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月地瓦”是侗語的譯音,意思是“種公地”,是侗族青年男女饒有興趣的一種戀愛方式,是青年男女之間的一種娛樂、交友為主勞動為輔的社交活動。以前,每年二、三月份各寨都要組織蘆笙隊到鄉鎮聚會或比賽。賽後,各山寨就約定日子、互相邀請對方寨子組織男女青年到自家寨子來“種公地”,邀請方為主寨,被邀請方為客寨。主寨、客寨的女青年要準備一個見面禮物——禾草結,就是用禾草打成精美的結,再用絲線裝飾(侗家婦女把禾穀視為一種吉祥物,她們在許多禮儀中習慣用禾穀作為禮物來贈送)。“月地瓦”活動把主寨、客寨的男女青年聚在一起,首先在鼓樓或院落、寬坪進行“月也”,開展“行歌坐月”、男女對歌、互贈禮物,“月地瓦”系列活動隨之展開。月地瓦活動結束那天,雙方有好感的男女共同上山,砍回竹桿,姑娘把自己染好的一丈二侗布掛在竹桿上,用紅紙寫上自己的名字贈給男青年,還有繡花頭巾和一雙布鞋。月地瓦活動促成了不少美滿姻緣,成為當地侗鄉男女追求愛情的一種美好嚮往。
全年活動
一般大年三十晚上,村里男青年便在“臘漢頭”(男領頭人)的召集下商討“月地瓦”活動的具體方案。
正月初三,男方便由“臘漢頭”帶隊,吹著蘆笙到女方寨中(同寨的就到對方家族的鼓樓前)把女青年接回來,在男方的鼓樓前吹蘆笙、哆耶(侗族樂器),然後開展合攏宴、行歌坐夜等集體活動。之後男方亦可到女方村寨進行同樣活動,直到正月十五。
三月初三,約定了的青年男女一起上山挖地種豆子、瓜、薯、棉花等,以後根據農事需要雙方青年男女一起到“地瓦”對農作物進行管護,直到收穫。其間,男青年常常結隊到女青年村里行歌坐夜,以歌傳情。
四月初八,女青年邀請男青年一起上山砍竹子做晾布桿或者做豆棚瓜架。
九月初九,男青年在“臘漢頭”帶領下邀請女青年一起吃剛收穫的豆子茶。
到了農曆臘月二十左右,女青年在“臘咩頭”(女領頭人)的帶領下回請男青年吃豆子茶。就是通過這種活動,不少青年男女由此建立感情並結緣。
一年的“月地瓦”後,雙方可以繼續約定,如果沒新鮮感了,也可以另外約定群體。這種活動時間長,參加人數多,是侗族一種十分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婚戀習俗。
活動詳情
上午,小伙子們分成幾隊挑著酒桶,到有姑娘的家庭中去“討酒”。要是姑娘家裡同意去對方的寨子參加“月地瓦”,就會往酒桶里倒上一兩瓢米酒。小伙子們“討”遍每一位姑娘家,並一路放起鞭炮。而母親或嫂子會為姑娘梳妝打扮一番,希望她在“月地瓦”上展現出最好的一面。
下午3時,村子的長者吹起蘆笙,帶領本村小伙到對方的寨子,把姑娘們接到本寨來。姑娘們在鼓樓旁的廣場上手牽著手圍成一圈,唱起侗家“哆吔”。小伙子和他們的長輩則在一旁觀察,尋找合意的姑娘。等到姑娘們的“哆吔”歌聲停下,小伙子的母親或嫂子就衝上前,將自己看中的姑娘搶回家,請她們喝油茶,在聊天中打聽姑娘的相關情況。
“月地瓦”在晚上合攏宴時逐漸進入高潮。外村的姑娘和本村的小伙子在長長的合攏宴餐桌兩邊相對而坐。開宴前,照例要由本村德高望重的長者“講款”,長者以抑揚頓挫的聲調,將本寨的歷史、傳統習俗、寨規民約等尊尊告誡。年輕人們則不時齊聲發出一定遵守的應允。合攏宴上,年輕男女們相互敬酒、對唱,交流情感,用各種方式表達愛意。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
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遷居到湖南、貴州、廣西交界處“三省坡”腳下的侗族人,大家互不相識,經常為田水發生糾紛,甚至發生流血事件。明清時期,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各村莊的寨老們商議,劃出一片公共地方,讓大家共同經營。不管是誰,也不管你來自何方,都可以在那裡生產和吹蘆笙、對山歌、談情說愛,增進友誼。從此那裡的侗族人和睦相處,村與村之間都很團結。為了世代相傳這一習俗,後來大家約定,每年的正月初三,在這片公共地方舉行一次隆重的慶典活動,大家自願拿出酒肉,擺起合攏宴,讓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們在這裡唱歌跳舞,結識朋友,找到愛人……他們用侗語把這一活動稱作“月地瓦”,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到“公共地”去啊。
音樂創作
在音樂創作上,《侗寨月地瓦》取材於芷江侗族自治縣邊遠鄉鎮板山鄉、羅岩鄉、碧涌鎮等地獨具特色的侗民生活習俗,具有鮮明的侗族民歌曲風。
一是採用了侗族民間歌曲慣常的五聲調式表現手法。因受當地語言四聲的影響,作品前奏、第一段、結束段的音樂旋律更多地使用了do-re-sol-la四聲音列,宮、商、徵、羽四音在旋律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其間有一個“升fa”音,也符合侗族音樂常使用半音的特點,使旋律走向為一個大三度進行,從而豐富了調式的色彩。
二是節奏自由,充滿朝氣。歌曲摒棄了侗族音樂慣常的純自由、舒展式歌唱,整首歌曲以“慢—快—慢—快”的風格遞進進行,有放有收,張弛有度。前奏女聲以五聲羽調式合唱侗語“月也”,自由緩慢,餘音繞樑;第一段與反覆段節奏則明朗歡快,高潮處熱情奔放。
三是採用了侗家高腔山歌行腔,旋律高亢明亮。男聲前奏即高亢地唱出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文學主題“月地瓦”,引人入勝;歌曲結尾結束在高八度長音“sol”,讓人意猶未盡。同時,作者還將一些當地(板山鄉)的地方山歌、花歌的曲調揉入其中,塑造了一個高亢、粗獷、熱烈、歡快的原生態“月地瓦”場景,生動地再現了侗家小伙追求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音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