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7

明朝那些事兒7

《明朝那些事兒7:大結局》是對這樣一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中國歷史朝代]最後一位皇帝[君主制國家最高統治者稱號],自來有許多傳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這一時期,北方的後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經營,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袁崇煥就在這一時期邁上了歷史的舞台。《明朝那些事兒7:大結局》作者告訴我們,袁崇煥這個民族英雄,在歷史上不過是個二流角色。為什麼這樣評價?因為我們所了解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在這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關於袁崇煥的死因,更是與我們之前知道的歷史大不一樣:一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動亂此時才不過剛剛開始,隨後陝西等地爆發了各路義軍。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么?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里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雲”,甚至“三隻手”這樣的名字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皇太極 第七章 殺人 第十三章 第二個猛人 第十九章 選擇
第二章 寧遠,決戰 第八章 堅持到底的人 第十四章 突圍 第二十章 沒有選擇
第三章 疑惑 第九章 陰謀 第十五章 一個文雅的人 第二十一章 結束了?
第四章 夜半歌聲 第十章 鬥爭技術 第十六章 孫傳庭 後記
第五章 算賬 第十一章 投降? 第十七章 奇蹟
第六章 起復 第十二章 純屬偶然 第十八章 天才的計畫

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副研究員,明史學會會員,青年歷史學者,暢銷書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兒》銷量過五百萬冊,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多次獲得“新浪圖書風雲榜”最佳圖書、噹噹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卓越亞馬遜暢銷書大獎”等榮譽,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2007—2017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該系列作品已被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出版發行,並擔任國內多家電視台文史類節目主講人。當年明月一個非專業研究歷史的公務員,他用通俗淺顯甚至娛樂化的手法重述、重寫歷史,引發出一場“感染”者高燒不退的“讀史熱”,已經成為近幾年國內文化界的一大奇觀,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繼易中天之後,網上冒出來的一個名為“當年明月”的寫手人氣高漲,他撰寫的歷史長文《明朝那些事兒》自06年3月在部落格上連載,三個月點擊已超過百萬,被出版商看中2006年正式出版。有人說,如果講易中天的歷史研究是學者草根化的話,那么《明朝的那些事兒》就是一部純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紅使得對歷史的評說回到了草根自己的手中。2009年當年明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原被領導認為“很一般”的他,成名後獲重用,最近被借調北京(任海關總署下屬雜誌《金鑰匙》編輯)。 而作者當年明月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一個年僅29歲的年輕人,一個非文學和歷史學專業出身的普通公務員,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 2010年,當年明月在“2009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排名第4位,版稅1000萬元。 雖然一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權謀之術、戰爭之策、詭計之術大飽人胃口。 歷史可以橫看成嶺側成峰,當年明月和他的《明朝的那些事兒》得到的顯然也並不是鮮花。網上圍繞當年明月的爭論、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個被人喜愛、被人熱捧同時又被人批評、抨擊的著名網路寫手,成為我們的年度新銳寫手候選人,實至名歸。 當年明月,2006心靈歷史開創者,強調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長文《明朝那些事兒》狂飆突起於天涯論壇,後轉戰新浪。天涯新浪月點擊率均月超百萬,引起“明礬”騷亂,相關事件被媒體命名為“明月門”。中國文學家歐發偉指出,當年明月用自己的靈魂還原了歷史,而人類在他的歷史裡還原了靈魂。

書評

我特想跟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聊,那本書很好。

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聯想集團創始人 柳傳志

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利。《明朝那些事兒》的確是別開生面的,是一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 毛佩琦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自認為所讀過的最好的書。這樣的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是狗尾續貂,少一字又言猶未盡,文字表達渾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底氣,作者不露廬山真面目,沒有藉助任何學歷、經歷、名號、頭銜的光環效應,卻能在充斥著“假、大、空”的出版市場脫穎而出,僅以文字的魅力(甚至連一幅插圖都沒有)就能深深地吸引讀者,使千萬人趨之若鶩,為世間又創造出一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典型。

——金牙大狀首席律師

我有個宏大的願望,希望大夥能堅持不懈地一起將《明朝那些事兒》直接頂入中學課堂,成為每箇中學生必備的書。

——潛水潛到2008

《明朝那些事兒》注定會成為一個里程碑事件。這不在於明月的文學功底有多好,而在於這套書以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了歷史原貌,吸引了像我這樣每天追蹤的讀者。可以說,沒有《明朝那些事兒》,“明礬”對於那個朝代的印象,肯定還是電視劇里胡編亂造的片斷。

