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Prulifloxacin)化學名稱為:(±)-6-氟-1-甲基-7-[4-(5-甲基-2-氧-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1-哌嗪基]-4-氧-4-氫-[1,3]噻嗪[3,2-α]喹啉-3-羧酸,黃色或略黃色粉末,分子式為C21H20FN3O6S,分子量為461.46300,密度為1.62 g/cm3,沸點為633.2ºC at 760 mmHg

基本信息

化合物簡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普盧利沙星

中文別名:普盧利沙星;6-氟-1-甲基-7-[4-(5-甲基-2-氧代-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1-哌啶基]-4-氧代-4H-[1,3]硫氮雜環丁烷並[3,2-a]喹啉-3-羧酸;6-氟-1-甲基-7-{4-(5-甲基-2-氧代-1,3-二噁茂烷-4-基)-甲基-1-哌啶基}-4-氧代-1H,4H-[1,3]噻啶並[3,2-A]-3-喹啉羧酸;

英文名稱:Prulifloxacin

英文別名:nm441;Sword;Quisnon;SEA BUCKTHORN P.E;

CAS號:123447-62-1

分子式:CHFNOS

分子量:461.46300

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

結構式:

精確質量:461.10600

PSA:134.43000

LogP:2.64270

物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黃色或略黃色粉末

密度:1.62 g/cm

沸點:633.2ºC at 760 mmHg

閃點:336.8ºC

折射率:1.698

蒸汽壓:1.77E-20mmHg at 25°C

用途

喹諾酮類抗生素。

化合物相關藥品說明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 普盧利沙星片

【英文名稱】 Prulifloxacin Tablets

【漢語拼音】 Pu Lu Li Sha Xing Pian

成份:

主要成份:普盧利沙星。

化學名稱為:(±)-6-氟-1-甲基-7-[4-(5-甲基-2-氧-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1-哌嗪基]-4-氧-4-氫-[1,3]噻嗪[3,2-α]喹啉-3-羧酸

分子式:C21H20FN3O6S

分子量:461.46

所屬類別:

化藥及生物製品 >> 抗微生物藥 >> 抗細菌藥 >> 喹諾酮類

性狀:

本品為淡黃色片。

適應症:

用於治療對普盧利沙星活性主體(Ulifloxacin)敏感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腸球菌、莫拉克斯氏
菌、大腸菌、志賀桿菌、沙門氏菌(傷寒菌、副傷寒菌除外) 、檸檬酸菌、克雷伯氏菌、腸桿菌、沙雷氏菌屬、變
形桿菌、霍亂菌、流感菌、綠膿菌、消化鏈球菌引起的下列感染:

淺表性皮膚感染症(急性淺表性毛囊炎、傳染性膿痂疹)、深層皮膚感染症(蜂窩織炎、丹毒、癤、癤腫症、癰、化膿性甲周炎)、慢性膿皮症(感染性皮脂腺囊腫、化膿性汗腺炎、皮下膿腫);

肛門周圍膿腫、外傷和燙傷以及手術創傷等淺表性繼發性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瀰漫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纖維病、支氣管哮喘等)和肺炎;

膀胱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

膽囊炎、膽管炎;

感染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沙門氏病、霍亂;

子宮內感染、子宮附屬檔案炎;

眼瞼炎、麥粒腫;

中耳炎、副鼻竇炎。

1.

淺表性皮膚感染症(急性淺表性毛囊炎、傳染性膿痂疹)、深層皮膚感染症(蜂窩織炎、丹毒、癤、癤腫症、癰、化膿性甲周炎)、慢性膿皮症(感染性皮脂腺囊腫、化膿性汗腺炎、皮下膿腫);

2.

肛門周圍膿腫、外傷和燙傷以及手術創傷等淺表性繼發性感染;

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瀰漫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纖維病、支氣管哮喘等)和肺炎;

4.

膀胱炎、腎盂腎炎、前列腺炎;

5.

膽囊炎、膽管炎;

6.

感染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沙門氏病、霍亂;

7.

子宮內感染、子宮附屬檔案炎;

8.

眼瞼炎、麥粒腫;

9.

