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屬性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並列報於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企業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相關金額。會計計量屬性的詳細解析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等。在選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時,新會計準則充分借鑑並考慮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公允價值套用的三個級次。會計計量是財務會計的一個基本特徵,它在財務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財務會計信息是一種定量化信息。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財務會計在計量理論與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發展,是開展計量屬性的系統研究。

NRV

定義及內容

可變現淨值(Net Realizable Value):又稱預期脫手價值,是指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

可變現淨值與現行市價一樣,都是立足於銷售的立場確定某項資產的變現價值。不同之處在於,可變現淨值是預期的未來的未貼現的變現價值,因此需要扣除為繼續加工所需要的現金支出。另外,可變現淨值假設企業處於正常經營狀態,符合持續經營假設。

套用

在可變現淨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後的金額計量。IABS將其定義為“通過正常處置出售資產現在所能收到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按照我國準則定義,可變現淨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存貨準則特彆強調企業在實際確定存貨的可變現淨值時,應當以取得的可靠證據為基礎,並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影響等因素。企業因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淨值的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評價

可變現淨值的優點是:體現了穩健性的原則,反映了資產預期的實現能力。其缺點是:它僅用於計畫將來銷售的資產或未來清償既定的負債,無法適用於企業全部資產。

現值

現值的定義及內容

現值是企業持有資產通過生產經營,或者持有負債在正常的經營狀態下可望實現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根據FASB NO.6的定義,資產是某一特定個體由於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所取得或者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負債是某一特定個體由於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現時所承擔的義務,需要向其他個體轉移資產或提供勞務的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的犧牲。在所有可能的計量屬性當中,只有現值考慮了現金流量的數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真正體現了資產、負債作為“未來經濟利益的獲得或者犧牲”的本質屬性。因此,現值提供的財務信息對於使用者也是最為相關的。

現值計量計量屬性的套用

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理中所產生的未來淨現金流入量的現值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淨現金流出量的現值計量。

在會計計量中,運用現值技術,主要目的在於捕捉一系列現金流量中不同範圍的經濟差異。運用現值進行初始計量後,還要在後續時期重新開始計量。

有兩種方法可以估計未來的現金流量——傳統法和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法。傳統法只使用一組最好即最優的現金流量期望值,而不考慮由於不確定性和風險產生的各種可能的現金流量。與傳統法相反,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法考慮到所有可能的現金流量期望值,而不是一種最好(最優)的期望值。在計算現值時,傳統法也只使用單一的、與風險呈正比的利率,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法則使用不同時期的不同利率。

現值的計量也可用於負債。來自一筆貸款的收入就是貸款人將未來流入量的許諾作為一項資產而付出的代價。應付債券的公允價值,就是該證券在市場上作為資產交易的價格,這樣,使用現值技術去評估一項公允價值,可以把它轉換為一項負債的估計。但使用現值技術計量負債時,不同與計量資產的特點是:必須反映借款人的資信狀況。資信的好壞決定借款利率的高低。所以,這時採用預期現金流量法更有效,因為一個企業發生負債,意味著該企業將會有現金向外流出。從機率看,此項現金流出是一個隨機變數,它有一個可能的取值範圍。如果流出的金額很低,違約的機率也低;如果流出的金額很大,違約的機率也大。企業的貸信狀況可以較明顯地反映在按預期現金流量法進行現值計算的結果中。利用現值技術最相關的負債,通常反映企業被支付的資信狀況。

現值的評價

現值的優點表現為:第一,反映了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第二,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第三,會計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最強,最有利於財務決策。

現值的缺點表現為對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率和收益期限的預計,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

公允價值

定義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以歷史成本為基本計量原則,歷史成本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歷史成本是指據以入賬的原始交易價,其賬面價值是歷史成本最確切的表述,歷史成本的運用體現了會計原則的可靠性及謹慎性。

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日趨複雜,大量的兼併、重組、聯營行為使資產價值頻繁變動;通貨膨脹時期貨幣幣值劇烈變動,使各個時期以歷史成本計量失去了可比性;金融工具不斷創新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給傳統的會計計量提出了新的挑戰;商譽、人力資源等隱性資產在一些企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對歷史成本形成了較大的衝擊,其自身缺陷也暴露無疑。公允價值正是由於歷史成本滿足不了新經濟形式的需求被提出的,其運用體現了會計的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不難發現,公允價值會計實踐代表了會計發展的國際趨勢。

