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簡介
一、地理位置
會同鄉位於江西省 贛州市寧都縣中東部,東鄰田埠鄉,南界固厚鄉,西連寧都縣城,北接湛田鄉。鄉人民政府駐會同圩,距縣城11公里。全鄉總面積183.91平方公里。
二、轄區人口
會同鄉下轄10個行政村,197個村小組,全鄉總人口3.08萬人,5883戶。(下表為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情況)
三、社會事業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在全鄉人民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會同鄉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
1、文化:鄉設有廣播電視站、文化站等文化機構,圩鎮建有影劇院、舞廳、運動場等娛樂場所,民眾性文化活動活躍。圩鎮建有衛星電視地面接受站和有線電視網,可同時傳輸16套電視節目。全鄉有10個村開通了閉路電視,興建了8座電視差轉台。安裝固定電話1200部,建移動通信基站5座,基本實現村村有移動信號。
2、教育:全鄉設初級中學1所,完小11所,村小5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中心完小基礎設施完備,建有學生公寓、教師宿舍、運動場所,配備圖書室、實驗室和微機室,校園基本達到硬化、綠化。教學條件和環境的改善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衛生:會同鄉衛生院有門診部、住院部和中西藥房,X光機、B超儀、心電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齊全。全鄉已建立健全醫療服務網路,有村級醫療所27個,醫務(技)人員90人。
4、小城鎮建設:1995年新建會同鄉農貿市場,新農貿市場南北兩條街得到拓寬延伸,老街區部分店房得到整修、改建,農民小康樓建設整齊有序。圩鎮“西部開發”工程已全面鋪開,鄉政府綜合大樓、中心完小遷建已納入規劃,2005年將建成有四條主街,一個居民新村,一個白蓮交易市場,占地30.5畝的圩鎮西部開發區。2002年日產1000噸自來水廠已交付使用。會使同圩鎮功能增強,市場更加繁榮。
5、農村社區建設:會同鄉以南田、陂頭村為試點的農村社區建設從2000年起啟動,至今已建成由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集公共生產、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公共事務、公共文化等社區事務民眾性組織於一體的健全的農村社區服務網路,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社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四、名特產品
1、農產品:全鄉有臍橙為主的果園總面積19000餘畝,總產量3.24萬噸;太空白蓮4550畝,總產量240畝;西瓜6480畝,總產量1.3萬噸;香芋香3100畝,總產量4650噸;商品蔬菜3000畝。
2、禽、畜產品:2003年出欄生豬2.4萬頭,三黃雞年飼養量300萬羽。
3、螢石礦儲量豐富。
五、區位優勢
1、交通便捷。國家一級公路昌廈公路穿境而過,縣鄉公路實現硬化,鄉村公路硬化工程有計畫展開,鄉村組公路網路縱橫貫通,已實現組組通公路。
2、毗鄰縣城,區位優勢明顯。圩鎮驅車至縣城大約只需10分鐘。特別是正在建設中的陂頭、武朝昌夏經濟走廊為縣城近郊是理想的工業園建設地。
3、可開發資源豐富。境內螢石礦產資源豐富;全鄉有8座水庫,水資源豐富,為水產養殖提供了條件;森林覆蓋率64%,立木蓄積量達19萬立方米。
4、臍橙產業開發被列為縣重點開發鄉鎮。全鄉有宜果山地6萬畝,多為緩坡丘陵,土層肥厚,氣候適宜,最適宜種植臍橙、柑桔等果樹。2002年以來被列為縣發展臍橙產業重點鄉鎮,有特別優惠的政策,自2002年以來全鄉共開發臍橙面積16000餘畝,2004年有一個占地3000畝的精品臍橙園正在建設中,發展勢頭正旺。
5、人力資源豐富,服務網路健全。經過多年經濟結構的調整,會同鄉已形成臍橙、白蓮、西瓜、香芋、商品蔬菜、三黃雞“六足鼎立”的產業格局,同時造就了一大批種養能手、產業農民和流通大戶。並在政府引導、扶持下建立了集技術、資金、銷售於一體,較為健全的服務網路。成立了“農產品流通協會”、“臍橙協會”、“黃雞協會”等民眾性產業服務組織。
湖南會同縣
基本概況
會同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東枕雪峰山脈,南倚雲貴高原,是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的故鄉,也是馳名全國的“廣木之鄉”。面積2244.46平方公里,轄7鎮18鄉(含1998年設立的6民族鄉),人口34.21萬,侗、苗、瑤、滿等17個少數民族人口占63.6%。渠水、巫水兩河流經全境。
會同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地;兩漢、三國為鐔成縣地,屬武陵郡;東晉義熙年間,為舞陽縣地,梁為龍檦縣地,唐貞觀八年,析龍標縣置朗溪縣,屬巫州;北宋崇寧元年置三江縣,次年(公元1103年)改名會同縣,屬靖州。
1949年10月會同縣屬會同專區,此後,其隸屬關係隨著專區(地名)名稱的變更而變更。
會同區位獨特,交通便利,素為湘黔邊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咽喉要衝。境內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織,會同境內山多林廣,209 國道貫穿縣境南北,渠水、巫水兩河由南向北腹穿全境,分別在洪江市托口鎮和洪江區匯入沅江。
會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地;宋崇寧元年設三江縣,二年改為會同縣,縣名取自《周禮》:“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會同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歷代皆有名人出於此,當代更有戰功赫赫、名揚中外的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
