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坡

三省坡

三省坡座落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主峰海拔1337米。山頂分界線以北屬湖南省,往西15里就到了貴州地界,三省坡是以得名。余脈延伸至通道、靖州、三江、龍勝、黎平、從江、榕江7縣,區域面積20431平方公里170萬人。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三省坡三省坡

雲霧繚繞的三省坡充滿了神秘感。三省坡,被稱為侗族的“香格里拉”,座落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主峰海拔1337米。坡之西是“中國侗族第一縣”貴州黎平縣的平架;坡之東是有“天然森林公園”美譽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鄉;坡之南是享有世界四大古名橋之一 ——“程陽風雨橋”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

三省坡上有一個日月潭,又叫天鵝湖,侗語稱“哎(Heit)”,意為面積很大的海。湖水清幽,清如鏡,藍如海。湖上還置有遊艇,供人們遊覽高山平湖風光,夏秋時節,三省(區)的游泳愛好者在湖裡開展多種比賽和泅渡等活動。

三省坡頂有一道十分罕見的大自然奇景——天然“長城”。天然“長城”為三省坡頂裸露的岩石山脈,其出露長度達三百多公里,高度在十至三十米之間。層層疊疊的巨石之上,怪石嶙峋,危崖兀立,錯落有致,渾樸自然,初看似人為設計、壘砌,實則自然天成。
三省坡是一座人才倍出的侗族“聖山”。三省坡下成長了粟昌福黃雪鴻兩位侗族縣長,培養出了楊進銓張澤忠吳浩等一大批侗族知名作家、學者、教授,以及考取清華、留學美日、工作在國內外眾多領域的三省坡侗族驕子。同時,三省坡還是一座文明的山坡,蘊藏著豐富燦爛的侗族文化,它既是侗族歷史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侗族傳統文化保持最為完整的“聖地”,更是侗族原始生態旅遊的一顆亮麗明珠。

地理特徵

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坡的西面為貴州省黎平縣洪州鎮六爽村,東面為湖南通道縣獨坡鄉,南面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因地處三省而得名。主峰海拔1336.7米,為越城嶺、雪峰山和苗嶺山脈過渡地段的最高峰。

三省坡被喻為侗族“聖山”,位於湖南通道、貴州黎平、廣西三江三省(區)縣交界處。余脈延伸至通道、靖州、三江、龍勝、黎平、從江、榕江7縣,區域面積20431平方公里170萬人,域間侗族人民交往頻繁,自古迄今是“山同脈、水同源、語同音、俗同形”,是侗族傳統文化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地區。

旅遊資源

侗族文化

三省坡三省坡

三省坡旅遊圈是以侗族文化為核心,以侗族文化特徵為內容,以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之地的三省坡為中心,橫跨廣西、湖南、貴州三省,集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七縣為區域的侗族文化旅遊圈。這裡的侗族人口有118.8萬人,占全國侗族人口的41%,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由於此區域的地貌多屬於小盆地,自然狀態較為封閉,發展三省坡侗族旅遊產業,就得依託周邊客源市場,特別是依靠旅遊城市的帶動。

三省坡是侗族文化最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和地帶。它涵蓋了侗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侗族文化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區,也是人類學家生物學家民族學家和文化人考察研究侗族的必選區域。這裡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原生態環境,其稻作文化歷史悠久;鼓樓、風雨橋建築宏偉壯觀,多聲部侗族大歌享譽中外;服飾文化艷麗多姿。侗族大歌、鼓樓、風雨橋、侗戲、侗錦、侗族琵琶歌侗族蘆笙為代表的民族傳統文化已列入第一、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三江程陽風雨橋、芭團風雨橋、黎平地坪風雨橋、通道坪坦河風雨橋和馬田鼓樓、從江增沖鼓樓、通道芋頭侗寨建築群等躋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植物資源

三省坡植物三省坡植物
三省坡植物豐富,闊葉樹成林,牧草茂盛,風光獨特。坡的西面,從六爽村(原稱高山村)後至主峰頂端,一片蔥綠,樹種繁多,除大量的栲櫟樹類樹木外,還蘊藏有國家二級保戶樹種伯樂樹、馬尾樹,三級保護樹種白辛樹、紅花木蓮、凹葉厚朴等珍貴樹種。山中中草藥材豐富,人們經常採集的有勾藤、厚朴、靈芝、桂皮、百味蓮、獨角蓮、九牛膽、斷續等幾十種。

弄三升

三省坡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園,侗語稱“弄三升”(LonglSAMLSens),顧名思義是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共有的一座大山。坐落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貴州省黎平縣三省(區)交界之地,是雪峰山、越城嶺和苗嶺山脈過渡地段的最高峰,海拔1336.7米。圍繞三省坡以及三省坡逶迤的余脈所延伸到的七個縣即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

歷史發展

史載,清乾隆初年,石金元領導的南江、苗江農民起義,以三省坡為大本營,神出鬼沒打擊清廷官軍。以後多次農民武裝鬥爭,都利用這塊可攻可守,又有退路的有利地勢,抗擊官軍的追剿。

1969年,經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與貴州省黎平縣洪州區共同協商,利用大塘坳山高水高之優勢,在今黎平縣洪州鎮救寨村和壘寨村境內,由三江侗族自治縣出工出料,興建大塘坳水庫。經雙方合作,於1972年建成,取名“團結水庫”。庫容220萬立方米。灌溉三江獨洞鄉和黎平救寨村的農田。同時還在湖上置遊艇,供人們覽高山平湖,觀賞日出日落風光。夏秋時節,毗鄰的民族民眾到水庫開展游泳比賽和泅渡等活動。而今,三省坡已成為三省毗鄰地區各族人民遊覽觀光和考察活動的名山。有道是:一足踏三省,盡知山里情。

2009年3月29日、30日、31日,“湘桂黔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座談會分別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貴州黎平縣召開。三省區交界的柳州市、懷化市和黔東南州就共同開發三省坡和申報“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初步達成共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