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根據化石資料,有袋類起源於北美中白堊世原獸亞綱動物中的一支,到晚白堊世成為北美區系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都是屬於負鼠科的小型獸類,其中一支(小袋獸)傳到歐洲,在那裡一直繁衍到中新世。南美的有袋類在整個第三紀都很繁盛,直到上新世巴拿馬陸橋連線南、北美洲,有胎盤類由北美入侵後,才急速地滅絕。現生有袋類是由晚白堊世從南美通過南極來到大洋洲的負鼠狀祖先的後裔。到中新世時已有許多現代科的代表,但大輻射則發生於晚第三紀和更新世。
分布範圍
在現生的有袋類中,負鼠科和新袋鼠科分布在南、北美洲,其餘的科分布在大洋洲。大洋洲的有袋類占據了相當於其他大陸有胎盤類所占據的全部生態龕:有食草的、食蟲的、食肉的和雜食的,有奔跑的、跳躍的甚至滑翔的,有地棲的、樹棲的以及地下生活的種類。有袋類中的袋狼、袋鼯、袋鼴、袋貂、袋熊、袋狸等都可在有胎盤類中找到適應上十分相似的種類。
形態特徵
袋鼠科(macropodidae):有袋目的1目。身體的大小差異很大,體長23.5~160厘米;頭小,尾長而被毛,基部變粗;後肢比前肢顯著強大。前肢具5趾,後肢缺第1趾,第2、3趾小,並由皮層連線在一起,第4趾最長,第5趾次之;雌獸都有很發達的袋囊,內有4個乳頭,但通常只有2個有機能。共17屬52種。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紐幾內亞及其鄰近島嶼。生活習性
本科動物除1個樹棲的屬──樹袋鼠外,都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占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9個類群
①鼠袋鼠,包括5屬,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類群。其中,麝袋鼠屬後足具有發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與後肢接近等長;短鼻袋鼠屬、赤褐袋鼠屬、荒漠袋鼠屬、長鼻袋鼠屬尾短而裸,能纏繞用以攜帶築巢的樹枝。②兔袋鼠,包括2屬,即兔袋鼠屬和條紋袋鼠屬,它們能在低草中隱藏並適應跳躍生活,與兔類相似。
③甲尾袋鼠,包括1屬onychoalea,尾端具1角質距。
④樹袋鼠,包括1屬dendrolaus,適應樹棲生活,前肢再次發展,約與後肢相等。
⑤岩袋鼠,包括兩屬,即岩袋鼠屬和小岩袋鼠屬。適應岩棲攀爬生活,足墊十分發達。
⑥小叢林袋鼠,包括兩屬,即短尾小叢林袋鼠屬和紅腳小叢林袋鼠屬。喜棲於沼澤地區的草叢、灌叢和密林中。
⑦叢林袋鼠,包括1屬,為中型袋鼠。較大袋鼠略小。
⑧紐幾內亞林袋鼠,包括兩屬,即林袋鼠屬和山林袋鼠。
⑨大袋鼠,包括1屬macropus,是有袋類中的“巨人”,體長可達1.6米,站立時高達2米左右。
例如
樹袋熊
樹袋熊(phaseolarctos cinereus)一種,英文名為koala,所以又叫考拉,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乾旱森林,高度特化的植食性,只食桉樹葉。耳有毛叢,鼻裸露,無尾(有時也稱為無尾熊)。成年體重8-10千克。齒式:3/1,1/0,1/1,4/4=30,上下齒列在前齒和頰齒之間有虛位。每產一仔,幼仔出生時僅5.5克重,在袋內哺乳6個月,以後數月騎在母獸背上繼續生長。第三或第四年才成熟,壽命約20年。獨棲,夜間活動。有三個亞種:p.c.victor,產於維多利亞、p.c.cinereus,產於新南威爾斯、p.c.adustus,產於昆士蘭。
負鼠
有袋目的1科,通稱負鼠,為中、小型獸類。大多數具有能纏繞的長尾。尾毛稀疏並覆以鱗片。少數種類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無爪,能對握。共12屬66種。分布於加拿大東南部,向南通過美國東部和墨西哥到達阿根廷境內南緯47°的地區。北美大負鼠、灰四眼負鼠、水負鼠3屬具清楚的袋囊,其餘的屬或不具袋囊或僅有兩條皮褶。雌獸具7~25個乳頭。
負鼠類能適應多種環境,大多營樹棲或地棲生活,只有水負鼠營半水棲生活。夜行性。多雜食,但也有隻食蟲的和食肉的種類。繁殖率很高,懷孕期僅10餘天,幼仔出生時比蜜蜂還小,前肢十分發達,並具銳爪(到達袋囊後脫落)。幼仔在袋中發育60~70天后即可自由出入袋囊,再過1個月左右離開母體獨立生活。負鼠類的自衛方法是裝死。壽命很少超過兩年,是食肉動物和人類獵取的對象。由於繁殖率高,食性廣,適應能力強,負鼠類數量和分布依然在增加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