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曲講堂》
【年代】中唐
【作者】柳宗元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曲講堂
寂滅本非斷⑴,文字安可離⑵!
曲堂何為設?高士方在斯。
聖默寄言宣⑶,分別乃無知⑷。
趣中即空假⑸,名相與誰期⑹?
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
注釋譯文
【注釋】
⑴寂滅:梵語“涅盤”之意譯。《維摩詰經》說:“知一切法皆悉寂滅。”注釋曰“去相故言寂滅。”智顗《摩訶止觀》說“生死即涅盤,無滅可證。……純一實相,實相處更無別相。”宗元奉天台宗,亦持實相說,所以講寂滅本非斷相。
⑵文字:謂佛教經論。僧肇《維摩詰經》註:“夫文字之作,生於惑取,法無可取,則文字相離。”又說:“無有文字,是真解脫。”後禪宗更大倡“離文字”之說,天台奉行經籍,故有此說。
⑶“聖默句”:《思益經·如來二事品》說“言一聖說法,說三藏十二部經也;二聖默然,一字不說也。如來唯有此二法。”又說“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說若默。”言宣,即“聖說法”,謂以言相傳。
⑷“分別”句:《摩訶·上觀》卷一:“離說無理,離理無說,即說無說,無說即說;無二無別,即事而真。”又說:“聖說聖默,非說非默。”此句所謂分別默說乃無知之見,即天台“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之意。以上二句承“文字安可離”而言。
⑸“趣中”句:此即天台宗“圓融三諦”之要義。趣,同趨。龍樹《智度論》說:“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隋智顗據以發揮,創天台宗,其《摩訶止觀》卷六說:“三諦俱足,祗在一心。……六何即空?並從緣生,緣生即無生,無生即空。六何即假?無主無生即是假。云何即中?不出法性,並皆即中。當知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不同,而只一念。”
⑹名相:《楞枷經》卷四:“愚痴凡夫,隨名相流。”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釋教以為無物皆有名相,而皆虛妄不實,凡夫常因分別此虛假之名相而起種種妄惑。
【譯文】
寂滅並不是斷絕,
文字的講解也不能分離。
為什麼要設定講堂?
因為有高士在這裡講經。
默然的妙語也要假託言語的宣講,
將沉默與宣講分別是無知的言行。
中道與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
何必要將名、相的區別分清?
希望能棄絕聽聞所得,
由思維而得到佛的真諦。
作品鑑賞
柳宗元初貶永州,住龍興寺,曾與和尚交往,探討佛理。龍興寺舊址在瀟水東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門內。當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傳弟子,與柳交往頗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並作《永州龍興寺西軒記》贈巽上人。組詩《巽公院五詠》作於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寫的是龍興寺里有關事物和景色。這首《曲講堂》是組詩的第二首。
《曲講堂》結構形式與組詩第一首《淨土堂》大致相同。“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曲堂何為設?高士方在斯。”從設定曲講堂的必要性落筆,經文需要講解,高士講經需為之設定講壇,那么,曲講堂的設立就是天經地義的了。“聖默寄言宣,分別乃無知。趣中即空假,名相與假期?”進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語也要假託言語的宣講,將沉默與宣講分開是無知的做法。”並認為中道與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區別。最後兩句“願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棄絕聽聞所得到的東西,通過認真思維而得到佛的真諦。全詩基本上是議論,充滿佛教的術語,作者一心嚮往佛教的真諦,態度之虔誠,儼然一信徒。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