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木里寺,也叫木里大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清順治五年(1648年),大喇嘛松登桑波始建。前身為一小經堂。有前、後兩座大殿,1座小殿及數百間僧房,占地約8萬平方米。1981年以來,政府先後撥款50餘萬元加以修葺。木里寺與藏族地區的多數寺院一樣,依山就勢而建,殿堂層疊,佛塔林立,經幡飄舞,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從結構和布局上看,整座寺院錯落有致,雄奇壯觀。
木里在四川境內橫斷山脈深處,與瀘沽湖格姆女神山僅一山之隔。
木里在藏語裡的意思是美麗、遼闊、深遠。
特別看點
這裡不僅有距今約300年的古建築,更有無數的歷史故事曾在這裡發生,遊歷其間,像恍然又回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人洛克曾在其書中對木里大寺進行了描寫,從1925年開始,洛克3次來這裡晉見當時的木里土司,繼而寫下《木里:中國黃教喇嘛王國》一書,從而使該寺聲名遠揚,吸引了大批的遊客。
景點介紹
木里寺無論在藝術風格還是在建築工藝上,都是藏、漢民族智慧的結晶。後山是殿宇是木里大寺僅存的老廟,看過老殿,我們席地而坐,鐵棒喇嘛扎西又說起寺里的辯經。
展目四望,木里大寺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美麗,再配上純淨的藍色天穹和低低懸浮的綿羊似的雲彩,那份詩意的畫面無與倫比,難怪當年洛克會在此停住相機。
木里是一個宗教王國,到處瀰漫著神秘、濃郁的宗教氣氛。按照程式,鐵棒喇嘛扎西帶我們先參觀了木里大寺主殿,木里大寺建於清順治13年,歷時三百多年的不斷擴建維修,曾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八萬餘平方米的宏偉建築群體,現只恢復重建起大經堂。有時候就像一種召喚,我走進那傳說中的浩瀚白牆,就像走進無法斷定白堊紀遺留下冰川的碎片,我轉動經輪,卻無法判斷寺院的建築年代,更無法知道這裡留下多少智慧和永恆的眼睛。
洛克的木里寺之旅
20世紀20~40年代,美籍奧地利探險家、學者約瑟夫·洛克為了尋找天堂,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並最終找到了天堂——雲南,他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正因為洛克的發現,全世界把目光聚焦到了麗江。
木里在四川境內橫斷山脈深處,與瀘沽湖格姆女神山僅一山之隔。
木里在藏語裡的意思是美麗、遼闊、深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木里在人們眼裡是個神秘的喇嘛王國。
洛克在麗江聽說永寧出去不遠有這樣一個神秘王國,便魂牽夢縈想去看看。
洛克給木里王寫了一封信,表示想到木里去看看,但被木里王謝絕了。
1924年元月,不管木里王是否同意,洛克決定去木里。去木里的日子,距中國傳統節日“過年”只有一個月,且氣候極其惡劣。
幾個納西族助手拗不過性格倔強的洛克,只好不情願地跟去了。
玉龍雪山東麓是通往永寧的必經之路,多數道路都是蜿蜒在高山密林間的狹窄驛道,加上冰封雪凍、寒風刺骨的江河湖泊,一路艱險可想而知。
從麗江到永寧到木里,沿途的景色雖然很有特色,但惡劣的氣候和艱難的道路,還是破壞了洛克的情緒。他在日記里說:“高山峽谷中崎嶇的山路十分險惡,陰森幽靜密林中的小路,多數被冰雪復蓋已很難尋找,而更令人擔心的則是沿途土匪幽靈般的襲擊……”
洛克一行到永寧時,受到永寧土司大總管阿雲山的熱情接待。
在永寧,洛克獲得一個意外的訊息:老木里王已病逝,他的弟弟項此稱扎巴繼位,新木里王謙和好客。
從永寧到木里再至木里寺的路更難走,多數地段是荒無人跡的古驛道。洛克一行在瀘沽湖住了幾天后,才翻過海拔3800米的格姆女神山到達木里境內。雖然已進入木里領地,但距木里大寺還有兩天路程。
進入木里後,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風雪瀰漫,馬蹄無痕。洛克在日記里說:“我們沿著陡峭的驛道,像蝸牛一樣慢慢蠕動前行,石縫裡的樹枝,像伸開的手一樣,緊緊抓住空懸的崖石。天黑後,萬籟俱寂,寒風從山林間猛烈地勁吹過來,我們在參天古木下,緊緊擁擠在一起。由於沒有躲避處,不得不在豹子出沒和風雪肆虐的山林中過夜,危險至極。”
在北行的路上,洛克觀察、感覺到麗江納西族與木里藏族之間,有一條血脈聯繫。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人冬夏兩季都要祭祖,冬季稱“祠本”,夏季稱“塔布”。祭祖的主要內容是緬懷、憑弔納西族祖先。進行祭祖儀式時,都要追憶祖先遷徙的路線,如木里、永寧、俄亞、洛吉、白地、大具、白沙、麗江等地。舉行開喪、超薦道場儀式時,則要將死者的靈魂,從家中一站一站地沿著祖先遷徙的路線,送至木里以北的祖先故地。其艱辛與虔誠,令人浩嘆不已。
洛克還認為,木里在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與納西族有著重要的淵源聯繫。
洛克一行從麗江到木里寺,經歷了11天長途苦旅。
最後兩天,雪過天晴。翻越過最後一個關隘時,洛克的一個納西隨從突然指著遠方興奮地大叫起來:木里寺!木里寺!
