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擅繪人物,師承吳偉,筆勢遒勁。與朱端、蔣嵩、汪肇等同列為浙派名家,亦工山水、鳥獸、花卉。張路的人物畫繼承了吳道子、梁楷、牧溪的疏體寫意傳統,發揚了吳偉放筆寫意的畫風,筆勢極為豪壯,透露出明清寫意畫盛期的來臨。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明朝詹景風就盛讚他“足當名家”。
藝術成就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僅以字行於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
朱安侃的《張平山先生》記載,張路“弱冠考入郡庠為弟子員”,以庠生游太學,屢舉進士不第。轉而寄情繪事:“始仿王諤之縝細人物,衣紋用遊絲筆,後善吳偉之豪邁,山水樹石之飄逸,而自加渾厚,遂方駕前人,自以名家”。而後張路一直活躍於北京附近,於嘉靖初入太學,並因大司馬李鉞之贊助而聲名遠播。後來,張路開始週遊太湖流域的杭州、紹興等地,約七十歲時,歸隱於開封老家。張路是戴進、吳偉畫風的追隨者, 也被認為是二人之後成就最高的浙派大家。又因為張路在對浙派的繼承上有所發展,頗具自我面目,所以他和吳偉等人又被稱為“江夏派”。
張路早年師法戴進,臨摹能肖其神,畫法工細。至南京後,又宗法吳偉,變為粗筆寫意。他善畫人物,多繪神仙、士子、漁夫,形象質樸,神態清朗,具高昂向上的氣質。景致簡略,筆墨遒勁,風格豪放,然少秀逸和蘊藉之致,為浙派健將,亦開後來學者粗率之風。他具有典型風貌的水墨寫意作品較多,人物多用頓折的重墨線條勾勒,山石以粗獷的筆觸作大斧劈皴,運筆迅捷,水墨淋漓,具有豪放動盪的氣勢。亦能畫寫意花鳥。
張路的作品《高士觀瀑圖》,絹本設色,縱 166.4厘米,橫102.9厘米,現藏美國明尼波利藝術館。此圖雖然只是一個極為尋常的場景,卻能給觀者帶來無限遐思。此作採用近、中、遠三個層次取景。近處,嵯峨嶙峋的山崖與挺拔茂密的松枝幾乎占據了畫面上段的大部分空間。山崖用斧劈法皴出,筆勢凌利迅捷,墨色濃淡對比強烈。松枝虛實相襯,筆法簡潔乾淨。人物的衣紋線條爽勁灑脫,沉穩果斷,造型準確,儼然吳偉家法,雖然缺少秀逸,但也遒勁可觀。人物站立的地方幾乎不加渲染,這片空白的存在既突出了人物,又使右側山崖的質感更加強烈。中景處兩山之間一彎溪水蜿蜒而來,至山口處飛流直下,作者有意刻畫溪水的來勢,是為了更加鮮明地凸現出人物仰觀的視角,這若隱若現的溪流不僅使畫面的視野更加深遠開闊,同時也為這寂靜的空山增添了幾許聲色。遠處的山峰似乎是籠罩在雲霧之間的,雖然只有淡淡一抹,卻匠心獨運。其面積不大,但在畫面上是一個重要的層次,正是這看似可有可無的一筆,不僅銜接了近景與中景,在視覺上加強了縱深效果,同時也映襯出近處山崖的凝重與渾厚。
張路的代表作品有《高士觀瀑圖》、《山雨欲來圖》、《風雨歸莊圖》等。
人物生平
早年畫學戴進,臨摹能效其神,畫法工細。至南京後,又宗法吳偉,變為粗筆寫意。其畫受到當地縉紳推重,聲譽僅亞於吳偉。他善畫人物,多繪神仙、士子、漁夫,形象質樸,神態清朗,具有高昂向上的氣質;景致簡略,筆墨遒勁,風格豪放,然少秀逸和蘊藉之致;為浙派健將,一開後來學者粗率之風。存世作品比較工細的有:《望月圖》(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人物儀態瀟灑,線條細勁流暢,具有唐人餘韻;《漁夫圖》(日本東京護國寺),人物、背景均宗吳偉,簡放之中尚不失秀逸。他具有典型風貌的水墨寫意作品較多,人物多用頓折的重墨線條勾勒,山石以粗獷的筆觸作大斧劈皴,運筆迅捷,水墨淋漓,具有豪放動盪的氣勢,代表作有:《山雨欲來圖》(故宮博物院)、《風雨歸莊圖》(故宮博物院)。亦能畫寫意花鳥,存世作品僅見《鷹兔圖》(南京博物院)。