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蛋白質粒

朊粒(prion),是一類特殊的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einaceusinfectionparticle),曾稱之為朊病毒。

主要成分

是蛋白酶抗性蛋白(Proteinaseresistantprotein,PrP),不含核酸,可引起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ies,TSE)。TSE是一類累及人類和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腦病,其潛伏期長,致死率達100%。常見的動物TSE有瘋牛病、羊瘙癢病,已知的人類TSE有庫魯(Kuru)病和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美國學者Prusiner首先提出朊粒是TSE的病原體,並對PrP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與TSE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於1997年獲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朊粒的生物學分類仍未定論,因其無細胞形態曾被命名為朊病毒;由於朊粒的過濾性和增殖十分緩慢,也有慢發病毒之稱;但與病毒的概念不符,又稱之為非尋常病毒(unconventionalvirus)。目前套用的prion一詞系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einaceousinfectiousparticle)的字頭組合。

 生物學特性

朊粒無病毒體結構,可濾過5nm或更小的濾膜,對甲醛、乙醇、蛋白酶、加熱(80℃)、電離輻射和紫外線等的抵抗力強,而對酚類、乙醚、丙酮、強去污劑和漂白劑等敏感。從感染動物腦組織提純的朊粒,是具有抵抗蛋白酶消化作用的蛋白多聚體,分子量為27000~30000,故又稱PrP27-30,系疏水性糖蛋白。由羊瘙癢病因子感染的倉鼠腦組織分離的PrP則稱之PrPSC(scrapieisoformofPrP)。正常人和動物神經細胞能夠表達一種PrP類似物,被稱作PrP前體或朊粒前體分子,也即PRPC(cellularisoformofPrP)或PrP33-35(因其分子量為33000~35000)。PrPC分布於正常細胞表面,對蛋白酶敏感,其功能尚不清楚。PrPSC和PrPC的一級結構相似,但由三級結構所決定的構象相異(圖35-1)。PrPSC的三維構象具有4個β-摺疊和2個α-螺旋結構;而PrPC幾乎無β-摺疊,具有4個α-螺旋結構。兩者構象的主要區別為PrPC的2個α-螺旋與PrPSC結構中4個β-摺疊的轉變,並推測原本無毒的PrPC可通過這種結構的轉變而獲得毒性和對蛋白酶的抗性。正常情況下,PrPC合成後即迅速降解,其變構為PrPSC的誘因不詳,可能系PrPSC與細胞表面PrPC結合而觸發所致。
人PrPC的基因位於第20號染色體的短臂,基因的全長為759kb,包括1個外顯子和1個開放讀框(ORF),無內含子,編碼253個胺基酸。有研究表明,人PrPC基因的第102、178、198、200位的點突變,與遺傳性克-雅病的發生相關。

