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43年,當普利茲獎委員會設立全美最佳音樂獎項時,美國各類音樂流派正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爵士樂正處於活躍時期,擁有象愛靈頓公爵、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喬治.格什溫這樣的傑出人物;藍調音樂也蓬勃向上,湧現出了像泥漿樂隊(Muddy Waters)這樣的天才;百老匯更是創造出了流傳至今的流行經典《俄克拉荷馬》,描述了同樣出現於1943年的羅傑斯和漢默斯頓的音樂,但普利茲獎卻只關注一種:古典音樂。從那至今五十餘年來,古典音樂確實占據了統治地位,儘管音樂領域依然多姿多彩,出現了象邁爾斯.戴維斯、鮑勃.迪蘭、詹姆斯.布朗、約翰.柯特萊恩這樣的大人物,汽車城時代和經歷了從搖滾樂到說唱樂的流派更新。
評獎
評獎指導方針,鼓勵更多的新生力量講如百老匯、爵士樂和電影音樂等加入普利茲獎的評選範疇,其中一大顯著變化是不再將參選作品局限於現場演出,而是擴大到唱片範疇;參選者不必提交樂譜,評選委員會原來由四名作曲家和一名評論家組成,現在的成員則包括三名作曲家和其它不同專業的音樂專家,如樂隊指揮、音樂家等等。
前普利茲評選委員會委員、爵士作曲家、印第安那大學著名音樂學家大衛.貝克教授說,“擴大參選作品的種類十分必要。委員會對兼容並納所有的音樂流派進行了深思熟慮,對爵士樂的開放首當其衝,目前對百老匯和電影音樂還有一些限制,但爵士樂參選作品將有大幅增加。”他開玩笑說,“到現在這個時候,布里特尼.斯皮爾斯(小甜甜)還沒遞交作品參選呢。”
2009年普利茲獎
美國作曲家史蒂夫·里奇(steve reich)憑藉《雙六重奏》(double sextet)獲得音樂類獎,獎金為1萬美元。這部作品被評審認定展現出將爆發性能量傳導給大型音樂的能力,充滿了大師級的掌握力,並持續誘惑人的聽覺。
《雙六重奏》由布西與霍克斯公司發行,這部作品於2008年3月26日在維吉尼亞州的里奇蒙大學進首演。這部時長22分鐘的作品由里奇於2007年10月完成。在《雙六重奏》中,有兩個對等的六重奏,都由長笛、單簧管、電顫琴、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組成。里奇對自己的作品得到評審的認同非常高興:“我並不完全覺得這是一個驚喜,因為我認為《雙六重奏》是我本人最好的作品之一。我很高興普利茲獎的評審們也這么認為”。
其他被提名此獎的作品還有音樂家唐·拜倫(don byron)的《鋼琴獨奏練習曲》、哈羅德·梅爾澤(harold meltzer)和他的作品《布里昂》。
普利茲獎背景知識
2010年度普利茲獎獲獎名單12日公布,網路媒體首次捧得普利茲獎:《華盛頓郵報》獨攬4項大獎。網路媒體在傳播中,越來越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此次網路媒體捧得普利茲獎,更是有力的說明了網路媒體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引領著一場傳媒界的革命。 |
約瑟夫·普利茲| 普利茲獎| 普利茲優異公眾服務獎| 普利茲普通新聞報導獎| 普利茲國內報導獎| 普利茲國際報導獎 | 普利茲調查性報導獎| 普利茲釋義性新聞獎| 普利茲專業性新聞獎| 普利茲社論寫作獎| 普利茲漫畫創作獎| 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 普利茲特寫攝影獎 | 普利茲評論獎| 普利茲批評獎| 普利茲特稿寫作獎| 普利茲小說獎| 普利茲戲劇獎 | 普利茲歷史獎| 普利茲傳記獎| 普利茲詩歌獎| 普利茲非小說類作品獎| 普利茲音樂獎| POLITICO.COM| 吉姆·范德海 | 普利茲獎委員會|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西格·吉斯勒| 海恩斯·詹森| 西摩·托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