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中國姓氏]

畢[中國姓氏]
畢[中國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畢姓,中華姓氏,主要起源於姬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禹城、龍口、濟寧,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廣州花都和湛江吳川,雲南之河口,貴州之盤州,四川之合江以及河南的不少地區都有分布。

歷史發展

源流發展

•源於姬姓

畢[中國姓氏] 畢[中國姓氏]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關於姬姓畢氏的淵源,許多史籍中記載得都一樣。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在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記載:“畢公高之後”;在史籍《萬姓統譜》上亦記載:“《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後,他負責處理那些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被稱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姬發封於畢地(今陝西長安、鹹陽北,渭水南北岸一帶),他建立了畢國,為公爵,故而史書多稱其為“畢公高”。三千多年前的畢國又稱為畢陌、畢原或鹹陽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畢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後,他為顧命大臣之一,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畢公高的後代畢萬後來事仕於晉國,乃封於魏地,其後代中有改姓為魏氏者,在戰國時期成為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畢氏。在兩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間,周文王的這支畢氏子孫一直顯赫於世,並且歷代相傳,一直相傳至今。畢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畢公高為得姓始祖。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北部一帶,史稱畢氏正宗。到了漢朝時期,有一支畢氏族人遠遷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

•源於任姓

山東萬家村畢公高碑亭 山東萬家村畢公高碑亭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少子禺陽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系自任姓所改。”任姓畢氏遠早於姬姓畢氏,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許多史籍皆考證位夏王朝時期車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子字為氏。黃帝少子禺陽受封於任地(今山東濟寧),故為任姓。禺陽的裔孫名仲,食采於夏王朝管轄區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稱奚仲,出任夏王朝時期的車正(管理和製作車輿的工匠),後又改封於薛(今山東滕縣),一度還遷於邳(山東徽山)。

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

在奚仲的後裔子孫中,有分遷居於畢原(今陝西鹹陽)者,這個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稱為姓氏,改稱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匈奴

畢[中國姓氏] 畢[中國姓氏]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西漢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驃騎將軍率萬騎出隴西,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千餘里,斬首虜近九百級,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隴西、北地兩千餘里,越過居延澤,進軍祁連山,捕斬首虜三萬餘級。西漢王朝發動的這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四萬餘人歸漢。漢武帝分徙其眾於邊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屬國,又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溝通了自內地與西域的直接交往,對西漢和匈奴勢力的消長也發生了顯著的影響。東漢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磾(金日磾),在渾邪王殺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稱號就是“休屠各王太子”。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曾一度強大,後世的鐵弗部、高車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還曾建立其強大一時的前趙政權。前趙政權滅亡後,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歸附於石勒創建的後趙政權,而大部分則都分崩離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體後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執政時期歸附於鮮卑拓拔部,成為拓拔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史書中又稱其為“鮮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於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所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鮮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為單字漢姓畢氏者,後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突厥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屬於以國名或官爵稱謂為氏。史書記載:西域畢國胡人有畢氏。畢國,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個西域小國,在唐朝學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圖記》中有記載:“安國之西百餘里有畢國”,也就是從畢國到安國王治的行程。畢國當時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為其屬國之一,實際上僅為一城一部落。六年後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也病逝了。這位一生飄零的突厥王子終於實現了長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願:在眾多陪葬的功勳顯赫之大唐開國武將當中,他的墓葬離唐太宗的昭陵最近!從此,阿史那·社爾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爵號“畢國公”為姓氏者,稱畢氏、國公氏;;亦有稱社氏者。其中的畢氏被史書稱作“西域畢國胡人畢氏”,而國公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國氏,皆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畢氏、國氏、社氏與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徵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雙眼瞼紋,瞳孔微黃,鼻樑高聳,男子皆山羊鬍須,十指指紋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源於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爾虎畢喇爾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蒙古族都訥亨氏,亦稱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畢喇爾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neheng Hala。

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都訥亨氏多冠漢姓為畢氏、祁氏等。

•源於滿族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畢力揚氏,亦稱別蘭氏、必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龍江與烏蘇里匯合口)、長白山地區。後有達斡爾族、赫哲族引為姓氏者,達斡爾族稱畢力夾氏,赫哲族稱畢拉氏。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畢力揚氏、達斡爾族畢力夾氏、赫哲族畢拉氏多冠漢姓為畢氏、何氏、楊氏等。

•源於其他少數民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畢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畢公高 畢公高

奚仲(任仲、姬仲)、畢公高(姬高)、劉曜、阿史那·社爾。周初著名政治家。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演化

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二十一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鹹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侯。並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係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占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人口分布

書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汶上、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重慶之雲陽等地均有不少。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畢姓的望郡在扶風郡(今陝西興平)、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河南郡(今河南洛陽)、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經訓堂:清朝時期,畢沅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還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六歲能讀《詩經》、《離騷》,十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當張藻病故後,清乾隆大帝還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家族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

培遠堂:同經訓堂,是畢沅的庶支子孫以先祖母張藻所著《培遠堂集》為堂號,與經訓堂並重。

宗祠對聯

•四言

源自姬九;