——資深“明礬” 公孫揚眉

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化身為魔語)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繼續講述至明末的276年歷史。此文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讀物,也可用於茶餘飯後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學習閱讀、無事消遣之首選讀物。

——接近真理的理

書摘

第一章皇太極

失敗的努爾哈赤悲憤了幾個月後,終於笑了——含笑九泉。

老頭笑著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來了——比如他的幾個兒子。

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有八個。

這八個人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

位置只有一個。

拜許多“秘史”類電視劇所賜,這個連史學研究者都未必重視的問題,竟然婦孺皆知,且說法眾多,什麼努爾哈赤討厭皇太極,喜歡多爾袞,皇太極使壞,幹掉了多爾袞他媽,搶了多爾袞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講法,在菜市場等地遇熟人時隨便說說,是可以的,正式場合,就別扯了。

事實上,打努爾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屬於一個人——皇太極。

因為除這位仁兄外,別人都有問題。

努爾哈赤確實很喜歡多爾袞,可是問題在於,多爾袞同志當時還是小屁孩,遊牧民族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是不答應的。

小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別提了,年齡小不說,老頭還不待見,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貝勒里,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資格,排除,莽古爾泰比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號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極。

但是代善也有問題——生活作風,這個問題還相當麻煩,因為據說和他傳緋聞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聰明人,有這個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當寬容地表示,自己就不爭這個位置了,讓皇太極乾吧。

於是,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極登基。

在後金將領中,論軍事天賦,能與袁崇煥相比的,只有三個人: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多爾袞比較小,不算)。

但要論政治水平,能擺上檯面的,只有皇太極。

因為一個月後,他做了一件努爾哈赤絕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啟六年(1626)十月,袁崇煥代表團來到了後金首都瀋陽,他們此來的目的是弔喪,同時祝賀皇太極上任。

在很多書籍里,寧遠戰役後的袁崇煥是很悲慘的,戰績無人認可,也沒有封賞,所有的功勞都被魏忠賢搶走,孤苦伶仃,悲慘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說法是未經史籍,也未經大腦的,因為就在寧遠勝利後的幾天,袁崇煥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揚,兵部尚書王永光跟袁崇煥不大對勁,也大發感慨:

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總之,捷報傳來,全國歡騰,唯一不歡騰的人,就是高第。

這位兄弟實在太不爭氣,所以連閹黨都不保他,被乾淨利落地革職趕回了家。

除口頭表揚外,明朝也相當實在,正月底打勝,2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一個月後又加遼東巡撫,然後是兵部右侍郎,兩個月內就到了副部級。

部下們也沒有白乾,滿桂、趙率教、左輔、朱梅、祖大壽都升了官,連他的孫承宗老師也論功行賞了。

當然,領導的功勞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賢公公,顧秉謙大人等等,雖說沒去打仗,但整日忙著陰人,也是很辛苦的。

無論如何,袁崇煥出頭了,雖說他是孫承宗的學生,東林黨的成員,但邊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閹黨不難為他,反正好人壞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騰。

幾個月後,得知努爾哈赤死訊後,他派出了代表團。

這就倒騰大了。

在明朝看來,後金就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強盜團伙,壓根不是政權,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團伙頭目談判呢?

所以多年以來,都是只打不談。

但問題是,打來打去都沒個結果,正好這次把團伙頭目憋屈死了,趁機去談談,也沒壞處。

當然,作為一名文官出身的將領,袁崇煥還有點政治頭腦,談判之前,先請示了皇帝,才敢開路。

憋死(打傷致死)了人家老爹,還派人來弔喪,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徑,是讓人難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極忍了。

他不但忍了,還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應。

他用最高標準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還搞了個閱兵式,讓他們玩了一個多月,走的時候還送了幾匹馬、幾十隻羊,並熱情地向自己殺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揮手告別。

這意味著,一個比努爾哈赤更為可怕的敵人出現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強壯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強大的。

在下次戰爭到來之前,必須和平,這就是皇太極的真實想法。

袁崇煥也並非善類,對於這次談判,他在給皇帝的報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釋:

“奴死之耗,與奴子情形,我已備得,尚復何求?”

這句話的意思是,努爾哈赤的死訊,他兒子的情況,我都知道了,還有什麼要求呢?