公允價值的定義及內容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SAC)在1995年頒布的第32號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所作的定義是;熟悉情況並自願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

其他各國的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也分別作了定義。例如,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在第7號財務準則中指出;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的自願雙方在一項公平而非強迫或清算銷售中,交換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準則第7號準則中明確指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是指在自願雙方所進行的當前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銷售中,能夠購買(或發生)一項資產(或負債)或售出(或清償)一項資產的金額。

我國在2006年2月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基本準則中明確規定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使用,並對其作了定義。

上述各國對公允價值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明顯都基於一種假定,即假定企業出於持續經營狀態,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減其經營規模,或以不利的條件進行交易。因此,公允價值是基於自願的交易,交易的金額是公平的。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套用

公允價值的估計首先要確定是單一的資產或負債項目,或者是它們的集合(如一組資產或一組貸款),公允價值的估計可以採用市場法、收益法或成本法。

市場法主要指市場的價格信息,即在市場真實交易中可觀察到的相同、相似或可比的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如果在活躍市場上能夠觀察到這類信息,應儘可能用它來進行估計。

收益法是未來投資(比如現金流量和盈利)通過折現轉化為現值的方法(FASB concept NO. 7對比有詳細的說明)

成本法一般指一項資產的重置成本或現行成本為基礎,作必要的調整(如使用中的資產已發生了物理、自然損耗和精神損耗,即應予以調整)。

基於上述,公允價值估計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

Ⅰ級估計:指在活躍市場上有相同的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信息時。所使用該報價信息所估計的公允價值。Ⅰ級估計參考市場是優先度最高的市場,是企業可以立即進入的活躍的市場,特別是,如果企業可以立即進入多個而不是一個活躍的市場,而多個市場和價格又不同,那么,對購買資產來說。既有相同資產的各種報價,就能最大化其可收到的現行資產淨額,而對清償一筆負債來說,也因價格不同而能最小化其現金支付的淨額。

Ⅱ級估計:指在活躍市場上沒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資產(負債)的報價。這種相似的報價可用來進行公允價值的估計,但應當調整相同或相似之間的差異。

Ⅲ級估計:當ⅠⅡ級估計尚不可能時。則套用Ⅲ級估計。Ⅲ級估計所用的方法就是前述的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應當指出: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的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

從本質上講,公允價值是一種基於市場信息的評價,反映的是公平交易中雙方交換資產或者清償債務的一種依據。公允價值的金額不像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可變現淨值那樣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市場價格來確定。對於公允價值金額確定的特殊性,葛家澍教授概括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計,較難可靠計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計量且可具體把握的計量屬性作為它的代表。”

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傳遞信息,市場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決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換價格。因此,市價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充分考慮了某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及其不確定性風險之後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於自願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在某些情況下,會計主體的管理層或內部人員具有某些資產或負債更為詳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表明市場交易價格偏離了這些資產或負債(大於或小於)真正價值,大多數學者認為不能因此而不套用市場上實際發生的交易價格,也不能因此而改變某些資產或負債的初始確認價值而重新計量。如果以不同主體的主觀價值判斷代替市場的價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就難以保證;況且不同會計主體擁有的信息千差萬別,難以統一標準,得出的信息缺乏可比性。

不存在實際交易事項的情況下,必須採取其它的計量辦法。首先考慮的是在市場上尋找是否存在相類似的交易,如果存在,則以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計量基礎。例如,當接受股票捐贈時,應採用市場股票的現行交易價格。

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

近些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出現了許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如權證及其創新、短期融資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債券遠期交易、資產支持票據(ABCP)等。由於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短期之內的市場價格就有可能變化較大,用歷史成本等其他方法計量不能正確反映其市場價值,而用公允價值計量則能較好地反映其市場價值。隨著各種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使其在金融企業內會計計量相關問題研究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初如確認和計量、後續計量和期末估價及減值等問題變得不可迴避。另外,隨著我國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匯率和利率會在一定副度內自由波動。金融企業迫切要求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套期保值就成了理想的選擇。鑒於此,新準則發布了四項與金融工具有關的準則,分別是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3號《金融資產轉移》、24號《套期保值》、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這些準則中都涉及到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套用。

從新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可以看出,新會計準則在金融工具初始確認和計量、後續計量、期末估價、減值等都是以公允價值為標準的,其實質是要求對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或負債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樣能更好的反應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滿足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對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後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上市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採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進行計量,而將純粹採用市價法。對於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要求企業需按公允價值對其進行後續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權益。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新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並從表外披露移到表內反映。