望出河南。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畢姓源流和郡望。

績嘉弼亮;

卦協公侯。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助武王滅殷商有功,受封於畢國,康王時曾受命保衛並治理東郊,作《尚書·畢命》,有句:“弼亮(輔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績多於先王。”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畢萬,畢公高的後代,輔助晉獻公滅霍、耿、魏有功,受封於魏。晉國大夫辛廖曾為畢萬占卜說:“吉。畢萬的後代一定會幹大事,子孫會到公侯。”後來,魏與趙、韓果然三分晉國,均列為“戰國七雄”。

持鰲醉酒;

殺賊報仇。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性嗜酒,嘗謂:“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聯典指明畢著,字弢文,父戰死,女率遺兵,攻殺敵甚眾,奪父屍以歸。

翰林謙介;

吏部清狂。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下聯典指北宋·畢士安。

•五言

布衣創活字;

巾幗存韜文。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發明家華升(?-1051),布衣出身。仁宗慶曆年間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下聯典指清代女名人畢著,字韜文,歙縣人。其父守薊丘,與賊戰死。時著年二十,夜率精銳入敵營,殺其首領。工詩,有《韜文詩稿》。

祖孫皆進士;

父子俱使君。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畢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孫畢良史(紹興進士書畫家)。代州人。下聯典指後魏豳州刺史畢祖暉及其子義雲(充州刺史)。

蓮汀工詩畫;

子務擅琴棋。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女詩畫家畢慧,字智珠,號蓮汀,鎮洋人。工詩畫,有《遠香閣詩草》。下聯典指明代畫家畢本,字子務,號崑山,淄人。善畫山水人物,工詩嗜琴棋。

洪爐無久停;

日月速若飛。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監察御史、詩人畢耀《贈孤獨常州》詩句聯。

•七言

殺賊報仇崇舊范;

持鰲把酒仰先型。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歙縣女子畢著,字韜文。父親鎮守薊州戰死。當時二十歲的畢著率精兵夜入敵營,殺其首領,用車子把父親的屍體拉回來。又能詩,有《韜文詩稿》。下聯典指東晉鯛陽人畢卓,字茂世,曠達而嗜酒,曾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卻一生。”太興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鄰居釀熟了酒,他因醉夜裡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來是畢吏部。

畢吏部持鰲醉酒;

韜文女殺賊報仇。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下聯典指光天清·畢著。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

德成隱逸,享耆老而掛冠。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益州長史畢構,字隆擇,偃師人。六歲能文,第進士,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聯典指宋代孝廉畢贊,長沙人。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餘。轉運使表其事,詔贊解職終養。競爭。

郡屬河南,一脈流芳繩祖武;

堂開培德,四支奕葉結家聲。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歙縣長陔村畢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畢氏郡望。下聯典指該祠偏殿名“培德”。

告白:各位宗親,此次修訂,我花了兩年時間查閱了一些史籍及網上資料,參閱了山東文登畢庶金老先生編纂的《畢氏家譜》。請各位宗親及方家指正。望大家齊心蒐集我畢氏有關資料充實,尤其是我畢氏人口集中地如:山東膠東\濰坊\淄博,廣東花縣,雲南昆明,江西貴溪,安徽歙縣,河南安陽,陝西鹹陽,山西太原\大同\高平,河北尚義\滄州\,江蘇南通等地的宗親,多多辛苦,拜託了!

家譜文獻

全國畢公裔宗譜,(民國)畢恩普等修撰,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開文石印局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

全國豐潤畢氏支派家譜,(民國)畢恩普等編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全國畢氏宗譜,(民國)畢恩普等編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開文石印局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有二部)、遼寧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河北深澤畢氏家譜,(清)畢恩普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畢氏重修宗譜四卷,(清)畢覲揚等重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淅江鄞縣鄞東下林岸畢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畢氏宗譜,(民國)畢東陽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蘭溪畢氏宗譜六卷,(民國)畢鍾壬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女埠鄉。

安徽徽州新安畢氏會通族譜十七卷,附錄一卷,(明)畢濟川修,畢鬰等纂,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徵州畢氏家譜,(清)畢兆登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徽州畢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清)畢振選等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石台畢氏宗譜四卷,(民國)合族裔孫同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石台縣縣誌辦公室。

安徽桐城皖桐畢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畢啟蒙輯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世譜,(清)畢岱熞重修,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七修世譜,(清)畢文鐸、畢岱輿等撰,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世譜,(清)畢芳撰,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淄博淄西畢氏世譜六卷,(民國)畢撫遠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圖書館。

湖北浠水薪水雨河畢氏族譜八卷,末二卷,(清)畢開等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縣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江陵續修江陵畢氏族譜六卷,(民國)畢承綬等續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敦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

廣東花縣畢氏家譜,著者待考,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畢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博物館。

畢氏家乘一卷,附南村畢氏家譜一卷,(清)畢奎麟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畢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輩排行

