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風俗——行歌坐月
概述
中國侗族青年男女交際和戀愛活動方式。又稱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語稱“鳥蓊”,在不同地區又分別稱為玩山或走寨。玩山盛行於侗族地區北部。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坡上、樹下對唱情歌。走寨又稱走姑娘,盛行於侗族地區南部。姑娘們結伴在屋中紡紗、做針線,客寨青年男子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通過唱歌,互相傾吐愛情。情深時,男女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詳情
行歌坐月是侗族古時候男女青年交往唱唱情歌相識並談情說愛的一種習俗。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起,互相選擇友善,投契者為朋。侗寨里的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紡紗、刺繡、納鞋墊,作伴和等待臘漢(小伙子)來訪。這家一般住房較寬敞,父母友善,形成相對固定的集中點,有的家,第一批姐輩們出嫁完畢,妹一輩的又聚集原地,一代接一代。相對固定的地方一般往往在寨子的一座特殊房屋,侗家稱為“月堂”。 臘漢(男青年)們則結夥來到姑娘們聚集的地方與她們共同相處,侗語謂為“鳥翁”,“鳥臘篾”即“鬧姑娘”“談情唱歌” 之意。這種男女交往活動,婚前人人皆可參與。男青年去走姑娘時都帶有自製的琵琶或牛腿琴或者侗笛子。當到姑娘家裡,有的是敞開大門以待,有時也要經多次央求才開門,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雙方均以禮相待,姑娘讓座、寒暄。聚集時無所不談或打鬧逗樂,可互敘衷腸。或操著琵琶或牛腿琴對唱情歌。每當夜深人靜,歌聲清晰、音韻悠揚、琵琶錚錚之聲,如蟬鳴幽谷。坦侗部落的唱河歌(四句歌)對弈,臘漢唱不過臘篾(姑娘),很難交往,也受到姑娘冷落。因此,臘漢努力學會唱歌,這種氣氛令人神馳,往往雞唱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別。
男女子相處,有情投意合的,即無夜不往。有時“臘漢”買來白沙糖煮稀飯或殺雞、 鴨吃“宵夜”。如逢收花生季節,則煮糖花生(姑娘出花生、“臘漢”出糖,有的則是男女共同種的花生),糯禾將熟時節,“臘漢”則邀請姑娘打著火把去“臘漢”家的田折來糯禾舂扁米,娛樂形式多樣。此時如有鍾情者則悄悄互遞信物,諸如手鐲、戒指、頭巾、彩帶、荷苞等。互送信物採取秘密方式。男的藉故撫弄女方的紗錠或刺繡品,伺機暗遞信物,而女方也自不宣,伺機回饋。彼此互換食物謂之“鸞罵松堆”(換記定情),是雙方表達愛情並私定終身之舉,但因婚姻尚須父母作主,故多有中途退還信物者。坦侗族若要私定終身,也有交換板凳,侗語叫“玩當”,就是互相之間初定,男方回家就要托人來說媒人。
這種男女社交活動,只要年紀相當,族外同輩份的均可。已結婚之女只要還未落夫家仍可參與“行歌坐月”,其丈夫也無權干預。但“臘漢”們知情後,語言上便會很謹慎,少與其搭腔,只偶爾以譏諷之語打趣而已。常住夫家後,這種社交就告結束了。男的卻不受婚否約束,即便當起了幾個孩子的父親,年已三、四十歲仍可涉足“月堂”。甚至有父子同堂鬧姑娘的。去前父親會特意叮囑兒子,“月堂”里雙方以“哥弟”相稱,這種情景也屢見不鮮。而姑娘對此也不忌諱,侗族姑娘呼之為“韶客”(“人家的丈夫”,是一種男女互尊的稱謂),與其戲謔,對唱情歌,並不冷落、淡薄。
“月堂”娛樂最高潮時數春節後元宵前這段時間,“臘漢”不但夜夜通宵,而白天也和“臘篾”於“月堂”玩撲克、打諢取樂,或於室外娛樂。如某一姑娘已訂婚,未婚夫送了年節禮的,該姑娘也毫不吝嗇,每夜都要帶上一籃粑粑、侗果到“月堂”里,待夜深時供給“臘漢”們宵夜,這種舉動老人都熱情支持。
受到侗族習俗的影響,行歌坐月這種青年男女的交往形式也成為苗族、壯族的習俗。
歌曲——行歌坐月
簡介
作曲-朱德榮作詞-蘇 拉演唱-郭喬依 魏洪
《行歌坐月》是一首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男女對唱情歌,表現了侗族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嚮往和追求,對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的堅貞不渝。
歌詞大意
女:風輕了雲在飄臉紅了花在笑
滿天星星在閃耀
問我為誰睡不著
男:河水不停奔放
心中愛火在燃燒
月亮爬上山腰
我等你在風雨橋
合:明月千里照
情歌唱到老
我愛你 我愛你
纏纏綿綿到永遠
女:綠水把青山繞
我的心你知道
多情不怕惹煩惱
你的肩膀我來靠
男:不管哪年天會荒
不管哪年地會老
海枯了石爛了
我會永遠對你好
電影-行歌坐月
寫給故鄉的情書《行歌坐月》“行歌坐月”,指的是貴州侗族男女的交往戀愛風俗。作為一部民俗題材影片,《行歌坐月》故事發生在侗族聚居地,以女主角對愛情的內心憂慮為切入點。女主角外表平和靜謐,內心實質暗涌浮動:日夜思念的侗族小伙回來了,但身邊的愛人卻不再是她。影片通過一段古典主義的愛情故事,聚焦於那些消失的美好,道出現代文明給故土帶來的痛苦代價。儘管主角對未來依舊茫然,但卻令人獲得一種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作曲家瞿小松為本片配樂,在維也納音樂大廳表演過的黎平侗族大歌隊奉獻特別演出。在85後侗族導演吳娜的鏡頭下,影片畫面養眼,侗寨風景、風雨橋均進入鏡頭,彷如都市人回望故鄉時寫下的一封悠長美好情書,勾起觀眾的童年記憶和鄉土想像。
電影《行歌坐月》主創名單
出品
廣州遐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Present
Guangzhou Share Cultural Media Co., Ltd.