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計量

隨著經濟發展和投資觀念的改變,對有關房地產或物業項目進行投資,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但是由於投資性房地產在經過數年後,其市場價值往往超過其賬面價值,同時對於房地產的投資一般金額大、周期長、流動性和變現能力較差,通常具有高風險高收益並存的特點。所以,對於投資性房地產,如果將其作為一般的固定資產並提取折舊,其淨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資性房地產的真實價值。同樣的,將它們按照流動資產按成本與市價孰低的計價原則來處理,也是不合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規範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財政部在新準則中單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新準則規定,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企業可以在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之間進行選擇。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不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從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視為會計政策變更。已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並對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資產的轉換規定了相關的處理原則。

評價

公允價值的優點主要表現為:

第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有利於企業的資本保全。採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符合實質資本維護的理論。按照此理論,企業對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生產能力必須回購,以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如果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則計量得出的金額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中,將購不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企業的生產只能在萎縮的狀態下進行。如果採用公允價值計量,不管是何時耗費的生產能力,一律按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則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是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也可以購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企業的實質資本得到維護,生產將在正常的狀態下進行。

第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符合配比原則。配比原則通常是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進行配比。如果採用歷史成本法,收入按公允價值計量,費用則按歷史成本進行計量,雖然計量單位都用貨幣計量,但計量屬性存在差異。為了使會計核算符合配比原則,就要求會計核算中推行公允價值計量,這樣更能體現會計的相關性、穩健性等原則的要求。

第三,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企業利潤的計算是通過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配比進行的,收入按現行價格計量,而成本、費用按歷史成本計量。在物價上漲時,企業利潤中不僅包括企業管理當局的真正經營業績,還包括價格變動引起的持有利得,採用兩種不同的計量方法不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而對於收入和成本、費用均採用公允價值計量,顯然更科學合理。

第四,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可以提高財務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當價格上漲時,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資產負債表中,除貨幣性項目外,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都會被低估,這種報表不能揭示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從而對決策可能不相關甚至無用。而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能準確地披露企業獲得的現金流量,更確切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能為信息使用者的經營、決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會計計量中使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用具有不確定性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作為計量屬性,這樣的信息可能滿足相關性的質量特徵,但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理由如下:

第一,在不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作為估計公允價值的現值技術,在會計計量中是很難操作的。FASB指出,在初次確認和新起點計量中使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時,應該能夠捕捉到影響公允價值的各種要素:①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②對這些現金流量的金額和時間的各種可能變動的預期;③用無風險利率表示的貨幣時間價值;④內含於資產或負債中的不確定性;⑤其他難以識別的困難。而實際上,上述各種要素的捕捉是極其困難的。

第二,現實經濟環境難以實現公平交易。公允價值是由交易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確定,而交易的公平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交易本身不公平,由此而得出的交易價格也就不能稱之為公允價值。

第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差。由於不同交易主體掌握信息不同,對未來預測不同,所處市場活躍程度不同,因而對同一性質、同一量度的交易所得出的公允價值也難以相同,從而降低了不同會計主體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第四,有可能成為管理當局操縱利潤的工具。公允價值的可操作性差,有一定的主觀性,難以實現價值計量的“公允”,有可能成為管理當局操縱利潤的合法工具。

第五,會計信息質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與歷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價值時要花費相當大的成本,增加了報表準備成本,有違會計的成本效益原則。

會計計量屬性的現實選擇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是指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的性質。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頒布的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特徵討論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公告第2號(SFAC NO.2)指出,“相關性和可靠性是使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兩個主要的質量特徵”。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1989年公布的《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結構》也指出“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的質量特徵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見,決策有用是對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而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有用會計信息的最重要的質量特徵。

可靠性,即信息客觀、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並被驗證且不具偏向性。SFAC NO.2指出,可靠性是指信息應以真實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況為基礎,同時又通過核實向用戶保證,它具有這種反映情況的質量……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源自反映真實性、可核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不偏不倚)。

