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袋鼠

原袋鼠

原袋鼠,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是後獸亞綱,又稱有袋亞綱,在進化水平上介於卵生的單孔類和高級的有胎盤類之間、有袋目(Marsupialia)、袋鼠科(Macropididae) 動物。分布在澳大利亞。

基本信息

原袋鼠

原袋鼠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

特徵

可長到3米

袋獅

原袋鼠 拉丁文學名 Thylacoleo carnifex
體長 1.8米
體重 190-300公斤
食性 肉食
時代 第三紀-第四紀(上新世—更新世)
分布 澳大利亞
分類 有袋目 袋獅科
所處的時代是從 上新世更新世,分布在 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 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 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 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係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 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 狀的具剪下作用的 裂齒,用來撕咬 動物的 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係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 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 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 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 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 犀牛那么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 草原灌木林中。
通過對 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 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 劍齒貓科動物在 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係。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誌。
Stephen Wroe-----澳大利亞 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 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 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 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 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 理察·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 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 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 Sánchez-Villagra 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察·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