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1985年改為5個鎮、10個鄉、163個村、655個自然屯。
2002年3月,對原有鄉、村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改為12個鄉鎮、99個村,8個社區。
截止到2013年6月,明水縣轄5個鎮、7個鄉:明水鎮、興仁鎮、永興鎮、崇德鎮、通達鎮、雙興鄉、永久鄉、樹人鄉、光榮鄉、繁榮鄉、通泉鄉、育林鄉。
地質地貌
1、地質 從地質分區上,明水縣地處吉黑塊斷帶的松遼斷限的北部邊緣,東南與青岡隆起毗連。地質構造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在新構造運動上,表現為以下降為主的升降運動。東北部沖溝較為發育,屬近期仍處於緩慢上升的局部隆起部分。地勢平坦開闊,地表經流不發育。地質形志屬堆積類型。明水東部出露地層大部分為中生界白堊系松花江群四方台組陸相沉積砂礫泥岩,西部為新生界第三系下三統依安組的砂礫泥岩,沒見出露。地表絕大部分為四紀鬆散沉積物。
地層岩性為水平方向變化規律,自東北向西南由細(亞粘土)變粗(亞砂土),成一漸變的趨勢。第四紀黃土狀的亞粘土為沖積一洪積層,厚度變大,分布廣泛,掩蓋在第二紀地層之上;西部大部分為上更新世紀和全新世紀沖積層,閉流窪地中分布著大面積的全新統湖沼沉積層。全縣第三紀、白堊紀地層埋藏較淺,第四紀的沉積物的厚度變化規律是東北薄(4—5米)向南增厚可達50米左右,向西可達60米以上。
2、地貌 明水縣東部是小興安嶺余脈之克拜丘陵地帶。崗坡連綿起伏,溝壑縱橫交錯。西部屬松嫩平原、平坦開闊,一望無際。全縣海拔平均249.2米,海拔最高程293.6米(永興鎮劉正已屯)。最低程156.7米,(縣西南角通達馬場),高低間差136.9米。地勢是中部高,東西兩側漸低。從永興鎮西部起至雙興東部,有一東南—西北走向的嶺,為松嫩流域的分水嶺。由此嶺向東西兩側漸低,通肯河沿岸和西部草原最低。地勢橫斷面呈不規則形。全縣地貌可分為四種類型區。丘陵崗地區、緩坡漫崗區、低洼平原區、沿河漫灘區。
山脈河流
1、山崗 明水屬平原地區,境內無高山大嶺,東部丘陵地區有幾道較大的漫崗,最大的為甄家崗。從永興鎮西部起,南經團結鄉東部和永久鄉西部至雙興鄉東,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43.5公里,海拔170米至290米左右,是松嫩流域的分水嶺。除此,較為出名的還有單家崗、曹家崗、路家崗、黃家崗、車家崗、戶家崗、張家崗等。
2、河流 明水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兩條。一條是通肯河,為明水與海倫兩縣的界河。發源於海倫縣的井家店林場,流入呼蘭河,全長320多公里,流經本縣光榮、樹人兩鄉。年經流量為50.910萬立方米,到豐雨季節可以通舟。另一條撇拉河,為通肯河支流。發源於拜泉縣南部,流經本縣繁榮鄉與永興鎮、興仁鎮的交界處,全長32公里。在本縣境內河段27公里。年經流量為1.854.05立方米。此外,全縣境內還有自然沖溝14條,其中有4條東流匯入通肯河,西部有一條流入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部還有1條人工開挖的引嫩河,在本縣境內為13.53公里,經流量為30立方米/秒。
氣候特點
明水地處高緯度地帶,距海洋較遠,受海洋影響不大,季節性變化十分明顯,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溫熱多雨;春季降水少,多大風;秋季降水適中,溫涼宜人,霜來早。西部和南部是開闊平原,風速大,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東部和北部是丘陵漫崗地區,風速小,氣溫偏地,降水多。全縣各地氣溫變化情況基本相同,溫差不超過0.3℃。 溫度 全縣氣溫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熱適宜。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20.9℃;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1.9℃。年溫差42.8℃。年平均氣溫2.0℃。最高年4.0℃(1975、1982年)。最低年0.2℃(1956年)。日最高氣溫≥30℃的高溫天氣,出現時間年平均11天,一般在6月下旬到7月末出現;日最低氣溫≤–30℃的低溫天氣,一般在12月下旬到翌年2月上旬出現,主要時段集中在1月的上中旬。每年無霜期在124天左右。 日照 全縣日照時數變化規律不大明顯,各年日照時數相差僅數百小時,最多年內3.066小時,最少年為2.664小時。冬季可照時數少,夏季可照時數多。 降水 受大氣環流和其它各種氣象因素的影響,明水縣年降水量變化很大,形成了多水年和少水年。平均降水量472毫米,最多降水量728毫米(1960年),最少年只有303毫米(1968年)。多水年的降水量為少水年降水量的2.4倍。各季降水量相差懸殊。春季平均降水量56毫米,占降水量的12%;夏季32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8%;秋季73毫米,點年降水量的15%;冬季2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 全縣冬季降雪量是22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5%。年降雪日數28.1天,占全年的7.9%。平均初日在10月9日,終日在翌年4月30日。初終間日204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明水縣土地面積為3.449.218畝,其中耕地面積161萬畝,占總面積的46.7%。本縣土壤共分7個土類,17個亞類,20個土屬,31個土種。本縣耕地基本肥力較好,屬於好的和較好的占48.89%,中等的占35.4%,較低的僅占15.71%,其中機質,全氮含量均屬中等;速效氮含量較高,速效磷偏低;全鉀和速效鉀含量豐富;除鹽土、鹼土外,酸鹼度PH均屬中性。 植物資源 明水的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在西部遼闊的天然大草原里,生長著各種草類和中草藥。在草類中鹼草質量最佳,草味清香,營養豐富,是極好的飼草,這是本縣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東部盛產“東北三寶”之一的靰鞡草和小葉章、三棱草等。
動物資源