談來談去,就談出了這么個玩意。

談判還是繼續,到第二年(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又派人來了。

可這人明顯不上道,談判書上還附了一篇文章——當年他爹寫的七大恨。

但你要說皇太極有多恨,似乎也說不上,因為,就在七大恨後面,他還列上了談判的條件,比如金銀財寶,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點東西嘛,辛苦。

袁崇煥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條批駁了努爾哈赤的著作,同時表示,拒絕你的一切要求。這意思是,雖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談歸談,死人我也不買賬。

過了一月,皇太極又來信了,這哥們明顯是玩上癮了,他竟把袁崇煥批駁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條批駁了一次,當然正事他也沒忘了談,這次他的胃口小了點,要的東西也減了半。

文字遊戲玩玩是可以的,但具體工作還要乾,在這一點上,皇太極同志的表現相當不錯,就在給袁崇煥送信的同時,他發動了新的進攻,目標是朝鮮。

天啟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鮮,朝軍的表現相當穩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經打,一個月後平壤就失陷了,再過一個月,朝鮮國王就簽了結盟書,表示願意服從後金。

朝鮮失陷,明朝是不高興的,但不高興也沒辦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裡比較困難,實在沒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袁崇煥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皇太極沒有談判的誠意。

話這么說,袁崇煥也沒閒著,他也很忙,忙著砌磚頭。

自打寧遠之戰結束後,他就開始修牆了,打壞的重砌,沒壞的加固,他還把幾萬民工直接拉到錦州,搶工期抓進度,短短几個月,錦州再度成為堅城。

此外,他還重新占領了之前放棄的大凌河、前屯、中後所、中右所,修築堡壘,全面恢復關寧防線。

光修牆是不夠的,為把皇太極徹底噁心死,他大量召集農民,只要來人就分地,一文錢都不要,白送,開始大規模屯田,積累軍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皇太極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袁崇煥沒有談判的誠意。

到了天啟七年(1627)五月,老頭子的身後事辦完了,朝鮮打下來了,錦州修起來了,防線都恢復了,屯田差不多了,雙方都滿意了。

打吧。

天啟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極率六萬大軍,自瀋陽出發,進攻錦州,“寧錦大戰”就此揭開序幕。

此時出戰,並非皇太極的本意,老頭子才掛了幾個月,遺產分割、追悼會剛剛搞完,朝鮮又打了仗,實在不是進攻的好時候,但沒辦法,不打不行——家裡鬧災荒了。

天啟七年,遼東受了天災,袁崇煥和皇太極都遭了災,緊缺糧食。

為解決糧食問題,袁崇煥決定,去關內調糧,補充軍需。

為解決糧食問題,皇太極決定,去關內搶糧,補充軍需。

沒辦法,吃不上飯啊,又沒處調糧食,眼看著要鬧事,與其鬧騰我不如鬧你們,索性就帶他們去搶吧。

對於皇太極的這個打算,袁崇煥是有思想準備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備齊了炮彈,靜靜等待著後金搶糧隊到來。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順風順水,官也升了,權也大了,聲勢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屬下十分服氣。

不服氣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滿桂。

其實滿桂和袁崇煥的關係是不錯的,他之所以不服氣,是因為另一個人——趙率教。

在寧遠之戰時,趙率教駐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滿桂感覺要撐不住了,就派人給趙率教傳令,讓他趕緊派人增援。

可趙率教不去。

因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還多,誰增援誰?

所以不去。

當時情況危急,滿桂倒也沒有計較,仗打完了,想起這茬了,回頭要跟趙率教算帳。

於是袁崇煥出場了,現在他是遼東巡撫,遇到這種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沒有想到,這把稀泥非但沒有和成,還把自己給和進去了。

因為滿桂根本不買賬,非但不肯了事,還把袁崇煥拉下了水,說他拉偏架

原因在於,寧遠之戰前,滿桂是寧遠總兵,袁崇煥,是寧前道。滿桂的級別比袁崇煥高,但根據以文制武慣例,袁崇煥的地位要略高於滿桂。

戰後,滿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煥升到兵部侍郎兼遼東巡撫,按級別,袁崇煥依然不如滿桂,但論地位,他依然比滿桂高。

這就相當麻煩了,要知道,滿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頭攢錢(一個五十兩)的時候,袁舉人還在考進士,且他級別一直比袁崇煥高,現在又是一品武官,你個三品文官,我服從管理就不錯了,瞎攪和什麼?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為人比較直爽,毫不虛偽,說打,操傢伙就上,至於袁崇煥,他本人曾自我介紹過:“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個將首!”