出品人 劉漢城
Produced by : Liu Hancheng
監製 戈乙
Executive Producer: Ge Yi
導演|編劇 吳娜
Director/Screenplay: Wu Na
攝影指導 劉漢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Liu Hancheng
音樂 瞿小松
Music: Qu Xiaosong
錄音 陳汀
Sound: Chen Ting
主演 楊勝艷 吳禮平
Starring: Yang Shengyan, Wu Liping
美術 張丹青
Art Zhang Danqing
剪輯 鞠曉童 孟季
Montage Ju Xiaotong, Meng Ji
電影《行歌坐月》導演簡介:
導演吳娜,侗族,出生於1987年,2009年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行歌坐月》是她的電影處女作。
1、劇情片《行歌坐月》劇情簡介:
侗族女孩杏高中畢業後在家裡過著平靜的日子,直到她日夜思念的侗族小伙飛,帶著一個城裡的女孩小露回到侗寨,杏的心不能再平靜。侗寨留不住小露,但暫時留住了飛。杏知道飛總有一天還是要出去,於是想跟飛一起出外打工。在吃新節家人吃團圓飯時,她宣布了這個想法,家人立刻反對,連一貫慈愛的公也發了火,杏一氣之下離席。無奈之下,媽媽告訴了她一個有關杏的小姑和飛的叔叔的悽美愛情故事,她終於明白了公為何如此。對家人的愛,加上與飛的感情漸入佳境,杏淡忘了外出的念頭。但是好景不長,飛在酒醉時犯下了嚴重錯誤,給自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是親人的離逝。與此同時,杏對飛的感情已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在飛不告而別後,杏沒有選擇繼續留下忍受思念的煎熬,而是選擇了離家出走…… 2、關於片名
“行歌坐月”是一種極致的浪漫,也是漸漸遠去的風情。
“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人進行社交的一種常見形式。由於活動內容以唱歌、對歌為主,所以才以行歌為名;又因為是在夜晚進行,才有坐夜之稱。幾個年齡相當的姑娘(不分輩分)晚上聚在一起紡棉花、做針線活;幾個小伙子來到姑娘處分別選擇輩分相當者對歌,互訴衷情。青年人在行歌坐夜的過程中,從相識到相知,有的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訂下終身。
3、詩意敘事
如同侗族青年行歌坐月一般,影片的敘事在自然流暢中,追求小嗓吟唱、含蓄輕柔、韻味悠遠的詩意。
4、內容與內涵
黔東南侗寨的青山秀水、人文風情,賦予影片以深遠的意境。
那裡有著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線,情緒飽滿的空間線條,魅力持久的建築固有色……
以及美麗羞澀的侗族少女,對生活充滿嚮往的青春,濃郁溫和的祖孫親情,和千百年傳承不息的民族文化。
而當商業浪潮席捲的語境來臨,當一種民族文化的純粹性難以為繼,杏們的青春適逢其時,將經歷怎樣的人生際遇呢?
影片不是對逝去年代的緬懷,不是對文化衝突的呈現,而是和人物一起呼吸,一同成長,一道經歷我們必須承擔的陣痛,一共追求我們都曾嚮往的幸福。
5、導演闡述:
這部電影大部分拍攝於我的外婆家,一個承載了我很多童年記憶的地方。回憶中的外婆家要比現在的美好,於是我的影片不可避免地被一種緬懷過去的情緒纏繞。
外婆家和其它許多侗寨一樣,在外面世界的飛速發展的影響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的面貌。我擔心我年老的慢吞吞的外婆適應不了這樣快速的節奏,她日夜擔心著在外闖蕩的孫子孫女們。就像這個故事裡的公的那種揪心。也許公內心明白,就算杏不出去,就算她出去後又回來了,美好的逝去以及由此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杏也以這些痛苦為代價而成長。而杏自己明白,她回到侗寨是為了獲得一種繼續走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