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省會鄭州的人口規模和車輛數量快速增加,加之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道路資源有限、交通組織管理滯後等因素制約,中心城區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去年,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親自到鄭州調研指導暢通工程建設工作,今年2月13日又作出了“重在持續;以民為重、公交優先優惠;講究科學、統籌、協調;爭取社會理解、支持”的重要指示。為深入貫徹落實盧展工書記的指示精神,切實解決好城市擁堵問題,鄭州市委、市政府在認真總結以往做法、借鑑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研究編制了《暢通鄭州白皮書(2012~2014)》,按照“域外樞紐、域內暢通”的目標,堅持“遠近結合、疏堵結合、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從強化公交優先、建設暢通鄭州十大工程、落實綜合交通管理十項措施、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外疏、倡導文明出行等五方面著手,實施綜合性治理,力爭用三年時間,使鄭州的交通擁堵狀況得到較大改觀。
措施
公交優先
按照“公交是為民,公交是形象,公交要優先,公交當自強”的原則,以建設“公交都市”(注釋1)示範城市為契機,至2014年年底,常規公交線路達到300條、線路總長度4621公里,有效形成快速公交、幹線公交、支線公交和微型公互動為補充的“四級公交網路”,萬人公車輛保有量達到18標台以上,確保“主城區500米上車,5分鐘換乘”。軌道交通捷運一號線一期投入運營,承載市區10%的公共客運量。以“以獎代增”的方式,每年新增計程車200輛。公共運輸分擔率達到45%,基本確立公共運輸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主體地位。
1.加快構建快速公交網路。2012年,實施農業路向西延伸至鄭州大學(新校區)、農業路向東延伸至鄭州東站等快速公交線路。2013年,建設三環快速公交系統,布局東西向穿越中心城區的快速公交通道。2014年重點實施南北向穿越中心城區的文化路-二七路-正興街-京廣路快速公交通道,結合鄭州都市區“兩環十七放射”廊道建設配建快速公交線路。
2.加快構建公交幹線網路。2014年年底前,形成公交幹線35條,總長度達到507公里,構建主城區“八縱八橫”+“兩環十七放射”骨幹公交線網和對外接駁換乘幹線網路。初步實現鄭州都市區內各組團間有效的公交銜接。
3.加快發展支線微型公交網路。2012~2014年每年新增微型公交線路10條以上,微型公交線路達到60條。同時,完成支線網的布局規劃調整,形成公交快線、幹線、支線和微型線分工明確、銜接順暢、運營高效的公交運營網路。
4.有效增強公交吸引力。每年新增500~600標台空調舒適型公車輛,最佳化公交信號系統,提高準點率,確保80%以上線路高峰發車間隔在3分鐘內,增強公交乘坐舒適度。提高新能源公車輛比例,加快充電站等配套建設,至2014年底,新能源公車輛比例達到15%。
5.實施公交路權優先工程。2012年完成快速公交1號線及拓展項目專用道的公交優先通行信號系統。加強對公交專用道的監督管理,科學合理確定公車輛在單行、左轉彎等方面享有的道路通行優先權。2012~2014年,完成16條主幹道路公交專用道設定和港灣式停靠站建設,新建100公里的常規公交專用道,總里程達到258.6公里。
6.最佳化公交線網。每年新開公交線路20條,不斷擴大公交覆蓋範圍。按照“一環減負、二環組網、三環搭橋、四環覆蓋”的原則,減少線路重複係數,引入非直線管理考核,全面最佳化公交線網。2012年圍繞鄭州新區高客站的啟用,首批進入5條公交線路。2013~2014年圍繞快速公交二、三期建設和軌道交通一號線一期運營,對常規公交線網進行整體規劃和最佳化,提高效率。
7.加大公交場站建設力度。實施公交場站、樞紐站、首末站,長途公交客運換乘站建設工程,新增公交場站17個。2012年建設航空港公交綜合車場、航空港公交樞紐站、龍子湖公交樞紐站、高客站公交樞紐站、高客站公交與計程車場站。2013年建設盆劉公交綜合車場、天河路公交綜合車場、西流湖樞紐站及電廠路首末站。2014年建設新莊公交綜合車場、航海西路綜合車場、快速公交航海東路綜合車場及快速公交城東路樞紐站。隨後增建大李公交綜合停車場、龍湖外環樞紐站、龍湖CBD首末站及快速公交科學大道綜合車場。確保公共汽電車進場率達到80%。繼續推進公交港灣的建設,2012年完成67個公交港灣建設任務,到2014年年底,主幹道公交港灣設定率達到30%以上。
8.建設智慧型公交系統。至2014年,主幹道公交站點電子站牌覆蓋率達50%。全面建成涵蓋公交場站、公交站點和車廂的視頻監控系統,將火車站區域、鄭州客運東站、二七商業區、軌道交通站點、綜合交通樞紐等納入監控範圍,建設完善互動信息發布系統。