於是來來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煥隨即表示,滿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隨你怎么用,不要在這兒用)。

滿桂氣得不行,又乾不過袁崇煥(巡撫有實權),就告到了袁崇煥的上司,新任遼東督師王之臣那裡。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滿桂也是個人才,你們都消停吧,都在關外為國效力。

按說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師似乎不甘寂寞,順道還訓袁崇煥幾句,於是袁大人也火了,當即上書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師頓時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說自己要引退(引避)。

問題鬧大了,朝廷親自出馬,使出了殺手鐧——還是和稀泥。

但朝廷畢竟是朝廷,這把稀泥的質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書,給兩人上了堂歷史課,說此前經撫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貞),丟掉很多地方,你們要吸取教訓,不要再鬧了。你們兩個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為防你們兩個在一起會互相死磕,特劃定範圍,王之臣管關內,袁崇煥管關外,有功一起賞,有黑鍋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來後,袁崇煥和王之臣都相當識趣,當即做出反應,表示願意留任,並且同意滿桂留任,繼續共同工作。

不久之後,袁崇煥任命滿桂鎮守山海關,風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

然而這件小事,最終也影響了他的命運。

但不管有什麼後遺症,至少在當時,形勢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滿桂守山海關,袁崇煥守寧遠、錦州,所有的堡壘都已修復完畢,所有的城牆都已加固,彈藥充足,糧草齊備,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張開懷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一頭扎進了懷抱。

他的六萬大軍分為三路,中路由他親率,左路指揮莽古爾泰,右路指揮代善、阿敏,於同日在錦州城下會師,完成合圍。

訊息傳到寧遠城的時候,袁崇煥慌張了。他雖然做好了準備,預料到了進攻,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么快。

趙率教的策略

錦州城的守將是趙率教。

袁崇煥尚且沒有準備,趙率教就不用說了,看城下黑壓壓一片,實在有點心虛,思考片刻後,他鎮定下來,派兩個人爬出城牆(不能開門),去找皇太極談判。

這兩個人的到來把皇太極徹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談什麼判?

但願意談判,也不是壞事,他隨即寫了封回信,希望趙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著書信回去了,皇太極就此開始了等待,下午沒信,晚上沒信,到了第二天,還是沒信。

於是他向城頭瞭望,看到明軍在搶修防禦工事。

這場戰役中,趙率教是比較無辜的,其實他壓根就不是錦州守將,只不過是恰好呆在那裡,等守將到任,就該走人了,沒想到皇太極來得太突然,沒來得及走,被圍在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無可奈何,錦州守將趙率教就此出場。

但細一分析,問題來了,遼東兵力總共有十多萬,山海關有五萬人,寧遠有四萬人,錦州只有一兩萬,兵力不足且不說,連出門求援的人都還沒到寧遠,怎么能開打呢?

所以他決定,派人出城談判,跟皇太極玩太極。

皇太極果然名不副實,對太極一竅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萬後金軍集結完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軍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著皇太極的指令。

皇太極沉默片刻,終於下達了指令:停止進攻。

皇太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好漢是不吃眼前虧的。

面對著城頭黑洞洞的大炮,他決定,暫不進攻——談判。

他主動派出使者,要求城內守軍投降,第一次沒人理他,第二次也沒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時候,趙率教估計是煩得不行,就站到城頭,對準下面一聲大吼:

“要打就打,光說不頂用!(可攻不可說也)”

皇太極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後金軍隨即蜂擁而上,攻擊城池。

但寧遠戰役的後遺症實在太過嚴重,後金軍看見大炮就眼暈,沒敢玩命,沖了幾次就退了,任上級罵遍三代親屬,就是不動。

皇太極急了,於是他坐了下來,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送到城門口,被射死了,又寫一封,再讓人去送,沒人送。

無奈之下,他派人把這封勸降信射進了城裡,毫無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壓根就攻不下來,你攻不下來,我幹嘛投降?