相關性,即提供的信息應與企業經營決策、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以及經營管理目標相關,有助於決策。SFAC NO.2認為,會計信息要與投資者、債權人等使用者的投資和信貸決策相關,就必須通過幫助其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結果做出預測或者是證實或更正先前的期望,從而具備在決策中導致差別的能力。相關性包括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時效性)三個方面的屬性。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但這兩者對於會計信息質量一直是兩難的的選擇,既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又具有較強的可靠性的會計信息對決策才會有用。但在同一計量屬性下,往往出現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不能同時保證,造成兩難的選擇。一直以來的對策是,根據情況取捨,在某一時期突出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時期則突出相關性的要求。例如,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會計準則制定、修訂時都給予相應的對策,對可靠性的理論研究和探討也增加了許多,對兩者選擇的對策是;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保證會計信息可靠性。

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會計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可靠性和相關性相互鬥爭、相互妥協、此消彼長的最終產物。而對相關性和可靠性的不同選擇和不同的重視程度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相關性和可靠性博弈的結果使得在博弈中占有優勢的一方會對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會計計量屬性選擇的方法及原則

從上可知,五種會計計量屬性各有千秋,單純地選擇一種計量屬性對於整個會計工作而言都不可能永遠體現其連續。系統、全面計量特徵,也不可能始終使會計信息正如原則要求的那樣準確、真實、相關等。儘管會計準則把歷史成本視為基本計量屬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創新,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報表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成本計量下提供的可靠性較強而相關性較弱的信息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這時,選擇其他屬性十分必要,也是現實要求的體現。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會計環境和經濟環境,分析各種影響因素,選擇最能反映經濟實質的計量屬性。

在對某一資產項目進行計量屬性擇優時,應當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而相應採用不同的計量方法:

第一,不同的理論基礎,據以確定的計量屬性不同。在選擇計量對象的計量屬性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論基礎,即事實性基礎和目的性基礎。事實性基礎要求客觀的反映會計主體的真實狀況,包括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期間的經營成果。因而,從事實性基礎出發,更傾向於採用歷史成本,因為這一計量屬性主觀隨意性較低。而目的性基礎則不然,它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能夠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主觀需要的不同,導致計量屬性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二,會計目標影響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會計目標有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受託責任觀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根本目標是反映公司資源受託者—企業管理當局對公司資源的受託經營與管理的責任。因此,它就站在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企業管理當局)的角度來選擇適當的計量屬性,恰如其分地反映管理當局對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有效地管理和運用公司資源,且不致因信息的過量提供或不恰當揭示而對管理當局持續、有效的經營管理形成負面影響。決策有用觀是站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利益關係人如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構等)的角度,認為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用的信息,即具有與即將作出的決策相關,能導致決策差別能力的相關性。不同的使用者的不同決策導致不同的計量屬性的選擇。

第三,經濟環境對計量屬性的選擇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物價穩定的經濟環境下,通常要求用歷史成本來計量,而物價持續變動時,就採用能反映物價變動的計量屬性。在當前金融工具不斷出現和創新、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日益增多的情況下,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不足愈來愈加明顯,採用新的計量屬性,如現行市價、公允價值等勢在必行。

第四,技術因素影響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在技術上由於各種計量屬性的難易程度不同,對會計系統的發展水平要求就不一樣。因此在現實中要注意所選擇的計量屬性必須能為廣大會計人員所理解接受,切實可行。如果會計系統自身發展水平不高,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就不可以要求實務中採用複雜的計量方法和計量屬性。

第五,會計項目的性質不同,其選擇的計量屬性也不相同。通常,固定資產和大部分存貨採用歷史成本報告;某些情況下的存貨,例如盤盈的存貨,採用現行成本報告;現行市價一般適應於負債和那些將以低於以前帳面價值的價格出售的資產;短期應收帳款和某些存貨採用可變現淨值;長期應收款項適用於按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報告。

小結

現實套用中,上述五種計量屬性並不是排它的,使用者在選擇時,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狀況和會計業務事項,兼容不同的計量屬性。目前,大部分國家的做法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根據本國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發展水平,兼容其它幾種不同的計量屬性。我國也是如此。今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新經濟利益格局的形成,會計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形勢下,選擇相應的計量屬性,從而更好地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達到會計的目標。

因此,在計量屬性的選擇上,我們應當遵循以下一些原則:第一,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溝通會計計量屬性的事實基礎和決策價值。這樣既有助於評估企業資產的經營效益,衡量企業資產的經管責任,落實履行情況,又有助於未來實施正確的經濟決策;第二,選擇的會計計量方法具備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現實可能性;第三,根據資產的不同性質和特點,選用最能說明其價值和狀況的計量方法;第四,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和重要性原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