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的會計計量模式:是指針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係進行衡量、 計算和確定,將其轉化為以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和其他信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狀況,也即完成了在資產負債表、 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中確認和計量有關財務報表要素,而確定其貨幣金額的過程。一、 會計計量模式的類型及特點
(一)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
就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的,用名義貨幣來計量,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這種計量模式認為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交換中投入價值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對投入價值補償保全的基礎上,才算得上增值。針對不同的會計對象,選擇不同的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選擇的計量模式,例如:歷史成本/名義貨幣,現行成本/名義貨幣,現行市價/名義貨幣,可變現淨值/名義貨幣,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名義貨幣,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現行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現行市價/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可變現淨值/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二)會計計量模式的特點
1、歷史成本/名義貨幣。這種會計計量模式依據了貨幣計量假設,配比原則和穩健性原則,它的優點在於它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可驗證性,有利於資產保管責任的履行。缺點在於不考慮貨幣價值的變動,不能較好的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不適於制定經營與投資的決策。2、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
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與歷史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慮了一般物價變動水平,但沒有考慮個別物價的變動,而且一般物價指數的選擇也比較困難。
3、現行成本/名義貨幣計量模式。這種會計計量模式否定了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所依據的貨幣計量假設,計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資產置存的收益,屬於按投入價值計價。它的優點在於能夠正確計量企業的收益,並做到計價在時間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點在於現實成本很難予以確定,而且報表項目之間也缺乏縱向的可比性。
4、現行成本/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
這種會計計量模式試圖通過現行成本計量屬性來消除個別物價變動的影響,通過不變購買力貨幣單位的調整來消除一般物價變動的影響,從而全面的解決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問題,不足之處在於取得會計信息的成本較大,缺乏客觀性與可行性。
二、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
所謂理論依據是指在不考慮會計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經濟利益及其可能的經濟功效與影響,純粹從理論角度來推定應選用的會計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內容———計量模式。會計計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會計目標對會計計量具有決定性的導向作用,一方面會計目標是會計計量的理論基石,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側重點不相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運行的終極目標不同。目前,有關會計目標理論存在兩種最基本的學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
1 受託責任學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時期發展並逐步完善的一種思想流派,是以資源的“委託———受託”的形成為經濟前提的,而資源的“委託———受託”關係的建立又是以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基礎的。只有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發生以後,作為經營者主體的受託者才有義務對所有者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作為所有者主體的委託者才有必要對受託者受託經營責任的過程進行監督,對受託責任的結果進行評價,受託經營責任主要包括對委託者財產的保管責任,以及有效使用委託資源並使其保值增值的責任。受託責任學派主要強調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因此,認為歷史成本是以資產取得時的交易價格並經交易雙方認可為基礎,能夠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張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 2 決策有用學派。它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範化的歷史經濟背景下發展的,即從20世紀60年代後開始得到迅速發展的一種思想流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發達的資本市場已經開始建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大量而且相關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的供給又離不開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系統必須以提供會計信息,服務於投資者決策為目標取向。由於會計持續經營假設的存在,經濟決策所需要的會計信息依照時間序列表現為: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歷史成本用來衡量經濟活動的歷史狀況,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用來衡量經濟活動的現實狀況,因此,決策有用學派在會計計量上主張多種計量屬性並存擇優,以便為現在的和潛在的投資者提供相關的且有用的會計信息。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受託責任學派是傾向於事實性基礎的,是從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關係出發的,而決策有用學派則是更傾向於目的性基礎,是考慮從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發的。
(二)現實依據
所謂現實依據是指計量模式的確定並不是純粹理論的推理與演繹所能完成的,在計量模式的選擇,確定過程中,各種非理性因素往往會影響以至決定這一選擇過程。總起來看,影響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非理性因素主要來自經濟的、政治的、技術的、環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這其中,又以經濟利益因素的影響最為明顯。
1 經濟因素。由於會計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經濟利益關係,並且會計信息因公開披露,還會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經濟後果的影響,因而,各種利益集團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例如,在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的標準會計慣例公告第十六號《現行成本會計》要求用現行成本代替歷史成本,但後來因遭到公司經理階層的普遍反對,最後不得不予以放棄。
2 政治因素。政治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對會計的影響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會對會計準則委員會只允許採用“遞延法”處理投資貸款項目進行了干預,使得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可以並用。
3 技術因素。這裡的技術因素是指會計職業的發展水平,如果現實中會計人員素質低下,則影響複雜的計量方法與計量模式的選用。
4 環境因素。會計計量模式的選用一般應以能夠符合經濟環境的規定性為其基本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十分恰當的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當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入科技和知識起主導作用的新經濟時代,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不足也顯現出來,採用新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公允價值,也就成為可能。
三、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
會計計量包括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兩個部分,這兒我們集中討論資產計價的模式選擇問題。就目前來看,世界各國的資產計量模式的主流是歷史成本/名義貨幣。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計量的對象和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貨幣幣值的波動、資產價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經濟事項的出現使歷史成本的計量不再適用,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等的計量使會計計量對象擴展,這些都衝擊了傳統的會計計量觀念。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應選擇以歷史成本/名義貨幣計量為主,多種計量屬性並存擇優的計量模式,其理由如下:(一)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當前上市公司的數量只占其總數的極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國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業大量資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託與受託關係廣泛存在,所以,受託責任學派的觀點普遍適用,應採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
(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討論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時,概括出兩個基本的質量特徵,相關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會計計量上的現實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觀性、中立性和可驗證性三個要素組成。尤其在我國國有企業占主體的經濟體制中,會計信息更是關乎社會的穩定的重要因素,因而會計信息質量倍受關注,而在五種會計計量模式中,歷史成本又是最客觀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計量模式在付之於實施時,還必須要滿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國會計職業的發展水平和會計人員隊伍的素質不高,會計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採用一種全新的計量模式會遇到各種困難,並增加了工作量,顯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採用其他的計量屬性作為一種補充和完善:例如,對於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用未來現金流量貼現值計量屬性,對於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對於機器設備,房屋建築物等固定資產用現行成本來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