但皇太極似乎不明白這個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幾批使者到錦州城談判,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了回應,守軍說,你要談判,使者是不算數的,必須派使臣來,才算正規。

皇太極欣喜若狂,連忙選了兩個人,準備進城談判。

可是這兩位仁兄走到門口,原本說好開門的,偏偏不開,向上喊話,又沒人答應,總而言之無人理會,只好打轉回家。

皇太極很憤怒,因為他被人涮了,但問題是,涮了他,他也沒辦法。

皇太極度過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將到來的第二天,卻會讓他絕望。

清晨,正當皇太極準備動員軍隊攻城的時候,城內的使者來了,不但來了,還解釋了昨天沒開門的原因:不是我們不熱情,實在天色太晚,不方便開門,您多見諒,今天白天再派人來,我們一定接待。

皇太極很高興,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軍依然不給開門。

這批使臣還比較負責,賴在城下就不走了,於是過了一會,趙率教又出來喊了一嗓子:

“你們退兵吧,我大明給賞錢!(自有賞)”

就在皇太極被弄得幾乎精神失常,氣急敗壞的時候,城內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談可以,但不能到城裡,願意到皇太極的大營去談判。

差點被整瘋的皇太極接待了使者,並且寫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書信。

這封書信並不是勸降信,而是挑戰信,他在信中表示,你們龜縮在城裡,不是好漢,有種就出來打,你們出一千人,我這裡只出十個人,誰打贏了,誰就算勝。你要是敢,咱們就打,要是不敢,就獻出城內的所有財物,我就退兵。

所謂一千人打不過十個人,比如一千個手無寸鐵的傻子打不過十個拿機槍的特種兵,一千個平民打不過十個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這點上,皇太極體現出遊牧民族的狡猾,聯繫到他爹喜歡玩陰的,這個提議的真正目的,不過是引明軍出戰。

但書信送入城後,卻遲遲沒有反應,連平時出來吼一嗓子的趙率教也沒有蹤影,無人搭理。

究其原因,還是招數太低級,這種擺明從三國演義上抄來的所謂激將法(三國演義是後金將領的標準兵書,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國演義上才能用。

皇太極崩潰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談,要談又不給開門,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樣?

其實趙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極玩,可是無奈,誰讓你來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說不過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實在不太像話,閒來無事談談判,當作消遣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結束,因為就在這一天,援兵到達錦州。

得到錦州被圍的訊息後,袁崇煥十分焦急,他隨即調派兵力,由滿桂率領,前往錦州會戰。援軍的數量很少,只有一萬人。

六年前,在遼陽戰役中,守將袁應泰以五萬明軍,列隊城外,與數量少於自己的後金軍決戰,結果一塌糊塗,連自己都搭了進去。

六年後,滿桂帶一萬人,去錦州打六萬後金軍。

他毫無畏懼,因為他所率領的,是遼東最為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這支由遼人為主的騎兵訓練有素,並配備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戰極為勇猛,具有極強的衝擊力,成為明末最強悍的武裝力量。

在滿桂帶領下,關寧鐵騎日夜兼程,於十六日抵達塔山附近的笊籬山。

按照戰前的部署,援軍應趕到錦州附近,判明形勢發動突襲,擊破包圍。

然而這個構想被無情地打破了,因為就在那天,一位後金將領正在笊籬山巡視——莽古爾泰。

這次偶遇完全打亂了雙方的計畫,片刻驚訝後,滿桂率先發動衝鋒。

後金軍毫無提防,前鋒被擊潰,莽古爾泰雖說很憨厚,打仗還算湊合,很快反應過來,倚仗人多,發動了反擊,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不打了。

因為大家都很忙,莽古爾泰來巡視,差不多也該回去了,滿桂來解圍,但按目前形勢,自己沒被圍進去就算不錯,所以在短暫接觸後,雙方撤退,各回各家。

幾乎就在滿桂受挫的同一時刻,袁崇煥使出了新的招數。

他寫好了一封信,並派人秘密送往錦州城,交給趙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這封信被後金軍半路截獲,並送到了皇太極的手中。

信的內容,讓皇太極極為震驚:

“錦州被圍,但我已調集水師援軍以及山海關、宣府等地軍隊,全部至寧遠集結,蒙古援軍也即將到來,合計七萬餘人,耐心等待,必可裡應外合,擊破包圍。”

至此,皇太極終於知道了袁崇煥的戰略,確切地說,是詭計。

錦州被圍,援軍就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遼東總共就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須從外地著手,什麼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說多少就多少,在這點上,袁崇煥幹得相當好,因為皇太極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後金軍撤除包圍,在外城駐防,因為據“可靠情報”,來自全國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軍,過幾天就到。

六萬人都沒戲,剩下這四萬就可以休息了,在明軍的大炮面前,後金軍除了屍體,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天,皇太極再次停止了進攻。

