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指
“晉韓宣子聘於周,王使請事,對曰:‘晉士起將歸時事於宰旅,無他事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臣致襚於君,則曰:‘致廢衣於賈人。’”(《禮記·少儀》)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陰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戰國策·燕策三》)
上面幾例,是下臣與君王對話時不敢直接指稱對方而曲指的情況。在第1例下,杜注云:“宰旅,冢宰(周代官名,為六卿之道)之下士,言獻職貢於宰旅,不敢斥尊。”第2例的“執事”本指君王手下辦事人員,在此曲指君王本人,即秦穆公。在第3例句下,孔疏云:“賈人者,識物賈貴賤而主君之衣物者也,又不敢言‘與君’,故云‘致賈人’。”就明“賈人”是對“君”的曲指。第4例的“左右”,字面上說的是燕王左右的人,實指燕王本人。古人重禮義,尊君上,所以在言談中愛用曲指的表達方式,又如稱帝王為“陛下”,稱太子為“殿下”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曲指除了可指稱人之外,也可說事,特別是當一些事不好說,或者要避忌時,古人常採用曲指方式達意。例如:
“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禮記·曲禮上》)
“趙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史記·趙充國傳》)
“負新之憂”是士自稱有疾的一種說法。孔疏云:“負,擔;薪,樵;憂,勞也。言己有擔樵之餘勞,不能射也。”這是以擔柴的勞累曲指身體有疾。“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歸家的言辭,字面意思是請求能將自己的骸骨歸葬鄉土。古代官吏把朝廷供職看作已委身於君,由於種種原因請求退職時,不敢直言,便以“乞骸骨”、“乞身”、“賜骸骨”之類言辭曲折地表達心意。
“君卒然捐館。”(《史記·范睢傳》)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戰國策·趙策四》)
“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同上)
“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漢書·樊噲傳》)
古人對君王之死不敢直言,於是產生多種曲指的說法,上面例句中“捐館”也作“捐館舍”,字面是說捐棄所居,“山陵崩”字面是說山陵崩潰的意思,“填溝壑”是埋於溝壑之中的意思,“晏駕”是宮車晚出的意思(天子車駕,本當早出,而今晚出),這四個詞,實際上都是表示君王之死的意思,用的都是曲指的表達方式。
“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記·張釋之傳》)
“上初即位,富於春秋。”(《史記·魏其侯傳》)
上面例句中以“取長陵一抔土”曲折表示盜開長陵之意,以“富於春秋”的話,說漢景帝尚年幼之意,由於原來的意思絕對不能直述,只好以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
古漢語的表達方式與修辭手段不好嚴格區分,我們上面講的幾種表達方式,有些學者和著作是把它當作古漢語修辭學的內容來講的,這是兩便之理,無根本分歧。古代漢語一套特殊的表達方式,我們在這裡只選講了五種,大家在學習文選時,還可以隨時發現,並注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