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9.59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氣溫 14.00 ℃,年降水量750.00毫米,適合種植 桃、梨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036.00 畝,人均耕地1.4畝,林地1,486.5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3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第一產業 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36.00畝(其中:地 2,036.00 畝),人均耕地1.36畝,主要種植 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486.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4畝,主要種植桃、梨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1.00畝;草地1,630.84畝;荒山荒地3,883.26畝,其他面積5,327.4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8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43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38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4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0%和73.0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15戶(分別占總數的73.06%和 71.92%)。
該村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6.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6.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3輛,機車90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小水窖 85口;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3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3萬元,占總收入的38.08%;畜牧業收入 94萬元,占總收入的29.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868頭,肉牛15頭,肉羊191頭);漁業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0.00%;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62%;第二、三產業收入104萬元,占總收入的32.2%;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0.93%。農民人均純收入1738元,農民收入以第一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0人(占勞動力的62.94%),在省內務工89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第一產業 ,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7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47.40 萬元。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8戶,共鄉村人口1496人,其中男性764人,女性732人。其中農業人口1496人,勞動力8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54人;享受低保17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7人,距離 鎮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1人,其中小學生111人,中學生7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429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726.65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集體總收入 2.10 萬元,有固定資產 10.1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3 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女黨員6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8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60人。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用水困難,醫療衛生重要條件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養殖等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創新求實,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新興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