9.實施公交定製服務。根據大型企業、大型工程、大學園區等特殊人群出行需求,創新運營機制,實施“定製服務”,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為特殊需求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
10.建立公交發展保障機制。將城市公交發展及“公交都市”建設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體系,設立公共運輸發展基金,用於城市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公交企業政策性虧損長效補貼機制。
十大工程
以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路網為目標,加快城市快速路、次幹路、支路等各等級道路建設。到2014年,中心城區通過“環形+井字”(注釋2)快速通道和次幹道、支路網建設,都市區通過10條快速廊道、16個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項目建設,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級配合理、運行高效的路網結構。
1.軌道交通建設工程。2013年年底前捷運1號線一期竣工並投入正規運營,加快建設2號線一期工程,開工建設5號線、1號線二期、2號線二期及3號線部分工程,力爭實現軌道交通開通、在建線路達到150公里以上規模,儘快形成“一環+十字”(注釋3)和局部放射的軌道交通網。
2.三環快速化工程。三環快速化工程全長44公里,力爭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工程近期以中州大道(遠期以107輔道)作為東三環,在北三環、南三環設定全線6車道高架,地面10車道,西三環部分高架,無紅綠燈。
中州大道快速化(近期連霍高速-南三環,遠期花園口立交-京廣)2014年年底建成通車,其中東風路至連霍高速路段、隴海鐵路至南三環段實施全線高架;農業路至隴海鐵路段主要路口設定簡易立交;實施紅專路、緯四路、商鼎路三座下穿隧道工程,保障中州大道主線快速的同時兼顧東西向交通聯繫。通過三環快速化,突出高架橋的快速通過功能,提升通道通行能力,形成中心城區交通疏導環。
3.京廣快速路二期工程。京廣快速路二期南起南三環至西南繞城高速公路、北起北三環跨越連霍高速接至天河路,道路全長約25公里,全線高架雙向6車道,2012年底開工建設,計畫2014年投入使用。京廣快速路二期工程的付諸實施,將形成南北大通道,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城市快速路體系。
4.隴海路高架快速路工程。隴海路高架西起西南繞城高速、東接京珠高速,全長25公里,全線雙向高架6車道。其中一期工程規劃西起西三環、東到107輔道(107輔道高架至鄭州東站),全長約18.5公里。計畫2012年完成前期工作,2014年底竣工。工程東西向均直接與城市外部高速公路出入口相聯繫,承擔中心城區的交通疏散和轉換功能,對加快鄭州西部地區、高新區的發展,進一步提升鄭州東部地區的城市功能、最佳化老城區的交通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5.金水路、花園路準快速化工程。開工建設紫荊山-花園路立交二期工程隧道、經三路-城東路隧道、未來大道下穿金水路隧道、東明路下穿金水路隧道,完成黃河路下穿鐵路編組站隧道工程建設,完善區域分流和交通微循環,增強金水路東西向通行能力,金水路準快速化工程預計201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實施花園路兩側南北向的經二路、東明路等道路的打通工程和東風渠4座橋樑建設,分流花園路南北向交通壓力。建設東風路、黃河路、農業路下穿花園路,紫荊山路下穿東西大街、紫荊山路下穿隴海路,紫荊山路下穿航海路、京廣鐵路等立交工程,提高花園路整體通行效率,預計2014年底投入使用。同時,配合“支路右進右出、尖峰時段主次幹道限左”的交通組織形式,確保金水路、花園路主流交通的暢通。
6.16個高速公路出入口工程。以全國和中原經濟區公路網規劃為依託,2012年重點推進16個高速出入市口工程中尚未開工的107輔道與連霍、中原路與西南繞城、鄭新快速通道與西南繞城等互通立交及連線線項目。
7.10條都市區快速路工程。強化都市區快速通道網路延伸、輻射,積極推進交通一體化發展。2012年全部開工建設市域內10條放射性快速通道,年底前實現鄭汴物流通道、鄭新快速通道等5條在建項目共165公里通車目標,2013年實現5條新建項目部分路段通車,力爭2014年10條快速通道全部通車,形成430公里的都市區骨幹路網框架,強化中心城區與外圍組團及新城之間的道路交通聯繫。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都市區次級骨幹路網,三年內計畫開工建設通往新市鎮道路50條,總計566公里;通往新型社區道路160條,總計767公里。