中耳炎、副鼻竇炎。

用法用量:

口服。通常成年人一次0.2g,一日2 次。根據症狀可適當調整劑量,但一次用量不得超過0.3g。
對肺炎、慢性呼吸器官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患者,一次0.3g,一日2 次。

不良反應:

據資料介紹,在進行安全性評價的2936 例患者中,共有131 例(4.46%),172 件副作用發生,主要為腹痛、腹瀉、噯氣等。在臨床檢查值變化方面,2584 例患者中共有148 例(5.73%),240 件異常變化發生,主要包括AST、(GOT)及ALT(GPT)升高等。

本品可能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下:① 休克、過敏樣症狀(發生頻率不明)。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全身發紅、蕁麻疹、面部浮腫等,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② 伴腎功能迅速惡化的橫紋肌溶解症(0.1%以下),其特徵有肌肉疼痛、脫力感、CK(CPK)升高、血及尿液中肌紅蛋白升高。如出現異常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③ 低血糖(頻率不明,老年患者、腎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較易出現)、意識障礙、痙攣、全身倦怠感等。如出現這類情況,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本品同其他新喹諾酮類抗菌藥一樣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下: 據報導,其他新喹諾酮類抗菌藥可引起以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0.1%),故使用時應密切觀察,如出現異常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① 皮膚黏膜孔症(Stevens-Johnson 症)、中毒性表皮壞死症(Lyell 症); ② 全血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缺乏症,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 ③ 急性腎功能不全等重症腎功能不全; ④ 肝功能不全、黃疸; ⑤ 心室頻率加快(包括Torsades de pointes)、QT間期延長; ⑥ 跟腱炎,腱斷裂等腱障礙(症狀為腱周圍疼痛、浮腫); ⑦ 伴有假膜性大腸炎性便血的重症大腸炎(症狀:腹痛、反覆腹瀉等); ⑧ 間質性肺炎(症狀: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胸部X線異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等);(處理方法: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 ⑨ 痙攣; ⑩ 精神錯亂、抑鬱等精神症狀; ⑪ 血管炎。

本品可能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 本品可能會引起以下不良反應,如出現這類異常,根據症狀應採取停止給藥以及適當的處理措施。

1.

本品可能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下:① 休克、過敏樣症狀(發生頻率不明)。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全身發紅、蕁麻疹、面部浮腫等,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② 伴腎功能迅速惡化的橫紋肌溶解症(0.1%以下),其特徵有肌肉疼痛、脫力感、CK(CPK)升高、血及尿液中肌紅蛋白升高。如出現異常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③ 低血糖(頻率不明,老年患者、腎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較易出現)、意識障礙、痙攣、全身倦怠感等。如出現這類情況,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2.

本品同其他新喹諾酮類抗菌藥一樣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如下: 據報導,其他新喹諾酮類抗菌藥可引起以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0.1%),故使用時應密切觀察,如出現異常應停止給藥,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① 皮膚黏膜孔症(Stevens-Johnson 症)、中毒性表皮壞死症(Lyell 症); ② 全血細胞減少症、粒細胞缺乏症,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 ③ 急性腎功能不全等重症腎功能不全; ④ 肝功能不全、黃疸; ⑤ 心室頻率加快(包括Torsades de pointes)、QT間期延長; ⑥ 跟腱炎,腱斷裂等腱障礙(症狀為腱周圍疼痛、浮腫); ⑦ 伴有假膜性大腸炎性便血的重症大腸炎(症狀:腹痛、反覆腹瀉等); ⑧ 間質性肺炎(症狀: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胸部X線異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等);(處理方法: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 ⑨ 痙攣; ⑩ 精神錯亂、抑鬱等精神症狀; ⑪ 血管炎。

3.

