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雞

春雞

立春,民間又稱為“打春”,作為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氣之一,古代人們往往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今天的魯西南、冀中一帶農村,有給小孩子戴”春雞”討吉利的習俗,俗稱“戴春雞兒”。人們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春雞”飾品,戴在小孩的衣袖或者帽子上,為兒童祛病禳災,祈求兒童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民俗寓意

一名頭戴“春雞兒”的孩子 一名頭戴“春雞兒”的孩子

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立春節一般在春節前後,早些時候剛進臘月,家有孩子的農家婆媳,便從針線筐兒里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 剩下的花布頭兒,開始縫製春雞兒。

民俗上,一般是村里或者是家裡的老人縫製春雞。魯西南有些地區還會特意請孩子們未出嫁的姑姑輩的姑娘給孩子縫製春雞。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兒,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為什麼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祥之意。其次,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徵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再者,民俗上有雞能食五毒之說,給小孩子們佩戴春也有驅邪攮災之意。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飢)荒之苦。

一般來說,立春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帶的春雞越多,說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製作

布藝縫製的春雞 布藝縫製的春雞

1、正方形的小花布對角折,沿邊縫,不要全部縫住,留下一寸的長度,把花布翻出來。

2、然後填上絲綿,在縫好的一角縫上眼睛和雞冠

3、另外留有一寸的開口的一角,塞上剪好的彩色“布條尾巴”,

4、用水泡黃豆,泡軟了串起來縫上的。

老輩人展示手工縫製的“春雞兒” 老輩人展示手工縫製的“春雞兒”

春雞兒做起來很簡單,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布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春雞兒的雛形便有了。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兒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布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布。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孩子的棉襖袖子挨肩膀兒的位置上。一般男孩兒的春雞兒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孩兒的春雞兒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有縫製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孩子的性別了,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孩子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