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曉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為汪萬武,據曉川《汪氏宗譜》載:唐乾年間(公元877-879年)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煙,而將此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見。群山環繞、一水橫亘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繁華。曉起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鍾靈毓秀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江上青希望國小就建在曉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總書記的養父,祖籍婺源,1911年---1939年,中共黨員,革命烈士。為繼承和發揚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市委書記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引薦,共青團上海市電力工業公司委員會決定在江灣曉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國小”,謹此讓家鄉人民緬懷先烈,激勵青少年秉承烈士遺志,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環境介紹
群山環繞、一水橫亘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樑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像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國小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迴環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台煥影等景。
曉起村有古驛道通往山里。有些靠河地段的驛道甚至還有青石板護桿,炎暑時節,濃蔭蔽天,十分涼爽,有如世外桃源。連線上、下曉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條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車轍至今未能磨滅……
經濟教育
經濟發展
2001年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正確領導下,曉起村認清形勢,抓住機遇,開拓進取,開始創辦了旅遊業,提出了旅遊興村,農業穩村,個體旺村,商貿活村的經濟發展思路。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農業為基礎,商貿發展的產業格局。以旅遊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2005年曉起景區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多萬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2400元。2006年集體經濟收入2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曉起村堅持高起點,做大做強曉起的旅遊。2005年聘請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專家編制了《曉起村古村落保護規劃》,結合曉起村的實際情況,將曉起村分為古村落保護區、村建社區、生態旅遊區,體現了曉起人文合一的生態家園的特色,為旅遊發展和鄉村建設描繪了美好藍圖。曉起村按照《古村落保護規劃》,大力加強村莊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村建新區選址在曉起村西南方村入口處,地名蕪頭,占地面積10672平方米。在短短的時間裡,使整個村莊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和加強村莊建設的同時,曉起村積極開展“創建省級、市級衛生村”活動。通過創建活動,使廣大村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2004年、2005年分別被評為市級衛生村和省級衛生村。
教育狀況
曉起村旅遊業開發成效顯著,江上青希望國小就位於次村,當地孩子就近可以讀到國小畢業,但當地國小教育條件十分簡陋,幾個年級的學生只能共有一間教室同步上課,對於提倡的素質教育更是很難落實。當地家長對於孩子上學所持態度是,只要能識字,將來好打工。曉起村的教育,無論從條件和重視度來說,自然都是很不夠的。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重視度卻遠遠不能達到標準。當地青壯年外出打工對於小孩教育的影響不好,當地自然條件特殊,無法發展種植業,家裡青壯年皆外出打工以求生計,對於家庭經濟狀況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同時,家裡老人與小孩留守,對於小孩的教育來說,是及其不利的。
旅遊狀況
曉起是江西省上饒市婺源古縣江灣鎮的一個小村落。婺源屬於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6.7℃,1月平均氣溫4.5℃,7月平均氣溫28.0℃,年降水量1821毫米,主要集中在2—9月,其中5、6月是降水量最為集中的時段,氣候溫暖,一年四季均可旅行,相比之下,春、夏季為最好的旅行季節。曉起村交通便捷,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牌樓、水口公園、嵩年橋酒樓及各式木、竹結構房屋,都是為遊客提供上佳服務的休閒場所,賞田園風光、享受農家生活、感受微派建築、體驗刺激漂流,曉起是您親近大自然理想的選擇。
飲食特產
綜述
曉起的特色菜式,有糊豆腐、粉蒸臘肉、民間瓦罐湯、南瓜蒸豆角、粉蒸土雞、開門紅、肉沫水豆腐等
江灣雪梨
鬆脆香甜的江灣雪梨:其品種有“六月雪”、“西降塢”、“白梨”、“蘇梨”、“馬鈴梨”等,龍以“西降塢”梨為上品據記載,明代婺源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得優良梨種。此種雪梨體大肉厚,皮薄核小,汁純味美,鬆脆香甜。
龍尾硯
龍尾硯因產於婺源縣溪頭鄉龍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隸安徽歙州,當時產品習慣以州名物,故古時稱“歙硯”。是我國四大傳統名硯之一。婺源荷包紅鯉魚
婺源荷包紅鯉魚:頭小尾短,背高腹園,全身色澤橙紅鮮艷,形似荷包,故稱荷包紅鯉魚。形狀十分可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譽為“人間天物”。
婺源綠茶
婺源盛產綠茶:婺源綠茶具有“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三大特點,曾長久享譽歐、美、日和東歐諸國。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中稱:“婺源茶不獨為路茶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
中國茶文化第一村
走進上曉起村口,“中國茶文化第一村”木牌坊映入眼帘。由陳文華振詞的“迷人上曉起,風光美無比。自然鋪錦繡,文化是根底。傳統小作坊,令人驚且喜。水轉揉捻機,人醉茶香里。”的歌聲在村間迴蕩,兩旁鬱鬱蔥蔥的山巒,雲遮霧繞。因是陰天,走在石板小道上,像穿行在雲霧中,如入仙境。曉溪兩旁是村民的住宅,都是白粉牆。黑布瓦(黛瓦),飛檐翹角,呈現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村中有數棟屬茶商宅居的古宅,都有磚、石、木雕於門、梁之上,工藝精緻,或神話故事,如福、祿、壽、喜,或耕、漁、樵都神韻如生,正如建築行家說的,走進該村恍如時光倒流,置身於明清古老的村落之中。村莊周圍綠樹參天,茶村滿地,有茶園、茶亭、茶室、運茶古道、靈泉古井、茶作坊、制茶機械、運茶獨輪車,處處與茶關連,處處顯揚著茶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村中一清代祠堂里,我們看到了“古今茶畫展覽室”。此間收集整理了我國唐、宋至當代著名茶畫100多幅,向村民和遊客普及茶文化史方面的知識。村中還辦起了介紹婺源茶葉生產、銷售歷史和“曉起”高山生態所含有機成分的情況及茶藝走出國門的成就的畫廊,辦起了介紹我國古代傳統水力農業機械的畫廊。在村中,有以曉溪水流為動力的制茶作坊,作坊於今近半個世紀。作坊內的大型茶揉捻機和十幾個炒茶、烘茶鍋的鐵鏟,都是由水流驅動輪帶動的。水流不斷,炒茶、捻茶不停。這裡已生產出了具有獨特滋味的特色茶—曉起毛尖,曉起毛峰。村頭“水口”旁三棵數百年的古樟村,俯臨水面,濃陰蔽日,叢叢茶樹生長,爛漫山花盛開,閒坐於陽傘下、圓桌旁,品嘗高山生態茶之醇香,感受天然品茗樂園之愜意,真是遠離塵世喧囂,讓心靈得以安寧和淨化。位於江西省婺源縣上曉起村的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教學實習基地的“中國茶文化第一村”,自2004年“國慶黃金周”試營業以來,受到廣大遊客的歡迎,並引起茶文化界的重視。2007年開春以來各級領導前來參觀指導,給以很高評價,認為是“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文化生態旅遊基地。南開大學歷史系將它定為“社會實踐基地”。中國茶葉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少兒茶藝夏令營”2007年7月下旬也曾在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