會同地處山林地區,山美水秀,風光旖旎。境內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尤其是生態、人文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有“華夏同始祖,天下共連山”的炎帝故里;有聞名遐邇的紅色教育重要基地粟裕故居和紀念館;有被譽為“古民居建築活化石、古村落發展建築史書、耕讀文化完美典範、江南第一古村”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椅古村;有堪稱“中國南方生物基因庫”、“小張家界”的鷹嘴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豐富的本土文化、濃郁的侗苗民族風情等等。
會同縣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各類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達20多種,其中黃金產品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面積很廣,是全國商品材基地之一;楠竹產量位居全省首位;柑桔面積7萬畝,年產柑桔15萬噸,是全省柑桔基礎縣;會同縣是茶葉之鄉,朗江茶葉為清代宮廷御用貢品,寶田綠茶是全省名茶。
會同縣工業正在崛起,初步形成了以森工、建材、機械、電力、化工、採礦和食品加工為支柱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會同縣有鄉以上工業企業128密切協作有,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8家,會同水泵等6種產品先後獲省、部優稱號;電解錳、肌醇、松脂、罐頭、木材、竹編工藝等12類產品行銷36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外商歡迎。
會同縣交通通訊發達,能源充足,投資環境日益完善。。會同正處於張家界(懷化)—桂林(通道)這一旅遊紐帶的中心環節,這些城市到會同所有的景區都在半日車程之內。近年來,會同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設施水平大幅提高,縣內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05公里。209國道貫穿南北,北接洪江市經馬鞍鎮、堡子鎮、坪村鎮、林城鎮、連山鄉南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總長47.8公里;S222省道在縣域東部自北向南縱貫,北接邵懷高速公路洪江區連線線經本縣黃茅鄉、若水鎮、團河鎮、沙溪鄉南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焦柳鐵路(枝柳鐵路)縱貫全境,總長38.25公里,境內自北至南設相見、園沖、會同、連山等4個火車站;靖洪、魯大公路呈“丁字形”分布,貫穿東中南一線。境內有沅江一級支流渠水和巫水,通航里程湖南鷹嘴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196.5公里,渠水、巫水兩河有大小碼頭57處,貨物航運可直南京、上海。隨著邵懷高速公路及其連線(硤洲至黃茅)的建成通車和包茂高速公路開工興建及鷹嘴界國家自然保護區等景區道路的陸續改擴建,全縣貫穿南北、承接東西、通達八方的交通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郎江電站等35座水電站和會同電廠總裝機容量達4.2萬千瓦;開通程控電話5000門,可直接國內外;裕園賓館、銀河酒吧等高、中檔賓館、餐館、歌舞廳、酒吧,內容豐富,服務周到;商品市場、物資市場、人才勞務市場等各類市場空前繁榮。
會同傳統土特產品主要有油桐、油茶、香菇、木耳、玉蘭片、柑桔、臍 橙、楊梅和獼猴桃等。同時,境內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有金、鋁、煙煤等礦產20餘種,特別是黃金和煙煤儲量尤為豐富。溪流密布,水系發達,共有大小溪河725條,溪河總長2330公里,其中流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條。林間草場養羊已具規模,年飼養量達30餘萬隻。會同依託山區資源優勢,已建立起以竹木、水電、礦產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會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7℃,寒暑適度,四季分明。
2004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6192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48754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47097萬元,增長17.0%;第三產業66073萬元,增長11.5%。人均縣內生產總值4708元,比上年增加598元,增長14.5%。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2.0:26.5:41.5 調整為30.1:29.1:40.8。
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達345482人,比上年度增加3042人。其中,農業人口307460人,非農業人口38022人,年平均人口為34.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743人,人口出生率為10.9%,死亡人口608人,死亡率為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1‰,計畫生育率為93.2%。
風土人情
11月27日(農曆十月二十六日),是歷史上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公元869年~957年)的忌日。湖南省會同縣沙溪鄉場上鼓樂聲聲,彩旗獵獵,人頭濟濟,炮火陣陣。當地姓著民為紀念先祖楊再思逝世1048周年而舉行的盛大民間祭祀活動——用花轎抬著楊再思的木質雕像繞沙溪鄉集鎮場區一周,俗稱“抬楊太公菩薩”,以示紀念。楊再思生於唐鹹通十年(公元869年)農曆六月初六,卒於後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壽88歲,葬於貴州省黎平縣長嶺崗,是唐未、五代“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唐朝未年,藩鎮割據,王室衰微,天下紛爭。其時敘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帶苗、侗各民族在首領潘金盛、楊再思的領導下逐漸興旺、形成一個以靖州飛山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馬殷初據湖南,僭稱楚王,派兵侵誠州。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蠻酋宋鄴、敘州蠻酋潘成盛,互為聲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岡。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馬殷遣昭州(今廣西平樂縣)刺史呂師周帶領衡山之兵五千討之。呂師周引兵從城步徑間道至飛山,攀藤石而上,分軍布柵,至峒前斬潘之部將楊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岡殺害,殺害潘之部卒3000人,盡毀其營寨。