山東桓台畢氏字輩:“汝夢斯廷遠承先德於以作征清本家學傳世其榮樹毓允昌循法守銘宗章克保宏業振升”。

山東青州畢氏字輩:“海右啟家嗣宗衍慶義方式谷慎行貽令雲裔其昌賓王利用”。

山東汶上畢氏字輩:“玉慶先德於士研經潔白”。

山東臨朐畢氏字輩:“吉緒永利世雲”。

山東淄川、巨野、萊蕪畢氏字輩:“自際盛世海岱豐凝遠承先德於耜研經傑輩家第昭曠堂亭溫良恭儉苗裔嗣(思)銘”。

安徽六安畢氏字輩:“廷明照如昌善(景)良”

安徽合肥畢氏字輩:“春永守金權文章為純粹張教治家祥”。

威海文登、榮成、吉林、遼寧畢氏字輩:“所以召世序庶可鑑重明遠應鴻大也永茂於文登”。

浙江鄞州畢氏字輩:“大任保厘鎬東志襄瑞冶”。

河北涿鹿畢氏字輩:“進義(玉洪)學(旭)博(傲)”。

河北固安畢氏字輩:耀、庭、慶、少、繼、振、曾

河北獻縣畢氏字輩:“煒士深根煌增”。

河北樂亭縣畢段村:“中永學元(麗)承(雅)。

內蒙敖漢畢氏字輩:“先有席衛萬庚廣連占魁”。

湖南畢氏一支字輩:“承家仁才代啟”。

雲南畢氏一支字輩:“亨順永發克敬乘先書練冊守孝友叢員”。

貴州盤州畢氏一支字輩:周應澤仁昌、英俊輔朝堂、忠貞克永守、昭漢顯其光

陝西米脂畢氏字輩:“萬兆鳳華台銀河龍門開”。

畢氏一支字輩:“世守恩錫(賜)永記相傳”。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畢氏

[111]8自[112]9際[113]10盛[114]11世 [115]12海[116]13岱[117]14豐[118]15凝 [119]16遠[120]17承[121]18先[122]19德 [123]20於[124]21耜(泗)[125]22研[126]23經(京) [127]24潔(結)[128]25白[129]26家[130]27第 [131]28昭[132]29曠[133]30堂[134]31亭 [135]32溫[136]33良[137]34恭[138]35儉 [139]36苗[140]37裔[141]38嗣(思)[142]39銘

明萬曆十三年七世叔祖後起(不包含)

[鼻祖畢公高]

----------------------------------------------------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

柳林鎮畢莊 有家譜

龍固鎮畢海村 5000人 有家譜

營里鎮畢堂村 有家譜 續了3萬人左右

萬豐鎮順河村 2000人 家譜丟失

閆各莊鎮畢段村1800人 無家譜 據考證從清朝時期即有記載,為山東昌邑地區遷入,全村只有兩個姓,畢和段,且畢姓人口占90%以上

董官屯鎮孫官屯村300人 有家譜

營里鎮趙集村(從順河遷入)

萬豐鎮劉集村(特別說明劉集劉氏是順河畢氏,歷史故事原來劉集劉氏家沒有男孩。順河的姑娘帶走的順河孩子只不過姓氏姓劉,輩分風俗民情全部按照畢氏的來)

萬豐鎮畢樓村

萬豐鎮畢橋村(新畢橋村)

萬豐鎮紅衛村(新紅衛村)原莊名:姑子廟

萬豐鎮田莊村

萬豐鎮泗河集(東中西)村後有碑

萬豐鎮鄭莊

萬豐鎮畢小樓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大橋鎮畢莊 有家譜 (祖上河內棗強遷入)

章縫鎮花園村

河南省新鄉市小冀鎮梁村

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

苑莊鎮畢村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炎劉鎮廣岩鄉黃樓村 家譜不詳

姓氏名望

先秦時期

畢公高 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於畢。康王時以成周之象,命 畢公高保衛東郊,作畢命。

畢萬,春秋時晉人,畢公高之後,事獻公。晉滅霍、耿、魏,以魏封畢萬。其後韓、趙、魏果共分晉國。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従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左傳》

畢戰 戰國,滕人。文公聞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戰主其事。

三國兩晉時期

畢諶三國,魏人,為東平別駕,張貌之叛,劫諶母弟妻子。曹操謝遣之。諶無去志,操為之流涕已乃亡去。

畢軌三國魏,東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東宮時,軌在文學中,正始中為中護軍轉尚書,司隸校尉,素與曹爽善,言多見從,後與爽同誅。

畢卓晉,銅陽人,字茂世。少放達。嘗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鰲,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興末為吏部郎。比舍郎酒釀熟,卓因醉夜至瓮下盜飲,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及過江為溫橋平南長史。卒於官。

唐宋時期

畢構唐,偃師人。字隆擇,六歲能文。第進士。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縣男。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復為義州長史。振弊抳私。號為清嚴。義宗嘉其獨行有古人風,賜璽書袍帶。官至太子詹事。卒謚景。