本品可能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 本品可能會引起以下不良反應,如出現這類異常,根據症狀應採取停止給藥以及適當的處理措施。

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

禁忌:

對本品有過敏史的患者、妊娠及可能妊娠的婦女(參照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給藥項)、兒童(參照兒童給藥項)、以及正使用芬布芬、氟聯苯丙氨酸+頭孢氨呋肟以及氟聯苯丙氨酸的患者(參照藥物相互作用項)禁用。

注意事項:

1、 使用本品時,為防止出現耐藥菌,原則上應確定細菌敏感性,給藥時間應為治療疾病所需要的最小期限。

2、 使用本品時應遵守規定的用法和用量,給藥時間應為治療疾病所需要的最小期限(參見其他注意事項2)。

3、 以下患者應慎重給藥:

1)高度腎功能不全患者(由於持續保持較高血藥濃度,應減少給藥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參見藥代動力學);

2)有癲癇等痙攣性疾病或這類病史的患者;

3)老年患者(參見老年患者用藥)。

4、 其他注意事項:

1)在動物實驗中(幼鼠及幼犬)發現關節異常;

2)在動物實驗中(猴),長期(52周)給藥在眼部(視網膜、色素上皮)發現ulifloxacin的蓄積;

3)在無酸性等胃酸持續保持顯著較低的患者中,由於胃內pH的升高,使本品的溶解性下降,吸收降低。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妊娠或具有正在妊娠可能性的婦女禁用本品(關於妊娠期給藥的安全性尚未確立)。

哺乳期婦女最好不使用本品,如果必須服用,應停止哺乳(據報導,在大鼠動物實驗中,本品可進入乳汁)。

1.

妊娠或具有正在妊娠可能性的婦女禁用本品(關於妊娠期給藥的安全性尚未確立)。

2.

哺乳期婦女最好不使用本品,如果必須服用,應停止哺乳(據報導,在大鼠動物實驗中,本品可進入乳汁)。

兒童用藥:

對本品在出生時體重偏輕兒,新生兒,嬰兒,幼兒及兒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確立,不得用藥(參見其他注意事項)。

老年用藥:

在老年患者的藥代動力學試驗中,發現藥物的半衰期延長,可能使藥物在血液中持續保持較高的濃度,故因慎重給藥,減少給藥劑量或間隔給藥。

藥物相互作用:

本品禁與下列藥物合用:

藥物:芬布芬;氟聯苯丙氨酸+頭孢氨呋肟;氟聯苯丙氨酸 症狀:可能引起痙攣,如發現這類症狀,應停止給予兩類藥物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機制:增強本品與GABAA受體結合的阻礙作用,誘發痙攣。

本品與下列藥物合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藥物:氨茶鹼及氨基茶鹼等 症狀:本品使血中茶鹼的濃度升高,增強其作用,如合用時應採取包括降低茶鹼劑量等適當措施。 機制:因產生輕度的CYP1A阻礙作用,抑制茶鹼在肝中的代謝,使其在血中的濃度升高。對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應予特別注意。 藥物:苯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但與芬布芬有合用禁忌);二氯苯胺苯乙酸等,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但與氟聯苯丙氨酸+頭孢氨呋肟,氟聯苯丙氨酸有合用禁忌);苯酮苯丙酸等。 症狀:有可能引起痙攣,如發現症狀,應停止給予兩類藥物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機制:增強本品與GABAA受體結合的阻礙作用,誘發痙攣。有癲癇等痙攣性疾病或這類病史的患者、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特別注意。 藥物:含有鋁及鎂的抗酸劑,鐵劑,含鈣製劑 症狀:可能會減弱本品的作用,如果需要使用這類製劑,應在給予本品兩小時後服用。 機制:與這類製劑中的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阻礙藥物的吸收。 藥物:H-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 症狀:可能會減弱本品的效果。 機制:這類製劑會使胃中的pH值升高,降低本品的溶解性,降低藥物的吸收。

1.

本品禁與下列藥物合用:

藥物:芬布芬;氟聯苯丙氨酸+頭孢氨呋肟;氟聯苯丙氨酸 症狀:可能引起痙攣,如發現這類症狀,應停止給予兩類藥物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機制:增強本品與GABAA受體結合的阻礙作用,誘發痙攣。

2.

