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路高士觀瀑圖

明張路高士觀瀑圖

明張路高士觀瀑圖,絹本,設色,縱 166.4厘米,橫102.9厘米。此圖雖然只是一個極為尋常的場景,卻能給觀者帶來無限遐思,不僅說明作者在選取景物上眼光獨到,同時也表現出創作技巧的高超。畫中寂寂空山之間,一對行旅而來,那是一主一仆,主人寬衣大袖,執杖而行,一派文人氣度;他仿佛在驀然之間遙望到遠處山巒間飛瀉的瀑布,一時詩興大發,正側頭凝神觀望這迷人的景致。身後的童僕可沒有主人的這份雅興,他背負著一個行囊,那彎曲的雙腿和佝僂的身軀,使人感覺到那包裹的沉重。小小童僕似乎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可主人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感覺里。平民出身的作者著意刻畫了這些細微之處,說明他對下層百姓的理解與同情。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此作採用近、中、遠三個層次取景。近處,嵯峨嶙峋的山崖與挺拔茂密的松枝幾乎占據了畫面上段的大部分空間。山崖用斧劈法皴出,筆勢凌利迅捷,墨色濃淡對比強烈。松枝虛實相襯,筆法簡潔乾淨。人物的衣紋線條爽勁灑脫,沉穩果斷,造型準確,儼然吳偉家法,雖然缺少秀逸,但也遒勁可觀。人物站立的地方幾乎不加渲染,這片空白的存在既突出了人物,又使右側山崖的質感更加強烈。中景處兩山之間一彎溪水蜿蜒而來,至山口處飛流直下,作者有意刻畫溪水的來勢,是為了更加鮮明地凸現出人物仰觀的視角,這若隱若現的溪流不僅使畫面的視野更加深遠開闊,同時也為這寂靜的空山增添了幾許聲色。

遠處的山峰似乎是籠罩在雲霧之間的,雖然只有淡淡一抹,卻匠心獨運。它的面積不大,但在畫面上是一個重要的層次,正是這看似可有可無的一筆,不僅銜接了近景與中景,在視覺上加強了縱深效果,同時也映襯出近處山崖的凝重與渾厚。這種虛實相應的表現手法是這件作品的顯著特色。

藝術特色

關於張路,歷史上的詳細資訊並不多,他的山水畫主要是繼承馬遠夏圭以及戴進的風格,用筆峭拔勁健,構圖氣勢開張,又因為張路在對浙派的繼承上有所發展,頗具自我面目,所以他和吳偉等人又被稱為“江夏派”。對於張路的畫風,董其昌、莫是龍等人不屑一顧,以“野狐禪”視之,認為張路用筆張揚狂放,缺乏含蓄。明代的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說張路的作品“雖草萆而就,筆絕遒勁”。從這件作品中山崖的皴擦、人物衣紋的勾勒以及松針的描畫上,不難看出其用筆的力道,但是在整個畫面局部細節的處理上確實存在著草率與不羈,像苔點的點虱與石壁的暈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明顯的缺憾。但無論如何,作為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張路在畫史上還是該有一席之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