畢師鐸唐,冤句人,亁符初與里人王仙芝嘯聚為盜,善騎射,其徒目為鷂子。仙芝死,降高駢,駢敗黃巢於浙西,多師鐸力,甚見寵待。後駢惑於呂用之,駢自稱大丞相,與鄭漢章、張神劍等攻駢於揚州,殺之。後為孫儒所殺。

畢炕 唐,構子,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攻城急炕堅守不下,城陷,以節死,賊遂復其家,謚忠。

畢坰 唐,炕子。炕死難坰始四歲,與弟增子以細弱得不殺。為賞口,宗人宏以財贖出之,後舉明經,為臨渙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聞坰篤行,表署幕府。後官王屋尉,以廉謹聞。

畢誠唐,構從孫,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讀,通經史。第太和進士,累官翰林學士。党項擾河西,宣宗召訪邊事,誠援質古今條,破羌狀甚悉。時號禁中頗牧,拜邠(同彬)寧節度使,到軍遣吏懷諭,羌人皆順。懿宗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鏇兼平章節度河中卒。

畢姓 畢姓

畢宏 [唐]河南偃師人。天寶(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御史,左庶子。樹石奇古,擅名於代。初善畫古松,後見張躁,於是閣筆。大曆二年(七六七)為給事中,畫松石於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詠之。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杜甫戲為雙松圖歌云: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山水亦妙。沈括嘗收畢宏畫兩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滿八分,向下作斜鑿,開曲欄約峻崖,一瀑落下,兩大石塞路頭,一幅作一員平山,半腰雲遮,下磧石數塊,一童抱琴由曲欄轉山去,一古木臥奇石。均甚奇古。《唐朝名畫記、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封氏聞見記、杜工部集、海岳畫史》。

畢眾敬後魏,須昌人,小名捺。少好弓馬射獵。宋孝武闢為為部從事,歷事泰山太守。及明帝殺子業而自立,遣眾敬出旨兗州,眾敬遂以城降。黃興初就拜散騎常侍,兗州刺史,賜爵東平公,後乞還卒。

畢眾愛 後魏眾敬弟,隨兄歸國,以兄為第一客。賜爵鉅平侯,卒謚康。

畢元賓 後魏眾敬子。少豪俠有武乾。宋孝武時為正員將軍。入魏以功勳拜兗州刺史。為政清平,善撫民物,百姓愛樂之。官終殿中尚書。

畢聞慰 後魏眾愛子,字子安。襲爵,例降為伯,歷中散大夫,龍驤將軍,守廣平內史。中山王熙起兵,謀誅元叉,聞慰斬其使,發兵拒之,遷滄州刺史。尋為都督安樂王鑑軍司。卒謚恭。

畢姓 畢姓

畢祖彥 後魏聞慰子,字修賢。涉獵書傳,風度嫻雅,為時所知。以侍御史為元法僧監軍。法僧反,逼祖彥南入,永安中得還,歷光祿大夫卒。

畢祖朽後魏元賓子。歷涉經史,好為文詠。起家元外郎,累加寧遠將軍。正始中梁將寇兗州,祖朽大破之,封南國縣開國男。神龜未除持節東豫州刺史。善撫邊人,百姓稱之,孝昌初改授瀛洲刺史。為鮮于修禮攻圍積句。拒守自固,病卒於州。

畢祖暉 後魏,祖朽弟。早有器乾,神龜中歷幽州刺史,能得民和。入為光祿大夫。正光中幽州民反,復以為刺史。祖暉突圍入治,有全城功。封新城縣開國子。值蕭寶夤敗退,祖暉乃拔城趨華州。後從大柵嶺規入州城,敗賊叱乾麒麟。已而賊淹至,兵少糧竭,為賊所乘,沒于軍。

畢義雲北齊,祖暉子,小字陁兒。少豪俠,晚方折節從官,歷尚書都官郎中,性嚴酷。文宣受禪,累遷御史中丞,彈射不避勛親。孝宗大慚,顧命義雲入北宮參審。遂勸進。仍從幸晉陽,參預時政,尋除兗州刺史,恣情驕侈。為孽子善昭所害。

畢義顯 後魏,祖暉弟子,與弟義儁性並豪率。天平已後梁武帝使人遷往,歷經兗城,前後州將以義顯兄弟善營鮭膳。器物鮮華,常兼長史,接宴賓客。義顯左將軍|、大中大夫。義儁歷兗州別駕卒。

畢資倫 金,縉山人。泰和中南征。從軍轉戰有功,累擢都總領。屯泗州,興定中,宋軍破泗州,資倫被執投水死。

畢祖高 宋,字訓誠。在太學二十年,沈重端肅。得師儒體,鹹淳初授常懷府教授。執贄門下者,後皆為名儒。遷建昌軍僉判,致仕卒。

畢允升 宋,臨川人,字元吉。有文名,精於周禮。嘉定進士,官國子監博士兼史職。歷知郴、邵二州。以廉稱。

畢升 畢升

畢士安宋,代州人,至鄭求師,因為鄭人。字仁叟,乾德進士,淳化中為翰林學士,景德初應韶陳選將納兵理財之法,真宗嘉納,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未閱曰,拜平章事。帝幸檀淵,士安扶疾及罷兵,從選。乃安邊要。選良守將易置之,議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中外略安。士安端方沈雅,所至以嚴正稱。卒諡文簡,有文集。景德時與寇準並相。

