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晉察冀根據地](/img/2/777/nBnauM3X0QzM2IzN2YjN3YTM0QTM5ETM4ITMxADMwAzMxAzL2Y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發展
![晉察冀根據地紀念館](/img/1/f50/nBnauM3XyETN4ADOzYjN3YTM0QTM5ETM4ITMxADMwAzMxAzL2Y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38年2月、4月和7月,晉察冀軍區為了發展抗日根據地和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對平漢、平綏、正太鐵路進行三次破襲作戰,給日、偽軍以重大殺傷,並擴大了抗日武裝力量。9月下旬,日軍出動5萬多人的兵力,對五台、淶源、阜平等地區發起圍攻,企圖分割抗日根據地,打擊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尋殲軍區主力。晉察冀軍區依據基本的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依靠人民民眾,實行堅壁清野,以小部隊不斷襲擾、消耗、疲睏敵人,主力部隊靈活轉移,選擇有利戰機集中殲敵一股或一部。敵人因找不到八路軍主力和固定的陣地而撲空,並不斷遭到襲擊。在一個多月的反圍攻作戰中,晉察冀軍區在第一二0師部隊的配合下,共斃傷俘日、偽軍5000餘人。日軍雖占據六座縣城,但八路軍仍然控制著廣大鄉村,保衛了根據地。
冀中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也迅速發展起來。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派軍事幹部到河北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10月初,國民黨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向冀南撤退,該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共產黨員)同中共地方組織取得聯繫,向部隊提出“北上抗日,到敵後打游擊”的主張,率領團部及兩個營脫離原建制,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同當地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會合,奠定了擴大和鞏固冀中抗日武裝及根據地的基礎。1938年5月初,中共冀中省委(同年8月後改稱冀中區委)成立,黃敬為書記。冀中的抗日武裝部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並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縱隊司令員兼軍區司令員。同時成立冀中區統一的政權領導機關--冀中區政治主任公署,呂正操任主任。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冀東戰略位置的重要性。1937年10月,李運昌被派到冀東,與中共京東特委負責人胡錫奎等配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來的紅軍幹部協助下,開辦游擊戰爭訓練班,培養軍事幹部。12月,在中共河北省委和冀東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華北人民武裝抗日自衛委員會冀東分會,並組建游擊隊,在遷安、遵化等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2月,毛澤東指示:紅軍可出動一部於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接著,晉察冀軍區派第一軍分區鄧華支隊向北平以西地區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政權。5月,活動在晉西北的宋時輪支隊轉調平西,同鄧華支隊合併,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治委員。6月初,第四縱隊從平西出發,經平北向冀東挺進。7月,在中共冀熱邊特委領導下,冀東人民舉行抗日武裝大起義,除各地農民外,有開灤各礦工人7000多人參加。到8月中旬,各縣參加起義的達20多萬人,組成7萬餘人的武裝部隊。第四縱隊和在起義中成立的冀東抗日聯軍,先後攻克許多重要集鎮和若干縣城,一度截斷北寧鐵路交通,給冀東的敵偽政權以沉重打擊。
8月中旬,八路軍第四縱隊與冀東抗聯勝利會師。8月27日,第四縱隊、中共冀熱邊特委、冀東抗聯主要領導人在遵化縣鐵廠鎮舉行會議,肯定冀東大起義的勝利,同時指出起義部隊中存在的問題。會議提出,要建立統一的領導和指揮,抓緊整頓部隊,開闢冀察熱遼抗日根據地。此時,日軍開始部署“圍剿”冀東。10月8日,第四縱隊黨委、中共河北省委、冀熱邊特委和冀東抗聯主要領導人在豐潤縣九間房舉行會議,決定第四縱隊和冀東抗聯向平西轉移。這個決定是不正確的。它不符合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關於要堅持創造冀熱察邊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由於對敵人進攻的形勢估計過於嚴重,忽視自己的有利條件,因而未能更好地保持起義勝利的成果。結果,部隊在西撤途中遭到敵人的圍追堵截,損失很大。10月下旬,李運昌率領冀東抗聯剩下的部隊2000餘人返回豐潤、灤縣、遷安地區,與原來留守的部隊一起,繼續堅持冀東的游擊戰爭,為開闢冀熱遼根據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