本縣境內隨著荒原的大量開墾和人煙的逐年密集,各種野生動物也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已滅跡,但灰狼、狐狸、黃鼬、獐、狍、獾貂、野兔等還有少量,野生禽類有:鴿、烏鴉、喜鵲、燕子、麻雀、啄木鳥、杜鵑、野雞、野鴨等10餘種。境內水庫還出產鯉魚、鯽魚、鰱魚、泥鰍魚等各種魚類;蛙類有青蛙、蟾蜍、哈什螞等。 水資源 本縣境域地表水適中,全縣共有水面10.000畝,占總面積的0.3%。全縣地下水可采量為33.117萬立方米。地下水水質較好,屬無色、無味、無臭;透明的飲用水和灌溉水。酸鹼度在7.0至7.5之間,略高於中性,屬弱鹼性。
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明水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項目開發建設為牽動,繼續深入實施外向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升級,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科學發展思路,全縣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全縣GDP實現9.25億元,同比增長5.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現3.28億元,同比增長47.5%;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4349萬元,同比增長15.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328萬元,同比增長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3337元,同比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35元,同比增長3.5%。 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構築起了以格林工業園、三精工業園為牽動,以食品、醫藥、化工、紡織四大產業為支撐的工業經濟框架體系,保持了工業經濟強勁發展勢頭。全縣共引進到位資金3.5億元,同比增長27.3%,新建續建超千萬元工業項目9個,其中超億元項目2個。全縣工業產值實現9.05億元,同比增長9.8%;工業增加值實現2.73億元,同比增長16.3%。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產業、肉羊產業和勞務產業,促進了農業產業的最佳化升級。全縣肉羊飼養量達到42萬隻,同比增長163.6%;畜牧業產值實現2.17億元,同比增長8.2%;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萬人次,創收1.5億元。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6.32億元。以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對城鄉基礎設施、人民居住環境、辦公環境進行了改造,農機具更新86台(套),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抗旱水源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了“兩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資源,並籌資1450萬元,動工興建了近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綜合教學樓,建設了總面積35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使教學條件明顯改善,為全縣教育和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深入實施外向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加快明水工業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強縣戰略目標,讓廣大海內外人士更多地了解明水縣工業企業。明水縣現有重點工業企業9戶,總占地面積11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9億元,職工3800人。目前已建成三精、格林兩大工業園區,形成了食品、醫藥、化工、紡織四大產業體系框架。
世紀伊始,光明在前,天涯似遠,事業相通,明水縣將以最優惠政策,最寬鬆環境、最優質服務,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到明水考察、洽談、投資、興業。
歷史沿革
遠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更新晚期,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生息、繁衍在黑龍江地區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明水地區的歷史和整個黑龍江地區的歷史一樣,是我們可愛祖國悠久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遠在清朝以前唐虞三代(公元前22世紀至公元前221年),明水之地屬貊;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明水之地屬夫余;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至589年)明水之地面晉時仍屬夫余,南北朝時屬豆莫婁;隋朝時期(公元581年至618年)明水之地屬南宋末;唐朝時期(公元618年至907年)明水之地屬室未都督府;遼、宋、金時期(公元907年至1234年)明水之地屬東親道;元朝時期(公元1206年至1368年)明水之地先後屬乃顏故地、遼陽行省開元路、水達路;明朝時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水之地屬奴兒乾都司兀者右衛;清朝時期明水之地初屬寧古塔將軍;其後屬黑龍江將軍齊齊哈爾副都統依克明安公旗;再後又屬黑龍江將軍通肯河副都統海倫直隸廳;最後分屬於黑龍江省海倫萬之所轄的青岡,拜泉兩縣;民國時期,明水在設治前,分屬黑龍江民政長官公署呼倫道海倫府,後來屬黑龍江巡按使公署龍江道之所轄青、拜兩縣;設治後,屬黑龍江省長公署龍江道;建縣後屬黑龍江省;偽滿時期,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日偽將所統治的地區全境劃為14個省,明水縣歸龍江省(省會設在齊齊哈爾市)。偽滿康德6年(1939年)6月1日,偽“滿洲帝國”又增劃出北安省(省會設在北安),明水縣劃歸北安省;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0月,黑龍江省建立了民主政權,明水縣屬黑龍江省(省會設在安)。