迫於這種形勢,為保全實力,不致被馬殷部將斬盡殺絕,楊再思統帥“飛山蠻”餘部,以其地附於楚,被封為誠州刺史。這不僅挽救了處於死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楊再思服楚後,設立古州(今貴州榕江縣)、龍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歐陽、新化(以上均為貴州省黎平縣屬)等十峒,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鎮滇、黔;長子政隆,授知州,與子通蘊住守武岡;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羅蒙(今通道縣);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綏寧);四子政約,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無官,住守羅岩(今通道縣東北境,舊稱羅岩洞);六子政綰,授知州,住守東山(今綏縣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國公,住守湖耳(今黎平縣屬)並鎮渠江(今靖州縣);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黃疆(今黎平縣西南);九子政權,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縣東部);十子政欽,授都統,住守樂土(今黎平縣西南部);十一子政榮,授安撫,駐守澧州(今湖南澧縣);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時楊氏還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製度,推動和加速了境內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誠州兵民屯聚、商賈出入,境內之民,煥然改色,有禮樂文物之盛焉,此皆楊氏之功也。
馬楚政權滅亡後,楊氏子孫相繼弘揚祖業,據《宋史·蠻夷二·誠徽州》載:“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首領楊蘊始內附。五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楊正岩復來貢,是歲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繼知州事。自此,“飛山蠻”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展到湘西南、黔東南、桂東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洪江、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廣西三江、龍勝等縣)。
楊再思由於能團結各地兄弟民族歸順朝廷,治國安邦,功威卓著,宋開寶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為英惠侯;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為威遠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濟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廣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創遠英惠侯。歷代以來,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東南亞各國的楊氏後裔,廣思其德,祀為神靈,尊為祖先,先後建飛山廟或飛山宮上萬處。其中最早興建的靖州飛山廟,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3年始建於飛山絕頂之上。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於絕頂下方廣寺之左側,後遷建於靖州縣城西一里許原作新書院左側至今,系紀念楊再思的總廟。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楊姓民眾均要舉行大型廟會活動。
現會同縣沙溪鄉一帶楊姓著民,系楊再思第七子楊政岩的子孫。南宋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楊再思的第五代孫楊盛榜由靖州遷居會同縣水一里瓦窯坪(現會同縣若水鎮瓦窯村一帶)。後楊再思第八代孫楊再亨徒豐山鄉(今會同縣沙溪鄉一帶),現已繁衍子孫四十餘代。一千多年來,會同縣楊姓子孫以抬楊太公官轎的形式紀念楊再思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其中以沙溪鄉悠甚。所抬楊太公的轎子分為兩層,轎子雕有青瓦,轎頂上雕有一隻象徵和平的展翅欲飛的鴿子。轎門正上方為一“楊公祠”匾,門首兩邊有分書“威德”、“神恩”的匾,並有兩幅對聯,裡面一幅為“祖德與天長”、“宗功同地久”,外面一幅為“威靈顯赫”、“遠邑靖邦”。身著官袍的楊再思在轎中帷襟正座,威風凜凜。4名身著侗族節日盛裝的轎夫抬著轎子,在兩面上書“楊”字的紅色旗子和24面繪有龍、花、民間傳說人物的幡旗以及鼓樂隊、獅子隊、參加祭祀活動的成百上千各族民眾的簇擁下,走上街頭,煞是熱鬧。整個抬楊太公菩薩的活動根據路程的遠近,持續一個多小時左右,盛況空前。
宋崇寧元年(1102年)置三江縣,二年(1103年)以三江匯契約流改名會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