8.“兩環十七放射”生態廊道改造提升工程。“兩環十七放射”即鄭州市中心區域“環形加放射”快速路網體系。“兩環”為三環路、四環路。“十七放射”指從三環向外輻射的十七條放射道路,分別是金水東路、商都路、機場高速、鄭新路、中州大道南段及北段、大學南路、嵩山南路、鄭密路、航海西路、中原西路、鄭上路、化工路、科學大道、江山路、京廣快速南延線及北延線。“兩環十七放射”道路總長度365公里,是完善城市組團、產業集聚、新型社區和引領項目、發展經濟、改善環境的重要基礎設施,是鄭州市重要的交通道路網和出入市口。
2012年年初以來,在提升“兩環十七放射”道路建設的同時,對兩側50米內違章和臨時建築實施拆遷,按照生態環保的出行理念,規劃50米內構建綠廊加漫步道體系,融入人行步道、腳踏車道、公交港灣、綠島加油站等公建設施綜合體。達到“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的交通景觀效果。
9.支線路網工程。完善中心城區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網系統,提高中心城區道路系統整體承載和微循環能力。2012~2014年總計劃修建175條道路(詳見附屬檔案),總長度200公里,中心城區基本形成路網結構合理,通達性較高的交通服務體系。
10.停車場建設工程。在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區域,因地制宜的規劃布局立體停車場,將停車場納入市政設施建設和市、區兩級財政預算,形成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相互結合的建設模式,以“小而多”的機械式立體停車為主,強化停車場建設。2012年完成5萬個停車位建設,三年內累計新增停車泊位12萬個以上。
交通管理
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學合理的交通組織、指揮控制和交通需求管理體系。依託格線化城市管理機制,做到交通組織與交通信號配時最佳化同步,執法管理與隊伍建設協調,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實現建成區道路通行秩序明顯改善,通行能力明顯提高。
1.加快智慧型化交通管理系統建設。建立完善的鄭州市城市智慧型交通管理系統,全面推進智慧型交通“一個中心、兩個平台及十大系統”建設。建成能夠適應鄭州市城市發展,形成快速反應、應急聯動的現代化交通管理體系,全力確保交通更加安全、有序、暢通,市民出行更加方便、高效、快捷。
2.依法嚴格交通管理。通過嚴格管理、嚴厲整治、嚴格處罰等措施,進一步深化違法行駛車輛規範治理、機動車亂停亂放等專項整治,在二環內商業繁華區域、“兩環十七放射”等重要路段實行禁停,加大對道路交通秩序亂點、難點的治理力度,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守法率明顯提升。
3.加強高峰期間的交通管控。根據交通流量流向,早晚高峰期對“四橋一路”等主要道路實行合理分流和限行。早高峰期,重點限制車輛在中原路與嵩山路口向北方向、建設路與嵩山路口向東方向、中原路與大學路口向北方向、河醫立交二層向解放路方向、紫荊山路與順河路口向北方向行駛。晚高峰期,重點在中州大道金水路立交橋相關路口合理限制車輛向金水西路方向行駛,在中州大道黃河路立交橋向黃河路方向分流車輛、限制車輛向南方向行駛。實施花園路、紫荊山路、中原路、建設路、農業路等主幹道兩端和三環、四環沿線主要路口尖峰時段分流措施。進一步擴大市區交通主幹道實施“禁左”、“禁右”路口的數量,限制進入主幹道交通流量,減少平交路口交通衝突點,減輕主幹道交通壓力。
4.適時調整禁行禁停區域。根據建成區範圍的不斷擴大和市區道路及交通流量變化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貨運車輛的禁行範圍和時間,削減白天中心城區的交通總量,均衡道路資源,提高道路利用率。在二環線內的繁華商業區和建成區主幹道周邊區域進一步嚴格道路範圍內的禁止停放機動車的管理。
5.擴大單向交通組織範圍。針對繁華區域擴大實施區域單向交通組織範圍。緯二路、緯四路打通後進行配對單向交通組織,黃河路與緯五路結合路網結構完善情況,在花園路至姚寨路段實行單向交通組織。同時,對京廣快速路等新建道路原有周邊單向交通路網進行調整布局。
6.實施信號配時精細化控制。採取信號自適應控制與人工干預相結合、幹線與區域協調控制相結合的方式,精細化幹線、區域與時段控制。在現有控制方向的基礎上,早、晚高峰綠波方向不變,實行大通道綠波,其它時段按區間聯控方式,避開節點,統籌雙向,降低周期;增加平峰和夜間2到3個信號一組設定雙向短綠波;採用不飽和設計原則,通過增設出城方向放行相位和時間,保證出城順暢,進城放慢,減少市區內流量飽和現象,保持流量總體平穩,做到信號配時的科學合理。