他又寫了封信,用箭射入錦州,再次勸降。

對於他的這一舉動,我也無語,明知不可能的事,還要幾次三番去做,且樂此不疲,到底什麼心態,實在難以理解。

估計城內的趙率教也被他搞煩了,原本還出來罵幾嗓子,現在也不動彈了,連忽悠都懶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極確信,自己上當了。

很明顯,除了三天前和莽古爾泰交戰的那撥人外,再也沒有任何援兵。

但問題是,錦州還是攻不下來,即使皇太極寫信寫到手軟,射箭射到眼花,還是攻不下來。

這樣的失敗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極決定,改變計畫,攻擊第二目標。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試一次。

五月二十日,後金軍發動了最後的猛攻。

在這幾天裡,日程是大致相同的,進攻,大炮,點火,轟隆,死人,撤走,抬屍體,火化,再進攻,再大炮,再點火,再轟隆,再死人,以此類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極再也無法忍受,使出最後的殺手鐧——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當有特點,因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後,而是向前。

他決定越過錦州,前往寧遠,因為寧遠,就是他的第二攻擊目標。

經過審慎的思考,皇太極正確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條嚴密的防線,錦州不過是這條防線上的一點。

所有的防線,都有核心,要徹底攻破它,必須找到這個核心——寧遠。

只要攻破寧遠,就能徹底切斷錦州與關內的聯繫,明軍將永遠地失去遼東

皇太極決定孤注一擲,派遣少量兵力監視錦州,率大隊人馬直撲寧遠,他堅信,自己將在那裡迎來輝煌的勝利。

全書後記

本來沒想寫,但還是寫一個吧,畢竟那么多字都寫了。

記得前段時間,去央視<面對面》訪談,主持人問我,書寫完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我自己很多次,高興、興奮、沮喪,什麼都有可能

但當這刻來到的時候,我只感覺沒有感覺。

不是矯情。

怎么說昵,因為我始終覺得寫這玩意,是個小得沒法再小的事。然而很快有人告訴我,你的書在暢銷排行榜蹲了幾天、幾月、幾年,然後是幾十萬冊、幾百萬冊,直到某天,某位仁兄很是激動地對我說,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本書的發行量,可以排進前十五名。

有意思嗎?說實話,有點意思。

雷打不動的,還有媒體——報紙、期刊、雜誌、電視台,從時尚到社會,從休閒到時局,從中央到地方,從中國到外國,借用某位同志的話,連寵物雜誌都上門找你。平均一天幾個訪問,問的問題,也大致雷同,翻來覆去,總也是那么幾個問題,每天都要背幾遍,像我這么乏味的人,誰願意跟我聊?那都是交差,我明白。

外型土得掉渣,也硬拽上若干電視講壇,講一些相當通俗,相當大眾,相當是人就能聽明白的所謂歷史(類似故事會),當然,該問的還得問下去,該講的可能還得講下去。

這個沒意思。沒意思,也得接著混。

我始終覺得,我是個很平凡的人,扔人堆里就找不著,放在通緝令上,估計都沒人能記住,到現在還這么覺得,今天被人記住了,明天就會被人忘記,今天很多人知道,明天就不知道,所以所謂後記,所謂感想,所謂獲獎感言之類的無聊的、亂扯的、自欺欺人的、胡說八道的,都休息吧。

那么接下來,說點有必要說的話。

首先,是感謝,非常之感謝。

記得馬未都同志有次對我說,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歡你的理由。因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過年輕,人家不喜歡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無論人家怎么討厭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認,你該認。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無所謂。

但讓我感動的是,廣大人民民眾應該還是喜歡我的,一直以來,我都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助,沒有你們,我撐不到今天,謝謝你們,非常真誠地謝謝你們。

謝謝。

然後是心得,如果要問我,有個什麼成功心得,處世原則,我覺得,只有一點,老實做人,勤奮寫書,無它。

幾年來,我每天都寫,沒有一天敢於疏忽,不惹事,不鬧事,即使所謂盛名之下,我也從未懈怠,有人讓我寫文章推薦商品,推薦什麼就送什麼,還有的希望我做點廣告,費用可以到六位數,順手就掙。

我沒有理會。因為我不是商人。

出版商親自算給我聽,由於我堅持把未出版部分免費發表,因此每年帶來的版稅損失,可以達到七位數,這還不包括盜版,以及各種未經許可的文本。

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

最後送一首食指的詩給大家,我所要跟大家講的,大致就在其中了吧。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有趣。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