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復社人姓氏》後

書《復社人姓氏》後 是清代作者梅曾亮所著的散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書《復社人姓氏》後創作年代:清代作者:梅曾亮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右《復社人姓氏》一卷(1),朱氏彝尊得之(2),而藏於曹氏寅者(3)。首順天(4),次應天(5)、浙江、江西、福建、湖廣(6)、廣東、河南、山東、山西、四川,至少者廣西一人,居其末,凡二千二百五十五人。其人其地,或遼遠不相及,其名而可知者,又不能十之一。嗚呼,濫已!夫君子相游處,講說道藝,名高則黨眾(7),黨眾則品淆。蓋必有人為吾取怨於天下(8),而激吾以不能庇同類之恥,故有爭。爭則所以求勝之術,或無異乎小人,而所營救者,又不必皆君子,而君子遂為世之詬病(9)。傳曰(10):“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1)。”豈不諒哉(12)!當黨禍方急時(13),婁東張氏走急卒京師(14),致書要人,起復周延儒(15),事乃解。夫延儒即不相,固無救於明之亡,而張氏之所以傾時相者(16),有異乎其禍黨人者焉?余觀《幾社源流》一書(17),言明季甚夥(18),然頗疑過其實,范蔚宗傳黨錮也亦然(19)。夫漢與明皆受禍於宦豎(20),而東林與黨錮偏受其名(21)。文人矜誇(22),能震動奔走天下,多浮語虛詞,而有國者,或欲出全力以勝之,其計左矣(23)。然以一時之習尚,使後世渭士氣不可伸,而明賢亦為之受垢,馴至清議不立(24),廉恥道消,庸懦無恥之徒附正論以自便,則黨人者,亦不能無後世之責也夫!

作品注釋

(1)右:猶言“以上、前面”。古人書寫從右到左,直排。(2)朱彝尊:清代著名文學家,詩與王士禎齊名,詞為浙西詞派創始人。(3)曹氏寅:曹寅,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清代文學家,曾官江寧織造。為曹雪芹祖父。(4)順天:府名,治所今北京。轄京師附近的河北部分地區。(5)應天:明代府名。治所今南京市。(6)湖廣:省名。相當於今湖北、湖南。(7)黨:團社的成員。(8)吾:猶“吾黨”。(9)詬病:恥辱,引申為嘲罵指斥。(10)傳(zhuàng):此指《論語》。(11)因:依靠。親:親近、了解的人。宗:主,可靠。二句見《論語·學而》。(12)諒:信實。(13)黨禍:黨派鬥爭的禍害。這裡指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4),復社成員與當朝權勢的鬥爭。(14)婁東:江蘇太倉縣,因在婁江之東,故稱。張氏:張溥,字天如,太倉人。崇禎年間(1628—1644)進士,與張采等人繼東林黨而起,合併江南知識分子組織的若干文社,取興復絕學之義,名“復社”。復社聲勢主要在崇禎中期,後曾受到南明政權馬士英、阮大鋮等奸黨的打擊,部分成員參加了抗清鬥爭。(15)周延儒:字玉繩,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1630年(崇禎三年)為宰相,在官庸懦貪鄙,子弟家人在鄉橫行不法,民憤很大。1633年(崇禎六年)遭排擠罷相。1641年(崇禎十四年),因為薛國觀宰相與兵部尚書楊嗣昌勾結,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張溥等復社成員欲打擊其勢力,就疏通關節重新扶助周延儒為相,獲得成功。(16)傾:顛覆。時相:當時的宰相,指薛國觀。(17)幾社:與復社同時的一個文人組織。由夏允彝、陳子龍等人發起,入社者多為師生子弟,以會文講學為主。明亡,其主要人物曾堅持抗清,不屈而死。(18)夥(huǒ):多。(19)范蔚宗:范曄,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曾刪取各家之作,著《後漢書》。黨錮:東漢桓帝至靈帝時的宦官專權,世家大族李膺與太學生郭泰等聯合,抨擊宦官集團,受到誹謗和迫害。鬥爭幾經反覆,最後,李膺等百餘人被殺,死徒廢禁的有六七百人,有的人禁錮終身不許做官,歷史上稱為“黨錮之禍”。《後漢書》有《黨錮傳》。(20)宦豎:指宦官。豎,鄙賤的稱呼。(21)東林:明代萬曆(1573—1620)、天啟(1621—1627)年間,無錫人顧憲成與高攀龍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企圖重新穩定明政權,遭到以宦官魏忠賢為首的在朝權貴的迫害和殺戮。(22)矜誇:自誇,炫耀長處。(23)左:不適當,下策。(24)馴:漸進,漸漸地。清議:公開的評論。

作品賞析

對於明末的知識分子團社東林黨、復社、幾社等,後人有個如何評價的問題。這些團社的宗旨都是為了推行改良,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專權,以謀挽救明王朝的統治。其中的優秀人物都親自投身於反宦官和抗清鬥爭中,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跡。但“名高則黨眾,黨眾則品淆”,這些團社的成份非常複雜,鬥爭的策略也不盡善。這篇文章僅就復社而論,指出文人團社的弊端。評價歷史的態度是客觀的,論斷也公允。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屬南京)人。1823年(道光三年)進士,曾為戶部郎中,晚年主講揚州書院。他是姚鼐著名弟子之一,居京師二十餘年,求教作文者不絕,朱琦、龍啟瑞、王拯等都受過他的影響,曾國藩早年也曾攀附,姚鼐死後成了桐城派的一個中心人物。對於散文創作,提倡因時立言,以“昌明道術、辨析是非治亂為己任”,提倡詩文要表現真情實感,要寫“人之真”。早年喜駢文,後在管同等影響下,專攻古文。所作文章雄健渾厚,為時人所推重。著有《柏艦山房文集》及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