畢良史 宋,士安孫,字少董。紹興間進士。閉戶著春秋正辭,論語談古書。喜字學,得晉人筆法,善畫巢木竹石。少游京師,買賣古器字畫之屬,出入貴人之門。當時謂之畢償賣。後知東明縣,搜求古器書畫,以達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人又稱畢古董。

畢仲衍宋,士安曾孫,字夷仲,以蔭為陽翟主簿。舉進士第,吳充引為中書檢正。奉使契丹。宴射連破第,眾驚異之。後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理院,為官制局檢討。高麗使入貢,上元夕,仲衍與使者宴東閣下,作詩頌聖德,神宗次韻賜焉。當時以為榮,撰中書備對。擢起居郎卒。

畢生 宋,士安諸孫,寓居吳郡,善畫牡丹。

畢田 宋,長沙人,博學工詩。真宗朝以吏部郎兼侍講。一日居經宴,值天寒。奏蠲臨湘七郡科調,里人德之,因祀焉。

畢再遇宋,兗州人,字德卿。姿貌雄傑,武藝絕人。以恩補官,隸侍衛司馬。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勇智立奇功,稱名將。官至武信軍節度使,卒謚忠毅。

畢仲游宋,仲衍弟,字公叔。與仲衍同舉進士。元佑初為軍器衛尉丞。召試學士院,蘇軾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路刑獄。韓縝稱其真清。徽宗時入為吏部郎中。墮黨籍,坎壈而終。為文雄偉博辯,多深識遠計,有“西台集”。

畢仲愈 宋,仲游弟,字將叔。工詩,歷國子監丞,知鳳翔府,坐仲游陷黨籍。例廢黜,徽宗以為都官郎中。擢秘書少監卒。

畢贊 宋,長沙人。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八十餘,轉運使表其事,詔贊解職終養。

畢升宋,英山人,慶曆中布衣,創為活字板印刷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鐵范置鐵板之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以火煬之。藥稍鎔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印數千百本極為神速,為中國有活字板印刷之始。

明清時期

畢瑄 明,洪武初知東莞縣,時遭元季兵燹,瑄扶循安輯,流亡來歸。田裡日辟,廉能之譽著聞於時。

畢輝 明,東平人。洪武中為崇德知縣,在官執法不容奸惡。帝造行人齎勅勞之,賜以樽酒。

畢自嚴明,淄川人,字景曾。萬曆進士,授松江推官。年少有吏才,累官至太僕卿。天啟初遼陽覆,廷議設天津巡撫,專飭海防。改自嚴右僉都御史以往。置水軍,繕戰艦,備戍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先習陸戰,軍由是可用。在事數年,綜和撙節,公私賴之。轉南戶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引疾歸。崇禎初起戶部尚書,晉太子太保,致仕卒。

畢亨明,新城人,字嘉會。成化進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南京工部尚書。亨氣識英遇,好學多問。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風。

畢宗義 明,河南人。留心術數之學,善相地,有奇驗。

畢昌 明,仁和人,字裕後。永樂進士。累官吏部考功主事,升郎中。二十餘年,清慎如一日,有雅度。人未嘗見其疾言遽色。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本 明,淄人,字子務,號崑山。善畫山水人物,工詩嗜琴。

畢藎臣 明末太醫學家,字敦五,新城人。授太醫院吏目,崇禎壬午城陷遇害。精傷寒,痘症,時常設藥施人。

畢拱辰明,掖縣人,原籍文登,字星伯。好讀書,工詩。萬曆進士,由知縣遷翼寧兵備僉事。李自成攻太原,拱臣與巡撫蔡懋德以死守,城破,抗節死。

畢懋良 明,歙縣人。字師皋,號見素。萬曆進士,由萬載知縣累遷福建左布政使,賑饑民,減加派,撫降海盜,以善績稱。後擢戶部右侍郎,督倉場。以補附魏忠賢落職,崇禎時起兵部左侍郎,致仕歸卒。

畢懋康 明,懋良族弟,字孟候,號東郊。萬曆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視鹽長蘆,天啟初累官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魏忠賢以其趙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際逵刻附麗邪黨,遂削職。崇禎初起南京通政使,歷南京戶部右侍郎,鏇引疾歸。工古文辭,能畫。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

畢鏘 明,石棣人,字廷鳴。嘉靖進士。歷官南京戶部尚書。帝以風霾諭所司陳時政,鏘上九事,並切要,近幸撓之,不盡行乃引年歸。鏘遇事守正,有物望。致仕後,賜存問者再。卒謚恭介。