致病性與免疫性

PrPSC增殖機制還不清楚。據推測,PrPSC與細胞表面PrPC的結合,可觸發後者變構形成更多的PrPSC,大量PrPSC從細胞釋放後在腦組織聚合,組成特殊的澱粉樣斑塊,進一步發展為海綿狀腦病。已知朊粒導致的人和動物疾病有:庫魯病(震顫病)、克-雅病及其變種(VariantCJD,vCJD)、Cerstmann-Straussler綜合徵、羊瘙癢病(scrapieofsheepandgoat)、瘋牛病(madcowdisease)或稱牛海綿狀腦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傳染性雪貂白質腦病(transmissibleminkencephalopathy)和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wastingdiseaseofmuledeer)等。這些疾病的共同特點為:潛伏期長、病變部位只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而不累及其他器官;病理特徵是神經原的退行性變、空泡變性、澱粉樣斑塊形成、星狀細胞增生等,形成海綿狀腦病或白質腦病;病變處無炎症反應。患者可有痴呆、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和癲癇等臨床表現,不產生朊粒特異性的免疫應答。本節就常見的人海綿狀腦病(克-雅病和庫魯病)簡介如下。
(一)克-雅病
又稱傳染性痴呆病(transmissibledementia),可分傳染型、家族遺傳型和散髮型。其中傳染型可為醫源性傳播所致,如角膜移植、硬腦膜移植或使用污染器械進行其他手術時,於術後約15~20個月發病。施用人腦垂體製備的生長因子也有傳播此病的可能。家族遺傳型約占10%~15%,其遺傳的物質基礎尚不清楚。散髮型的發病率為三型克-雅病之首,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每百萬人中可發現一例病人,儘管其傳播途徑不詳,但發現有食羊眼習慣的利比亞猶太人系高危人群,提示食入污染的動物組織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另一條重要途徑,瘋牛病系朊粒感染牛所導致的牛海綿狀腦病,通過食物鏈傳播給人也不無可能。尚無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的證據。
克-雅病的潛伏期長,可達幾十年。最初臨床症狀表現在精神和感覺方面,繼而出現共濟失調,進一步發展為肌肉痙攣並伴有痴呆,病程大多5~12個月,長者4~5年,最終導致死亡。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該病可通過朊粒感染的腦組織、白細胞或某些器官的培養物傳播給靈長類動物、小鼠和豚鼠。已經發現腦組織呈高水平,每克腦組織的感染量可達107。
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英國發現的克-雅病新變種,多發生於年輕人,且其臨床症狀和病理改變均與傳統的克-雅病有所不同。該病涉及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是由於牛食用了朊粒污染的肉骨粉引起的。僅1996年,在英國和法國出現了20多例新型變異型克-雅氏病(newvariantCJD,vCJD)。研究顯示,vCJD與自然發生或實驗感染BSE所出現的異常聚集蛋白具有相同的糖基化類型,接種小鼠後出現相同的神經病理損傷。vCJD的特異性傳播途徑尚不清楚,但污染牛神經組織或牛肉製品的可能性最大。
(二)庫魯病
庫魯病是認識最早的因朊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發生於紐幾內亞東部高原的土著部落。庫魯病的原文“Kuru”一詞系當地方言,意寓顫抖並伴有發熱。19世紀50年代中期,該病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重視,經流行病學調查表明,Kuru病多見於成年婦女和兒童,成年男性很少患病,潛伏期長短不一,約為4~20年,發病後病程一般不超過1年,大多於6~9個月內死亡。因病人小腦受損可表現為共濟失調、反射亢進和震顫等,進而導致進行性吞咽困難、衰竭、感染而死亡。疾病的晚期尚可出現精神症狀(如痴呆等)。
病理改變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伴有瀰漫性神經元退行性變和大腦皮層或神經節的海綿樣變。該病不表現炎症反應。

微生物學檢查法

在進行病原體的微生物學檢查時,可採取患者腦脊液和病變腦組織等,通過染色鏡檢、免疫組化和免疫印跡等方法檢測PrPSC。在處理病變材料時,應防止意外傳播。微生物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①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觀察與朊粒感染性疾病相關的病理特徵。②神經病理學檢查:可見海綿樣病變稀疏地分布於整個大腦皮層,神經元消失,星狀細胞增生,典型病變為融合性海綿狀空泡,周圍有大量澱粉樣斑快,用HE和PAS染色清晰可見。③免疫學方法簡便特異,用於朊粒感染特異性標記PrPSC的檢測,病人腦組織經蛋白酶消化去除正常細胞的PrPC後,通過斑點免疫(dotblotmethod)或蛋白免疫印跡檢測PrPSC。取病變神經組織細胞或外周血白細胞;螢光抗體染色也可用於朊粒的定位檢查。④PrP基因檢測:測定第20號染色體短臂上的PrP基因序列,可診斷遺傳型朊粒感染性疾病。用PCR擴增PrPC全基因,經位點特異性的寡核苷酸探針雜交,篩選出突變基因,再進行序列分析,找出PrPC基因突變的位點。⑤朊粒的分離:用易感動物接種朊粒可產生典型的海綿狀腦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耗時太長且費用太高。轉PrPC基因小鼠對人朊粒敏感,松鼠猴對CJD的易感性最為穩定。在上述眾多方法中,仍以病理檢查為診斷朊粒感染的常用手段。

防治原則

目前,對朊粒感染性疾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醫院感染僅僅與直接接觸腦組織相關,要杜絕用於透析性痴呆患者診斷的定位神經外科設備的交叉使用,以免造成此類疾病的傳播。在作器官移植時,不應選擇尚未確診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作為供體。重組人生長因子已經上市,需要時可用於取代人腦垂體製備的生長因子,減少醫源性傳播。遇有潛在傳染性的材料,可用5%次氯酸鈉溶液處理1小時,或134℃1小時高壓滅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