大會是未來科學大獎的最高權力機構,由未來科學大獎全體捐贈人或其指定的代理人組成。捐贈人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
捐贈人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審核和批准未來科學大獎章程及其修改;
(二)審核和批准捐贈人及其增補和減少;
(三)審核和批准科學委員會的委員及其增補和減少;
(四)審核和批准監督委員會的委員及其增補和減少;
(五)審核和批准籌款委員會的委員及其增補和減少;
(六)審核和批准獎項類別和範圍及其增補和減少;
(七)選舉管理委員會的捐贈人代表;
(八)審議和通過年度財務決算和年度工作報告;
(九)其他本章程未規定事宜。
捐贈人大會由三分之二以上的捐贈人出席方為有效,捐贈人大會決議經出席大會的捐贈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方為有效。捐贈人本人無法出席捐贈人大會時,可書面委託他人作為代理人參加。代理人的意見視為捐贈人本人的意見。
科學委員會科學委員會負責制定和執行獎項的評選細則。科學委員的名單由捐贈人大會審批通過。每個獎項相關的科學委員原則上不超過7人,委員任期為自上任起3年,到期可以連任,任期最多不能超過六年。每年科學委員會人員變動原則上不超過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委員退出1年內不能重回委員會。
每個獎項設定獨立的獎項委員會,各獎項委員會負責本獎項相關候選人的遴選。每年獎項委員會成員由科學委員會確定。各獎項的獎項委員會由不超過7名委員組成,設獎項委員會主席1名,由該獎項委員會委員選舉產生。各獎項委員會在評審期需至少召開2次討論會。
獎項委員會主席的職責:
(一)召集和主持本獎項的提名人名單確認、提名及評審工作;
(二)組織本獎項委員的內部討論;
(三)負責本獎項對外檔案的撰寫和確認;
(四)落實科學委員會全體大會相關決議並檢查其落實情況;協助秘書處建議、組織大獎的評審工作與宣傳工作,包括每年的新聞發布會、獲獎人學術演講及頒獎典禮期間的學術講座等大獎相關工作。
科學委員的增補和減少,由科學委員提名、科學委員會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並經捐贈人大會審核批准後予以聘任或解聘。
科學委員若出現與誠信、道德相關的違法違紀問題,監督委員會可對該委員發起彈劾。經不包括本人的科學委員會全體委員四分之三以上投票通過,並經捐贈人大會審核批准後予以解聘。
科學委員若不作為,或有其他不適宜繼續擔任科學委員的情況發生,經不包括本人的科學委員會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勸說該委員自行退出,並經捐贈人大會審核批准後予以解聘。
科學委員會設輪值主席,由當年各獎項委員會主席之一按獎項輪流擔任,每屆任期1年。科學委員會主席對捐贈人大會負責,按照未來科學大獎章程,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未來科學大獎評審工作;
(二)檢查科學委員會全體大會決議落實情況;
(三)代表全體科學委員會確認及簽署與評審相關的對外檔案;
(四)作為科學委員會代表參加管理委員會。
科學委員會成員
姓名 備註
鮑哲南 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Department chair and K.K. Lee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丁洪 中國科學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董欣年 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
何川 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季向東 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李飛飛 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AI4ALL聯合創始人兼主席
勵建書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凱 普林斯頓大學Paul & Marcia Wythes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劉勇軍 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
駱利群 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毛淑德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
饒毅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舒其望 美國布朗大學Theodore B. Stowell套用數學講座教授
田剛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曉東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文小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格林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夏志宏 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美國西北大學Pancoe講席教授
謝曉亮 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BIOPIC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楊培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雙聘教授;S.K./Angela Chan 特聘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余金權 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
張懋中 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排名不分先後,按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
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是未來科學大獎的執行機構,設定委員7人,由3名科學委員會委員、3名捐贈人代表和1名監督委員會委員組成。其中3名科學委員會委員由當年各獎項委員會的主席擔任。捐贈人代表和監督委員會委員分別由捐贈人大會和監督委員會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委員任期一年,期滿後可以連任。
管理委員會的職責如下:
(一)負責未來科學大獎評審的組織工作;
(二)負責組織和舉辦有關評獎活動的新聞發布會、頒獎大會、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三)就章程修訂、獎項及捐贈人的增補和減少等大獎相關重大事宜發起動議,並提交捐贈人大會審批;
(四)作為未來科學大獎唯一對外機構,負責接受與處理社會各界對評獎相關的各類質詢和章程解釋;
(五)制訂和提交年度財務決算和年度工作報告;
(六)提名監督委員會的人員增補及其減少
(七)提名籌款委員會的人員增補及其減少;
管理委員會下設秘書處,在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處理日常工作,保證未來科學大獎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秘書處設秘書長1名,負責主持日常工作。
監督委員會監督委員會負責在設立和完善大獎的章程和各項規定中給予法律和財務的專業建議,負責監督評選流程和資金管理等各項事宜,提高大獎在公眾和捐贈人中的公信力。監督委員會由至少一名法律人員和財務審計人員組成,監督委員會委員的名單由捐贈人大會審批通過。監督委員會的人員增補及其減少由管理委員會提名,經捐贈人大會審核通過。
籌款委員會籌款委員會負責籌集和管理捐贈資金,籌款委員會的人員增補及其減少由管理委員會提名,經捐贈人大會審核通過。