畢翰 明,休寧人,字伯羽。穎悟力學,得王守仁傳習錄。即走書間喜怒哀樂之中。後從羅欽順證悟宗旨,著有性學衍義諸書。

畢沅清,鎮洋人,字湘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嚴山人。乾隆進士,官至湖廣總督。好著書,鉛槧不去手。經史國小,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氏。編年之史,莫善於溧水。因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鑑之作。其他著述有山海經,晉書地理志校注,關中中州山左金石諸記,靈岩山人詩文集。

畢瀧 清,沅弟,字澗飛,號竹痴。工畫山水及竹,蒼雄而秀,深得古法。又工詩。

畢金科 清,臨沅人,字應候。鹹豐間從塔其布軍,驍健亞於塔其布。能匹馬陷堅,穿出敵陣之背,戰樟州鎮,復饒州累官游擊。攻景德鎮,陷陣死,謚剛毅。

畢溥 清,沅從弟,字逢源,號竹濤。工書法,深入趙、董之室。

畢大椿 清,婁縣人,字澗雲,號松友。工畫山水,供奉內廷。後歸里省親,得疾端坐而逝。

畢宏述 清,海鹽人,字既明。精篆隸,有六書通,念園詩草。

畢曰澪 清,益都人,字秋岐。康熙中由貢生任知縣。有“滇遊記”,“蒼洱小記”。

畢定邦 清,山東人,字康候。其交善拳棒,父以武藝游閔,定邦悉得其傳。父死隨饒廷選平小刀會有功,復從戰江西,解廣信圍。後率所部歸閔,勇械鬥,定邦彈壓之,中槍死。定邦性至孝,明大義,其轉戰廣信時,年二十餘,翩翩如書生,遇敵未嘗怯。及死,人皆惜之。

畢振姬清,高平人,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順治進士,歷員外郎。公餘獨坐陋室中,布被瓦鐙伏讀不倦,時稱為有官僧。官至湖廣布政使。清操絕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摘抄,三川別志,西北文集。

畢紹棠 清,直隸人,字也香,嘉慶時官知州,工書畫。清蔣寶令《墨林今話》曰:也香書宗二王,無劍拔弩張之態,書法蒼勁有力。

畢著清,歙縣女子,字韜文。父守薊丘,與流賊戰死。著時年二十,夜率精銳入賊營,刃其渠,眾潰遂與父死還,後歸王聖開。偕隱崑山卒。

畢華珍 [清]字子筠,江蘇太倉人。工畫山水,空濛蕭瑟,似能不能。尤工吟詠,名列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詩壇點將中。晚歲養疴禾城(今浙江嘉興)。築梅巢以居,作雜詩三十七首,傳誦一時。鹹豐(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初與秀水王仲瞿(曇)為忘年交,曾登其煙霞萬古樓。《寒松閣談藝瑣錄》。

畢萬侯 [約公元一六五三年前後在世]字晉卿,吳縣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世祖順治中前後在世。工作曲,著有紅芍藥、竹葉舟、呼盧報、三報恩、萬人敵、杜鵑聲等傳奇六種。《曲錄》新傳奇品評為“白壁南金,精彩眩目”。

畢道遠清,淄川人,原籍文登,明沛縣知縣畢靖之七世孫。字東河,道光進士,任曹河總督二十年,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畢慧 [清]女。字智珠,號蓮汀,自號靜怡主人,江蘇太倉人。沅(一七三O至一七九七)女,適嘉善陳覲光。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工詩,其踏青詞載入吳澹川南野堂筆記。著有遠香閣吟草、名列國[清]朝名媛集。《楓涇小志、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近代時期

畢士臣:作家、戲劇家、曲藝家,菏澤新聞學院教授,主講影視創作;系全國第五次文代會代表,受過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曾發表出版600萬字的作品(長篇小說30餘部,中短篇作品數百篇,學術論文26篇,劇本8部),20次獲省級以上獎勵,並八次在全國性創作會議上介紹個人寫作經驗;國家、省、市級報刊,電台、電視台多次報導其事跡,名字與成就收入文學史和《世界名人錄》以及《世界名人網》。巨野縣萬豐鎮順河村(西順河集)人

畢德柱:因革命工作需要,後改名孫重遠。中國共產黨黨員、原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宜賓分院檢察長、宜賓分院顧問。

畢伯濤:名達,別號“黃山樵子”。生於1885年,卒於1961年,祖籍安徽歙縣,寄居鄱陽,清末秀才。

畢華德 :(1891--1966),眼科學家。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通縣協和醫學校,獲博士學位。1924年留學奧地利。1925年獲維也納大學眼科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協和醫學院講師、副教授。1940年起開業行醫。1946年起,歷任北平大學醫學院教授、附屬醫院眼科主任,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眼科學會主任委員。專長眼屈光學及外眼病學。設計、製造了“模型眼”、沙眼模型等教具,對中國眼科學發展作出貢獻。編著有《眼科全書》(第一卷)、《軍醫眼科學》等。

畢天民 :(1900--1959),教授。黑龍江樺川人。1925年畢業於奉天醫科專門學校。1929年起,先後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劍橋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學習,1932年獲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36年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研究室進修。1937年回國。曾任遼寧醫學院副教授,齊魯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第一軍醫大學、吉林醫科大學教授。是中國公共衛生學開創者之一。