順著隨從的指向望去,洛克看見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海市蜃樓般從風雪後的荒原里凸現出來。木里寺沐浴在燦爛的陽光里。
木里境內共有18座喇嘛寺,其中三大寺分別在木里、枯魯和瓦爾。瓦爾在木里寺以北25公里處,有寺僧270人;枯魯在木里寺東南40公里處,有寺僧300人。三大寺中木里寺最大,有寺僧700多人。木里寺也叫木里大寺。
木里是一個宗教王國,瀰漫著神秘、濃郁的宗教氣氛。
木里寺與藏族地區的多數寺院一樣,依山就勢而建,殿堂層疊,佛塔林立,經幡飄舞,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從結構和布局上看,整座寺院錯落有致,雄奇壯觀。
洛克在日記里描述木里寺說:“木里寺無論在藝術風格還是在建築工藝上,都是藏、漢民族智慧的結晶。”
木里寺不僅把藏、漢建築風格融為一體,而且抽象出無窮豐富的神秘空間。這種由低而高、由近而遠、大氣磅礴、內涵深邈的力作,只有神遊在長天大地、高山巨川上的心智才構思得出來。
在氣象森嚴的木里寺里,洛克見到了木里百姓至高無上的主宰——木里王項此稱扎巴。
木里王身高1.88米,體格魁偉,氣宇軒昂,穿一身寬大的繡花藏服,一副王者姿態。
洛克在日記里說:“我進去時,他站起來躬了一下腰,並示意我坐到放著不少木里珍寶的一張桌子旁的椅子上,他也在我對面的一張椅子上坐下來。我無法看清他的面容——他背對敞開著強烈光線的窗子,而我臉上的表情,卻被他一覽無餘。我相信,這樣的安排一定是事前考慮好的。”
洛克還注意到,項此稱扎巴的侍從一個個低眉折腰,誠惶誠恐,不敢正面看他們的主人;而洛克的納西隨從,不卑不亢,甚至比木里王的大總管還顯得自然。洛克心裡很滿意——這些納西隨從,充分顯示了他桀驁不馴的性格。
一番客套後,木里王提出兩個問題:
——統治美國的是皇帝還是總統?
——你看我能活多久?
接著又問洛克有沒有望遠鏡,他想看看更遠的地方。
洛克洞察了木里王靈魂深處關心的三個“問題”:
——對權力的欲望;
——對長壽的願望;
——內心的孤獨感。
洛克機智地回答了他的問題後,他又讓侍從拿來幾張發黃的照片,照片上是美國的白宮,英國的溫莎古堡,挪威的海灣。
洛克在為木里王作解說時,木里王顯露出一副神往的樣子。
洛克在木里呆了一個星期,拍攝了許多在今天看來十分珍貴的照片,其中有喇嘛、木里王、佛像和寺院。
離開木里時,木里王送了一個金碗、兩尊金銅佛像和一張豹皮給洛克。
四年後,洛克再次到木里。洛克此行的目的,一是以木里為大本營,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考察四川境內幾座著名雪山;二是兌現承諾——再訪木里。
木里王見到洛克帶來的《國家地理》雜誌上洛克給他拍攝的照片時,竟高興得爽朗大笑起來。
木里王聽說洛克帶了兩個納西隨從到美國去,興致勃勃地讓洛克叫來這兩個納西隨從為他講述美國的奇聞軼事。聽納西隨從講述完後,木里王十分驚奇:“世界怎么會這么大?種族怎么會這么多呢?難道它們比中國大嗎?”
洛克先後四次去過木里,每次都與木里王傾情長聊,共同進餐。
註:約瑟夫·洛克(JosephF·Rockl884-1962)洛克被稱為西方研究東巴文化的鼻祖,洛克是美籍奧地利人,在他38歲時來到麗江,並在這裡度過了27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