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景谷道西北行,接沓中陰平道;東南行至白水縣與古牛道銜接, 北去中原;南由馬鳴閣棧道至葭蔭入劍門關達成都;折西經故青川城去龍州(今平武)、松州(今松潘);是古蜀道之一。漢白水縣,是秦、隴、蜀之間的交通樞紐。
蜀漢時期,諸葛亮奪天水諸郡,以南鄭(今漢中)、武都為據點,五伐中原,姜維囤軍沓中,軍旅往來,金由馬鳴閣道經景谷道達隴南及秦西諸郡(《三國志》、《武備志》)。魏景元四年(263),鄧艾自陰平道由景谷道旁入,一舉滅蜀。故景谷道在蜀漢時期,名噪一時。至今故跡猶存。
漢唐時期,曾是蜀錦、川茶的運銷路線。根據馮漢鏞《唐、五代時劍南道的交通路線考》載:“從青川城入蕃界,徑抵故松州城”(《舊唐書.王涯傳》)。是唐、五代時期的商品運輸的主要

宋熙寧五年(1061年)立茶法(專賣法),設茶馬司(專管機構),以茶易馬。青川茶壩曾設茶場。川茶在階、文一帶的交易市場中,已占有相當大的畢比重。這時又發展了從武都經洛塘至姚度入川的另一條步道。
明、清時期,上述部分路線改為馱運,統稱川甘馱運道。清雍正年間(1723-1734年)為驛道,由白水鋪西北行接碧口塘、玉枕驛。據《中國之交通》(葛縷成著)云:“自昭化沿白水江入甘肅武都而至臬蘭(今蘭州),為清代大路。”當時以北京為中心,分全國道路為三級,即馬大路面(京城至省會)、大路(省會或馬大路通往各重要城市的支線)、小路(地方各市鎮的道路)。民國時期,沙洲(白水)、姚度仍是這條路上的水陸交通碼頭,今發展為川甘國道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