畢 群:男,漢族,1939年11月生,河北河間人。197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2月參加工作,包頭鋼鐵學院冶金專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文化,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包頭鋼鐵公司煉鐵廠副廠長,包頭鋼鐵公司副經理,包頭鋼鐵公司黨委常委、常務副經理,包頭鋼鐵公司經理兼黨委副書記,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2000年2月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畢修勺 :(1902--1992),筆名碧波。文學翻譯家。浙江臨海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回國。曾任上海勞動大學、立達學團教師,上海《革命周報》、《掃蕩報》總編輯。建國後,歷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法國文學、哲學和史地著作的翻譯工作。譯有〔法〕左拉《萌芽》、《崩潰》、《勞動》,E·邵可侶《人與地》等。

畢鳴岐 :(1903--1971),山東利津人。曾任福茂、德華、德孚、孔士洋行經理。後獨資經營華*貿易行,任經理。建國後,歷任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經理,天津市第一屆政協副主席、副市長、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第二屆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

畢昌傑:(1906--1928),字子英,曾用名康壽,由於長期帶病為黨工作,積勞成疾,肺病日益加重。終於醫治無效,於1928年1月28日在昆明病逝,年僅22歲。

畢德顯 : 1934年燕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1940年入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次年獲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44年獲博士學位後應聘去美國東部RCA公司的新產品試製部工作。1947年回國任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1949年擔任大連大學的電機、電訊兩個系的系主任。1952年初調到張家口軍委工校。此後一直在通信兵技術院校工作。在雷達理論、資訊理論及電磁場與天線理論方面都具有較深的造詣和突出的建樹。他是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電子學界最早進行資訊理論在雷達和通信中套用的研究者。為把資訊理論普及到通信、雷達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長期致力於國防通信的教學、科研的領導工作,培養出大批高級電子技術人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現代化和指揮自動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主編《電波傳播》、《脈衝技術》、《資訊理論基礎》、《電視基礎》、《天線饋電設備》、《電磁場理論》,發表過《坑道天線理論研究》和《信號設計》等論文。

畢淵明 :陶瓷美術家。安徽歙縣人,伯濤子。自人師學藝。1925年起隨父學畫。1932年後,曾任浮梁縣陶瓷職業學校教員、景德鎮美術研究社副社長。建國後,在景德藝術瓷廠從事創作、設計工作。將國畫寫意技法動用於陶瓷美術。精於畫虎,素有“畢老虎”之稱。

畢際昌 : 山西和順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和順縣武鬥科幹事、中共和順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太谷縣委書記。建國後,歷任福建省工業廳副廳長、廳長,福建省經委主任、省計委副主任、省革委會副主任、副省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常務董事、副總經理,中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董事長。

畢務國 :(1922—2006年)。畢務國1922年2月生於文登架子山村,父親經商,他從煙臺蠶絲專科學校畢業後,被父親安排到威海“仁聚德”學習經商,22歲時創辦了“新聚昶”公司,常年奔波於青島、上海、香港之間,1950年遷居香港,1954年移居巴西,定居聖保羅。他從開雜貨店起步,專營中國工藝品批發,很快成為拉美最大的中國工藝品批發商。1966年,巴西國會通過亞馬遜開發計畫,次年亞馬遜區首府瑪瑙市被闢為自由港。到20世紀90年代末,畢務國的東方企業集團擁有15.6萬畝農場,九大產業公司,涉及航運、工業、農業、商業、醫藥、房地產、進出口等多種行業,納稅額為各公司之首。鑒於他在開發亞馬遜地區中所做的卓越貢獻,巴西中央政府曾三度授予十字勳章。1968年9月在日本東京當選為世界華人會議主席,成為世界華僑首領,是著名的僑務活動家,為中巴1974年建交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心繫家鄉,十多次為祖國和家鄉捐錢捐物,在高村鎮虎山村建設了“畢務國國小”。2006年4月21日,畢務國先生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84歲。

畢克官 :(1931.2—) 山東威海人。擅長漫畫、理論。究員。195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師從吳作人、董希文、吳冠中、韋啟美先生。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美術》雜誌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美協理事,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 七屆、八屆、九屆委員。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畫展。50年代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和《漫畫》編輯,同時創作漫畫和美術評論。1974年起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做史論研究工作,為研究員。重點就中國漫畫史和中國古代民窯瓷器上的繪畫進行研究。先後出版專著《畢克官漫畫選》、《中國 漫畫史》、《中國漫畫史話》、《漫畫的話與畫》等10部。曾先後在北京、香港、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並舉辦漫畫史和瓷繪藝術講座。曾任美術研究所所長長。現為全國美協理事。