7.建設車輛誘導系統。重點針對二七廣場區域、火車站及周邊區域、市級行政區域、紫荊山立交區域、花園路與農業路交叉口周邊等五個區域內的52個停車場,實時發布停車場車位動態信息,對進入該地區的車輛加以誘導。進一步完善行車誘導系統,新增誘導屏22塊,市區達到100塊,並在三年內逐步搭建成完整的交通誘導系統,減少路網中無效交通。
8.完善交通監控和流量檢測系統。在中州大道、省體育中心周邊和城區次幹道,增加100個監控點位,用於滿足日常路面管理需求,消除管控盲區。根據智慧型交通系統在一線套用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將新增檢測點位1000處,為交通誘導和評估提供基礎支撐。
9.完善停車差異化收費機制。積極推動機動車停放服務差別化收費體系的調整和完善,合理調整區域設定和收費標準,發揮經濟槓桿的調節作用,減少中心城區、繁華區域車流量、提高停車位周轉率,使公共道路停車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10.提高交通事故快速處置能力。強化交通事故全員接警工作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派警方式和勤務模式,提高事故現場處置效率,大力推行交通事故快速處理辦法,力爭適用快速處理辦法事故的處理率達到85%以上,因交通事故引發的交通擁堵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最佳化中心城區
加快都市區發展,實現由“單中心”向“一主、三區、四組團(注釋4)、三十八個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二十七個新市鎮和一百八十二個新型農村社區、五十六個歷史文化風貌特色村”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型四級城鎮體系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轉變。形成舊城提升和新區(新組團)開發建設的良性互動,改善舊城區生活環境,發展高端服務業。
1.加快新組團建設。堅持組團功能最佳化的都市區發展戰略。區分產業差異、明確發展定位、突出比較優勢、彰顯城市特色,積極推進多功能區複合發展。通過組團功能最佳化,實施組團產業承接,最佳化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分散人口和產業集聚,有效疏解交通流量。
2.最佳化中心城區功能。全面加快中心城區市場、工業企業、倉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四個外遷”工作。力爭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心城區177家商品交易批發市場、40個工業企業、69個倉儲單位和長途客運站外遷規劃的各主體功能組團,引導鼓勵一批省市機關、事業單位遷入新規劃的公共文化行政服務區,帶動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
文明出行
1.強化全民文明交通素質教育。市區中國小將文明交通作為學生素質教育必修課,納入素質教育體系。在全社會開展文明交通基礎知識普及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民文明交通意識。
2.積極引導市民文明出行。以社區、單位和格線化城市管理為依託,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文明交通教育渠道,發動黨員幹部帶頭文明出行。
3.紮實開展文明交通志願者活動。不斷發展文明交通志願者隊伍,示範作用、引導作用、協作作用發揮明顯,並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
4.積極倡導綠色健康出行。引導市民開展“少開車,更健康;少添堵,更快樂”的出行觀念。大力倡導30分鐘健康生活圈和15分鐘綠色公務圈。倡導在3公里或20分鐘路程內,首選乘坐公車或騎腳踏車出行;在2公里路程的健康生活圈和1公里內的綠色公務圈內,首選走路步行方式出行。
解決好交通擁堵問題,是打造暢通有序、繁華現代、生態宜居的鄭州都市區的需要,是全市人民的福祉所在,已經成為社會各屆的廣泛共識。在今後工作中,鄭州市委、市政府將緊緊圍繞“域外樞紐、域內暢通”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和全市人民一道,本著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以只爭朝夕的工作狀態,把綜合交通發展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