提名候選

產生
未來科學大獎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由科學委員推薦產生,各科學委員推薦的提名人需經科學委員會確定並認可,方可具備提名權。
提名
每位提名人每年可提交一次提名,提名的有效期最長為五年。秘書處在向提名人發出提名邀請時,需提醒提名人明確是否延用去年的提名函。提名人若放棄延用,需告知秘書處,或者提交新的提名。每位提名人的推薦工作須獨立進行,不能採取聯名推薦方式。
候選人名單的補充和修改
科學委員不具備對獲獎工作的提名權。但若在評審過程中發現某一工作成果的候選人有遺漏或錯誤,科學委員可以對這一工作的候選人名單進行補充或修改。

評選考核

獎勵對象
(一)生命科學獎涵蓋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和套用研究;
(二)物質科學獎涵蓋物質科學相關的基礎和套用研究;
(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涵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基礎和套用研究。
獲獎條件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所獲獎工作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產生巨大國際影響;
(二)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三)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者的國籍不限。
評選流程
未來科學大獎候選人根據提名人的推薦,由各獎項委員會投票確定,每個獎項的候選人不多於3名。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指定5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根據每位候選人的專業情況,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給予評價。科學委員可以在評審過程中適當考慮每個獎項在學科間的輪換和平衡,原則上各獎項不在某一學科中連續三年產生獲獎人。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專家的評價通過不記名投票,二分之一以上通過確定。若科學委員會認為本年度某獎項候選人均不符合獲獎條件,經科學委員會全體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投票確定本年度該獎項獲獎人空缺。
獲獎人在不記名投票結束後,科學委員會主席電話通知獲獎人,並告知獲獎人的權利和義務。獲獎人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獎項。若獲獎人拒絕,則科學委員會就其他候選人重新投票並確定新的獲獎人。
為了弘揚科學精神,擴大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獲獎人有做科學傳播公益大使的義務,要求出席由秘書處組織的學術報告會、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和至少兩場面向公眾的演講。
獲獎人應堅守學術道德、秉持科學精神、恪守科研誠信,不做違背未來科學大獎宗旨和原則的事情。
主動披露及迴避原則
科學委員應在《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承諾書》中承諾“信譽高於一切”。評審過程中,科學委員第一次看到被提名人名單時,即應對自己是否有利益衝突做出披露,其中利益衝突關係包括師生關係、親友關係、項目合作關係(項目結束期未超過5年)、商業合作關係、競爭關係及可能影響評審工作公正性的其他關係。披露的具體程式由管理委員會制定,由監督委員會監督執行。
科學委員在任職期間及卸任後2年內必須放棄成為獎項候選人的資格。對於與評審工作存在利益衝突的委員,應由監督委員會對該利益衝突是否影響評選工作的公正性予以確定,並對該委員是否需要在評審中迴避及放棄投票權予以最終確認。
保密義務所有參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的工作人員(包括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委員)都負有對全部評審工作的保密義務,應簽訂保密協定,保密期為50年。
頒獎儀式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和舉辦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儀式,向社會公開闡明授獎理由和每位獲獎者的學術貢獻。

獎勵情況

評獎結果

截至2018年11月,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3次評獎,12人獲獎,其中“生命科學獎”獲得者5人,“物質科學獎”獲得者5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2人。
年份 屆次 生命科學獎 物質科學獎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6年 第一屆 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 薛其坤(清華大學) (該年度未設立)
2017年 第二屆 施一公(清華大學)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許晨陽(北京大學)
2018年 第三屆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 馬大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周其林(南開大學) 馮小明(四川大學) 林本堅(台灣積體電路 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頒獎儀式

屆次 頒獎時間 頒獎地點
第一屆 2017年1月14日—15日 北京
第二屆 2017年10月29日 北京中國大飯店會議廳
第三屆 2018年11月18日 北京

文化傳統

獎項宗旨
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讓科學家成為偶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
鼓勵中國的年青人與孩童,以科學的態度和嚮往,闖進新世界,成為未來的脊樑;
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提升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建立科學觀。

社會評價

作為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有著自己的野心:“我們要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這是我們的一個終極目標”。不過,武紅說,未來科學大獎的短期目標還是以推動在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作出卓越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中國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大獎,這無疑是一項創舉。(網易新聞)

“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是紮根中國本土的部分企業家精英,以“未來”為名,致敬科學與科學家。他們以創新的方式、脫胎民間的熱情和力量共襄盛舉,這讓中國科學在走向強大未來的路上,有了新生的助力。未來論壇積聚了不同領域的支持力量,不斷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一年間通過“理解未來”系列性公益講座,為不同科學領域的交流傳播創造了新的人文環境。未來論壇一直致力於中國科學的推動與傳承,正在為中國科技進步發揮巨大的民間力量!(東方網

未來科學大獎是第一個延生於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獎項,填補了中國民間權威科技獎項的空白;瑞典有諾貝爾獎,香港有邵逸夫獎,而未來科學大獎作為後起之秀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楊振寧

作為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有著自己的野心:“我們要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這是我們的一個終極目標” 。(武紅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