畢克 :(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畢德泉,又名德全。山東濟南人。1952年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製廠任配音演員、導演、藝委會副主任。先後為《海之歌》、《白痴》、《僅次於上帝的人》、《陰謀與愛情》、《警察局長的自白》、《苦海餘生》、《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慘案》、《陽光下的罪惡》、《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老槍》、《追捕》等約五百部譯製片配音。還為多部國產美術片、科教片配音。後兼任譯製片導演,執導了《兆治的酒館》、《鐵面人》、《老槍》、《罪行始末》、《總統軼事》、《威尼斯麵包師的兒子》、《遠山的呼喚》等譯製影片,其中《遠山的呼喚》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

畢占雲 :又名畢瑞祥,四川省廣安縣人。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特務營營長,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司令員,紅12軍第120團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紅7軍第9師參謀長,紅22軍第六十六師師長、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補充第一師師長,紅8軍參謀長,紅9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一局副局長兼參謀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參謀處處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軍委總部二科科長,太岳軍區參謀長,太岳縱隊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畢永暢 :山東桓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魯中軍區《前衛報》記者、編輯、編輯主任,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戰旗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建國後,歷任華北軍區《人民前線》報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解放軍報》訓練組副主編、軍事處主編,軍事科學院軍事學術雜誌社社長,解放軍報社副社長。采寫有《攻克沂水之戰》、《周總理在志願軍總部》等通訊.

畢皓 :吉林扶餘人。1945年參加東北人民自治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東北民主聯軍團宣傳幹事、東北軍區宣傳隊指導員。參加了遼瀋戰役。1952年任空軍飛行大隊副政委。次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飛行大隊、空軍平壤中心站政委。回國後,歷任空軍組織部副科長、處長、副部長,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空軍軍政委,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0年晉升為空軍中將。

畢季龍 :上海市人。1936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財政系。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資源委員會專員、杭州英士大學教授。1948年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秘書,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秘書長處處長,外交部研究室專員、新聞司副司長、國際條法司副司長,聯合國副秘書長。

畢慶堂 :(1916—1969)山東省桓台縣人。一九三八年參加八路軍。一九三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教導大隊副政治指導員,第四支隊特務團營副政治教導員,山東縱隊第一旅三團營政治教導員,魯南軍區第一軍分區黃西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山東縱隊一旅三團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副團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軍政大學浙江分校副校長,第十三步兵學校副校長,馬列學院第一分院軍教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部副部長,防化學兵部副主任。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畢庶澄 :(一八九三~一九二七)字莘舫,文登東關人,一九0五年考入煙臺憲兵學校肆業。一九一二年參加文登辛亥革命學生軍。後就學濟南軍官學校和南京軍官教育團。畢業後到張宗昌部第一師任副官,一九二二年任張宗昌部蒙疆軍右縱隊司令部中校參謀,工兵教育團長,一九二四年任三十二旅旅長,膠東護軍使,渤海艦隊司令,第八軍軍長等職。一九二七年駐守上海,接受了蔣介石的革命軍四十一軍軍長委任。張宗昌電召述職,剛下車即遭其部屬褚玉璞、吳廣新逮捕。翌日晨,褚玉璞遵命以不修裝備,通蔣有據罪名將其槍殺,時年三十四歲。

畢革飛 :(1919--1962),曲藝作家。山西高平人。1939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敵決死隊團宣傳隊分隊長,太岳軍區宣傳隊指導員、軍區宣傳科副科長,晉冀魯豫軍區縱隊宣傳科科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上黨、晉中、太原等戰役。曾立一等功、特等功次。建國後,任川西軍區宣傳部部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宣傳科科長。回國後,任《解放軍文藝》社編輯,防空軍、空軍文化部部長,中國曲藝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著有快板詩集《快板唱勝利》、《畢革飛板板詩選》等。

畢華林: 教授。北京人。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機械工程系。1957年獲蘇聯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教授、港機系副主任、副院長、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專於港口機械設計,主持設計並研製成2545--門座起重機、大型塔式起重機、浮懸鏈式鏈斗卸船機。編有《起重機原理與設計》,主編《水運技術辭典》(港機分冊)。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 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 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畢奇 :江西務源縣白石村人,出生於江西景德鎮。1975年入學,是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工農兵學員。1978年畢業,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首屆研究生院。1981年獲碩士學位後赴美國深造,就讀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1986年獲博士學位,還熱心於社團活動。他現任五所交通大學美國東海岸校友會會長。他自2003年起被列入美國名人錄。

畢飛宇:男,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64年1月生於江蘇興化大營鄉陸王村,1983年考入並在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誌社。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畢福劍 畢福劍

畢福劍:1959年1月16日生於大連 ,1978年至1985年 ,(北海艦隊)國家海洋局第一調查船大隊服兵役。曾任放映組長,俱樂部主任,副航海長,青年幹事,團委書記。1985年至1989年 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導演專業就讀。1989年6月至今 ,中央電視台文藝部任導演,1997年創辦《夢想劇場》欄目,任製片人,兼節目主持人。1994年參加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拍攝,任主攝像之一。1995年隨“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去北極。

畢遠晉 :(Bi Yuan Jin)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 著名演員。曾經參演過多部電影和電視劇。2011年參演《糖豆八部》已經開機 締造“職場英雄”江湖傳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