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概況
曹營鄉地處珙縣東南部,東鄰觀斗、石碑鄉,南連洛亥鎮,西接羅渡苗族鄉,北界興文九絲城鎮,距縣城78千米,幅員面積43.133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53個農業社,總人口97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人,少數民族1280人;主要農作物為玉米、水稻、紅苕等,發展有烤菸、蠶桑、茶葉即“黃、白、綠”三色產業;曹營鄉處在“珙縣僰人懸棺——興文石海洞鄉”旅遊環線上,境內有極具考古價值的蘇麻灣懸棺群。曹營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三條公路主幹線貫穿全鄉;已完成總規1平方公里,詳規80畝的小城鎮建設測設工作。
行政轄村
鳳鳴村 | 海棠村 | 鹿鳴村 | 雨花村 |
龍聖村 | 雲新村 | 新村村 | 福寧村 |
當地特產
鹿鳴茶:鹿鳴茶原產於曹營鄉羅坪(現雨花村二社)有4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地方向朝廷進貢的“貢茶”,公元2005年由四川省永興茶場生產,榮獲“中國巴蜀食品節特別金獎”。曹營窨酒:曹營窨酒,在曹營已有50多年歷史,用糯米,豬板油、冰糖、桔紅製作而成,色、香、味俱佳,飲後回味無窮,20世紀80年代曾被興文石林風景區用作接待外賓用酒。旅遊資源
懸棺山水,落雁漁舟,槽頭迷霧,雨花瀑布,龍井潺流,均屬曹營鄉旅遊景點。蘇麻灣懸棺:在曹營鄉海棠村鄧家河北岸。山巒重疊,上築有不少古堡山寨,懸棺即位於與之對峙的蘇麻灣岩壁。現存懸棺42具,其中7具置於天然洞穴和岩墩上,35具置放在木樁上。在蘇麻灣對岸的峰林中還保留了僰人當年的石堡寨,與懸棺共同組成了僰文化的重要景觀。以懸棺為代表的僰文化神秘獨特,以懸棺為代表的僰人文化神秘獨特,歷經千載,是宜賓旅遊文化的精華。趙碑:乾隆五十三年,皇清勅受鄉人趙仕元文林郎文官官位,欽賜緞疋三次,荷包一次,立碑於現曹營鄉鳳鳴村三社地界以示紀念,碑身高四米寬一米五。
基礎建設
曹營鄉加快鄉、村公路建設步伐,鼓勵農民採取多渠道投工投勞籌資修建公路。曹營鄉積極爭取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完成了鳳鳴村東支大堰1000米,雲新、新村兩口山坪塘及三條渠堰的整治。完成煙水、煙路工程建設任務;積極爭取其他項目資金,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曹營鄉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實施好戶用沼氣池210口及改圈、改廁、改廚工程建設。同時,曹營鄉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完成場鎮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搞好土地開發和農貿市場建設準備工作,促進商貿繁榮。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曹營鄉穩定糧食生產放在第一位,保持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推廣農業新技術,實施科技興農。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優質畜牧業,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壯大畜牧產業,同時抓好畜牧防疫工作;發展壯大蠶桑、烤菸兩大支柱產業。全鄉2008年新栽桑1600畝,發種7200盒,產繭4580擔,實施好海棠、鳳鳴、福寧三個蠶桑百萬元村工程建設;烤菸生產完成種植面積1600畝,實現產量3500擔,力爭達到4000擔,啟動雲新、新村兩個烤菸百萬元村建設。
特色產業
蠶桑生產是推動珙縣曹營鄉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特色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由於2008年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蠶桑行業發展形勢嚴峻,蠶農思想極不穩定,栽桑養蠶的積極性有所減弱。2009年曹營鄉黨委、政府針對這一情況,召開養蠶培訓動員大會,,給蠶農和村社幹部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為調動全鄉廣大蠶農的生產積極性,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蠶桑惠農政策,幫助蠶農重建信心,有效的推動了曹營鄉蠶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來應對:一、政府補貼,狠抓共育。小蠶共育是養好大蠶奪取豐收的關鍵,為了抓好共育,確保小蠶共育三齡達100%,曹營鄉堅持“一刀切”,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預算1.2萬元經費,對共育戶給予每張蠶種共育補助2元的扶持鼓勵。二、整合資源,科學發展。曹營鄉常規養蠶很普遍,為了調動蠶農積極性、合理調配勞力,達到增加發種量,提高單產和效益的目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蠶農搞多批次、滾動養蠶的政策, 並預算0.6萬元經費對推廣多批次發種養蠶的蠶農給予蠶種和蠶具改造建設上扶持。三、以點帶面,集約經營。在搞好蠶業的同時為了不影響蠶農的其他經濟收入,曹營鄉及時和智溢公司聯繫,在海棠村一社、二社進行試點,引進新品種黑紅苕、馬鈴薯、大頭菜等品種實行桑園立體開發,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