1946年2月,建立了第一個民主政權---明水縣人民政府。1947年2月7日,黑龍江省與嫩江省合併,成立黑嫩省,下設五個區,明水縣屬第三專區(專署設在青岡縣)。1947年9月19日,撤銷黑嫩兩省,恢復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同時撤銷專署,明水縣屬黑龍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49年至1954年明水縣屬黑龍江省。1956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由省直接領導的幾個縣劃歸嫩江地區。明水縣被劃到嫩江地。1960年4月26日,省政府對全省原有的地區划進調整,並增設了一些新的地區。此時明水縣劃歸松花江地區。(專署設在哈爾濱市)1965年6月14日,省政府決定將原松花江地區改為綏化地區(專署設在綏化縣)。從此時起,明水縣一直由綏化地區所轄。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颶岡撲面而來,明水縣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委、縣政府通過推行“中部搞圍路經濟、東部搞果菜經濟、西部搞畜牧經濟”的“中東西”發展戰略,塊鄉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產業開發為重點的農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 發展。通過成功地實施米稻戰略,農業基礎不斷壯大。種植大豆、玉米、高梁、小麥、水稻、谷糜等糧食作物和甜菜、亞麻、烤菸、果菜穡經濟作物。
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形成了以食品、醫藥、化工、機械、建材、紡織為主的22個工業六類67種工業產品行銷海內外。以市場建設為噗的流通商貿領域全面繁榮。以社會發展為重點的投資環境全面最佳化。城內道路硬化率達到80%以上,率先實現了三級油渣路面,達到了鄉鄉有通公路。噸給水設務可滿足城鎮用水需要,日排水量達到噸以上。萬門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實現全國聯網。供電安全容量40,000千伏安,餐飲、文化、體育等服務、娛樂設備較為齊全。
在新世紀的今天,明水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正在發展中煥發勃勃。
交通
明水橫跨亞歐大陸橋是黑龍江省乃至東北西部地區之交通樞紐,鐵路、高鐵、公路、水路、民航多種交通方式並存。2013年客運總量達7748萬,貨運總量達11789萬噸。
黑龍江省內客運專線開始建設,哈牡客運專線設計時速250公里/小時。以及哈佳高標準鐵路。形成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中心的東北西部地區經濟圈。將輻射牡丹江、佳木斯、大慶、呼倫貝爾四個地級城市。齊齊哈爾鐵路樞紐新客運車站——齊齊哈爾南站(位於明水境內)建成運營。
人口民族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4482人。民族為漢族、滿、回、蒙古等,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
文化
綜述
明水縣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最早的居民都是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當年逐水而走馬背上遷移,東北的冬天長達4-5個月。生存環境的惡劣讓東北人更早的知道了團結的力量,所以千百年來也養成了東北人熱情好客的個性。潔白無瑕的雪,晶瑩剃透的冰,養育了這一方黑土和一群樸實的東北人。
明水具有典型的東北文化典型特徵,東北三大怪、扭秧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吃酸菜的文化形式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8]
飲食
明水人愛吃菜量大,味道重、比較鹹的燉菜、殺豬菜、小雞燉蘑菇和豬肉燉粉條等,也吃生蔬菜蘸大醬。主食喜歡吃米飯、麵條等,也喜歡吃餃子、包子、餡餅及各種帶的餡食品。
截止2010年縣城內有九龍廣場、教育廣場和人民公園是三大休閒廣場,在農村新建8處鄉鎮綜合文化站、20個休閒廣場、21個“六位一體”村級活動場所、63個農家書屋和20個農村健身場地,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居民業餘文體生活。[8]
藝術
主要的休閒是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和東北小品等。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民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主要作品有《王二姐思夫》《回杯記》、《西廂記》和《豬八戒背媳婦》等。
風景名勝
乃顏故城
乃顏故城位於繁榮鄉古城村,乃顏故城為元代宗王乃顏,建於公元1287年,作為其囤積糧秣,調集軍隊,綢繆叛亂的重要場所、乃顏戰敗後,此城遂廢。遺址內曾出土蟠螭紋銅鏡、銅錢、布紋瓦、陶片、瓦片等。1991年黑龍江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家店遺址
白家店遺址位於永興鎮永興村白家店屯,為遼金遺址。收集到布紋瓦、泥質陶片等標本。主要型制有壺、罐、瓮,盆等,都具有遼金文化的特點。同時明水縣還有冷家圍子一號遺址、民政城址、後劉家遺址等具有遼金文化特徵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