本品與下列藥物合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藥物:氨茶鹼及氨基茶鹼等 症狀:本品使血中茶鹼的濃度升高,增強其作用,如合用時應採取包括降低茶鹼劑量等適當措施。 機制:因產生輕度的CYP1A阻礙作用,抑制茶鹼在肝中的代謝,使其在血中的濃度升高。對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應予特別注意。 藥物:苯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但與芬布芬有合用禁忌);二氯苯胺苯乙酸等,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但與氟聯苯丙氨酸+頭孢氨呋肟,氟聯苯丙氨酸有合用禁忌);苯酮苯丙酸等。 症狀:有可能引起痙攣,如發現症狀,應停止給予兩類藥物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 機制:增強本品與GABAA受體結合的阻礙作用,誘發痙攣。有癲癇等痙攣性疾病或這類病史的患者、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特別注意。 藥物:含有鋁及鎂的抗酸劑,鐵劑,含鈣製劑 症狀:可能會減弱本品的作用,如果需要使用這類製劑,應在給予本品兩小時後服用。 機制:與這類製劑中的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阻礙藥物的吸收。 藥物:H-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 症狀:可能會減弱本品的效果。 機制:這類製劑會使胃中的pH值升高,降低本品的溶解性,降低藥物的吸收。

藥理作用

本品為喹諾酮類抗菌藥。本品為前體藥物,在體內經血清酶催化水解得到的活性成份(ulifloxacin),其敏感菌為葡萄球菌,淋球菌,肺炎球菌,腸球菌,莫拉克斯氏菌,大腸菌,志賀桿菌,沙門氏菌(傷寒菌、副傷寒菌除外)、檸檬酸菌,克雷伯氏菌,腸細菌,沙雷氏菌屬,變形桿菌,霍亂菌,流感菌,綠膿菌,消化鏈球菌屬。本品的作用機制是以高濃度進入細菌體內,抑制DNA螺旋酶的活性發揮殺菌作用。

毒理研究

遺傳毒性:本品細菌回復突變實驗、人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及小鼠微核試驗結果均為陰性。

生殖毒性:兔胎兒器官形成期試驗中,本品劑量100mg∕kg未發現致畸作用。大鼠妊娠前和妊娠初期給藥劑量1000mg∕kg,圍產期、哺乳期給藥劑量300mg∕kg對動物的生殖未見明顯影響。

藥代動力學:

據文獻資料介紹,本品的藥代動力學試驗結果如下:

(1)血藥濃度:本品口服後從小腸上部吸收,是在腸道組織、門靜脈血中以及通過肝臟時遇水分解,以活性主體ulifloxacin分布於全身,給予健康成人空腹口服單劑量132.1,264.2和528.4mg後血漿中的ulifloxacin濃度如圖1所示,藥代動力學參數如表1所示。

※本品批准的一次用量為264.2~396.3mg。

圖1 健康成人口服單劑量普盧利沙星後血漿中的ulifloxacin濃度

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

(2)蛋白結合:採用限外過濾法測定與人血清蛋白的結合率,ulifloxacin濃度在0.1~10ug/ml範圍內的結合率為50.9~52.1%(體外)。

(3)分布:患者口服264.2mg後前列腺、膽囊、女性性器官、皮膚組織、耳鼻咽喉組織、眼組織、痰液中ulifloxacin最高濃度為1.21~8.25μg/g(ml),與血清濃度的比值為1.79~58.2,顯示良好的分布率。

(4)代謝、排泄:本品在腸道組織中,門靜脈血中以及肝臟組織內主要被代謝成ulifloxacin,在血漿及尿液中發現ulifloxacin的哌嗪結構部分被修飾化物以及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物等代謝產物。健康成人給予132.1和264.2mg本品後24小時內尿液中ulifloxacin累積排泄率分別為43.1和36.2%,重複給藥未發現有蓄積性。

(5)腎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的藥代動力學

腎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餐後口服單劑量264.2mg本品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見表2和表3,腎功能不全患者及老年患者與健康成人比較,血清中ulifloxacin濃度的半衰期延長,AUC增大,尿液中ulifloxacin的累積排泄率降低。

普盧利沙星 普盧利沙星

註:上述數據中,普盧利沙星132.1mg,相當於活性成份100mg;普盧利沙星264.3mg,相當於活性成份200mg;普盧利沙星396.3mg,相當於活性成份300mg;普盧利沙星528.4mg,相當於活性成份400m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